11.11 呂梁市畜牧業發展掃描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呂梁市始終把畜牧業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抓,在穩定發展豬、雞、牛、羊四大產業的同時,進一步夯實基礎,理順關係,全市畜牧生產力得到了大解放。

鏡頭一:專業合作社引領致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興組織形式,十三五以來,農民畜牧專業合作社也如星火燎原般迅速壯大。

交城縣龐泉溝鎮昊輝養牛專業合作社,可稱為該縣畜牧合作組織的一個典型。合作社依託交城肉牛養殖場,採取“養殖場+農戶”的形式,吸引全鎮養牛農戶積極加入,母牛經過改良配種後,生下小牛犢,到秋天長大後,肉牛養殖場以每頭7000到8000元的價格全部收購,整個生產過程中養牛農戶小風險甚至無風險,可穩妥地獲得一筆可觀的買牛收入,從而實現脫貧致富。

養牛農戶介紹說:“自從合作社成立後,政府給農民很大補貼,這兩年,每十個人給一頭母牛,養牛的成本低了很多。”確實是這樣,作為全省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和肉牛養殖重點縣,近年來,交城縣依託豐富的牧草資源和獨特的地理分佈,通過山區繁育、平川育肥的產業化發展,多措並舉、多頭支持,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從畜牧業中受益的群眾越來越多。

對山區養牛,交城縣採取一系列扶持政策。除了免費給山區農民發放品種優良的母牛之外,還積極組織養牛戶加入養牛合作社,通過合作社來統一進行品種改良,統一給牛做防疫和入保險。2014年,該縣在全省率先開展了肉牛養殖政策性保險,縣財政每頭肉牛補貼保費300元,一年內就幫助養牛戶挽回經濟損失200餘萬元,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

在做大做強肉牛養殖的同時,交城縣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全縣擁有天然牧坡草場106萬畝,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二,為達到林畜良性循環,該縣積極引進優質牧草,組織農民在荒坡和撂荒地進行種植;通過政府財政補貼的方式,率先開展農村人畜分離工程建設,加快養殖模式轉變,實現了美麗鄉村建設和富民產業的有機結合。據瞭解,目前,交城縣肉牛存欄達到了2.4萬頭,年出欄1.4萬頭,年銷售收入達到1.6億元,實現純收入4200萬元。十三五期間,他們將強力實施“佈局區域化,養殖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出安全化,發展生態化”的戰略,把全縣建設成為雁門關生態經濟畜牧區先進縣和全省養牛示範縣,力爭到2018年,實現山區貧困人口人均一頭能繁母牛的目標。

鏡頭二:金融信貸全力支持

在供給側全面改革,發展方式轉變的形勢下,全市金融系統也伸出援手,積極創新畜牧養殖業貸款發放模式,以金融支撐促進畜牧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畜牧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截止目前,轄內銀行業共發放涉及畜牧業貸款超過10億元。全市各銀行積極響應全省“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號召,加大對畜牧業的支持力度,採取“公司+農戶”模式,創新畜牧養殖業貸款發放模式。各銀行都積極扶持一批有優勢、有特色、有基礎、有效益,與畜牧聯繫緊密的重點龍頭企業,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合合作,通過對龍頭畜牧企業的配套資金支持,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縣域經濟及農民就業增收。

據瞭解,轄內銀行機構嚴格按照上級行制定的各項管理辦法、操作流程、以及實施意見,並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堅持擇優支持原則,把工作重點放在結合縣域產業特色,確定貸款主要投向上,並積極選擇效益好,有發展潛力企業進一步強化辦貸力量,切實提高辦貸質量,加大對優質客戶的支持力度,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對於畜牧業生產,各銀行機構切實做到跌價時不收死貸款,漲價時不濫放貸款,對於實力較強的畜牧業企業,即使在跌價時,也會盡量保持其存量授信,幫助企業度過難關。

以畜牧大縣嵐縣為例,在金融信貸全力支持下,該縣堅持以推進標準化養殖為重點,以龍頭企業建設為突破口,堅持政府扶持、市場導向的原則,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有效推進了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目前,該縣畜牧業一改往年自然放養的面貌,開始出現了新的發展氣象。

一是以發展規模養殖推進畜牧養殖業生產方式轉變。全縣共建成13個規模養殖場,對規模養殖戶實行“雙包聯”制度,每個規模養殖戶至少由1名畜牧局領導和1名技術員包聯,為規模養殖戶提供信息、技術等指導服務。二是以優種引進和人工改良推進繁育體系轉變。全縣共設立12個牲畜改良點,配足配備了改良設施、器械和交通工具,加大主要畜種的改良力度,牛良種率達到70%。三是以生態養殖推進畜牧養殖業由數量向質量效益轉變。該縣充分利用坡梁地多的優勢,發展綠色土雞養殖,現已發展規模養殖戶9戶、飼養土雞近5萬隻。四是通過邀請專家作講座、舉辦養殖實用技術培訓班和技術員實地示範指導等方式,對絨山羊綜合配套飼養技術、豬雞全價配合飼料技術、牛羊配合飼料技術等實用技術進行培訓、指導,全面推廣畜牧養殖實用技術,提高養殖效益。

鏡頭三:畜牧加工業大有可為

在發展畜牧產業的同時,呂梁市還應大力發展畜牧加工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爾係數在逐年下降,然而據農業專家介紹,今後可預計時期內,百姓生活對畜牧加工製成品的需求總量仍將逐年上升。

畜牧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有人以中國13億人口做過測算,將這13億人的嘴巴連結起來,甚至可以超過長江的總面積。可以想象,這樣大面積的嘴巴,每天要吞下多少食物,人的一生,又會吞下多少食品,可以說農業製成品的需求是無限的。畜牧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是呂梁市農民經過上百年、上千年時間逐漸摸索出來的,充分地反映著當地的資源優勢和地域優勢。山區農民生於茲,長於茲,對這類產業非常熟稔,也非常有感情,在從事這項產業的時候,思維接受、技術手段、加工銷售都非常容易進入正軌。因此,這樣的加工主導產業完全可以在產業化的發展中橫空出世,取得上佳的市場業績。

因此,大力發展畜牧產品加工業,綜合利用山區畜牧原料和製成品,可以有效提升畜牧產品的經濟附加值,延長畜牧產品深加工鏈條,大幅提高畜牧產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實現山區農業的新飛躍。

呂梁市山區畜牧產品豐富,應集中科技界人力、物力,對特色畜牧品加工工藝實行科學整合,推陳出新,去粗取精,引進吸收市外先進生產加工工藝,結合山區傳統生產流程特點,加以技術改造和技術轉換,發明製造推出新型的更為優質的加工製作生產線來,推動呂梁畜牧加工業走向一個更加高級的發展階段。

(記者 梁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