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買了不穿、不用、不看,你到底在買什麼

快過年了,各種年末打折促銷又上線了,雖然可能上次元旦買的護膚品還沒拆,但我知道,這次的買買買,你不會缺席。

被2017年的支付寶賬單紮了心之後,看看你的購買記錄,會更扎心:你到底都買了些什麼?

你總是在不經意中就買了各種東西,說著“我就看看,不買”,然後下了一單又一單,你總是拒絕不了手機上手指滑不完的滿目琳琅的誘惑。隨著家裡的囤積物越來越多,你會問自己——

那些興致勃勃下單的書本,都看了嗎?

那些一眼看中的衣物飾品,穿戴過幾次?

那些你恨不得統統集全的彩妝瓶瓶罐罐,都用了麼?

下定決心辦的健身卡,是不是都落灰了?

除了物品本身,你更加享受的似乎是購買的那個過程,但是當我們身處一次次消費之後冷靜下來的懊惱和空虛,也許我們也需要認真考慮一個問題:我們,到底在買什麼?

你在“買買買”中,塑造著自我

買了不穿、不用、不看,你到底在買什麼

北大社會學教授鄭也夫在《後物慾時代來臨》一書中,提及了現代消費的十大特徵,其中包括:

越來越重視設計,重視商品的外觀、款式和包裝;

購物成為僅次於電視的休閒方式;

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與消費關聯的“上癮症”,比如購物癖、收藏癖等。

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去年的雙十一,35%的消費者是80後,42%的消費者是90後和00後——年輕人是這場消費狂歡的絕對主力,而且,越年輕,似乎越敢花錢。年輕人每天浸泡在各種物慾的情境裡——

“天哪,xx和xxx出了聯名,這麼好看,可是我馬上要還信用卡了!”

“那你再忍忍,等寬裕些了再買?”

“不行,這不能等,我看看還能從哪裡挪一挪!”

“……”

相比工資卡上的餘額數字,也許我們外在的裝扮更能直觀地表現出我們的價值。

那些我們渴望而又能夠承擔得起的東西,實質上是對自己能力的證明;而那些被我們精心挑選的匹配自己的物品,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們的審美、性格特質甚至社會層級。

我身邊一個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朋友,很多年前就已經身價頗高,但日常開的還是當年創業初期買的一輛二手代步車,她覺得已經開習慣了,並不在意車的檔次。

前陣子看她朋友圈,發現她新入了一輛價值不菲的豪車。我拿她曾經的話打趣,她無奈地告訴我,換車也是被迫的選擇,因為出去談生意或者見投資人,車輛的層次很容易影響對方的主觀判斷,好點的車可以更直觀的展現自己的實力。

很多情況下,尤其一些社交場合,這種物質的裝點會讓我們更加自信,至少能夠有底氣表現得很自信。而我們,就在所購買的物品中,塑造著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如我身邊有一個女孩說:

我穿的不是CHANEL不是Prada,我穿的是去上前線廝殺的戰袍!

你在買一種掌控感

這是一個失控的世界,一切彷彿都是未知的,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確定自己的前程如何,會遇到怎樣的危機和挑戰;不確定身邊那個此刻說著愛的伴侶,會在將來哪一天悄然離開。

我們也許很難把握外界社會規則的轉變,很難真正抓住某個人的心,但是我們可以把握當下我們自己能夠駕馭的東西,買買買,就是一種再簡單不過的可控行為

我能買,是一種絕對的主動權,買什麼不買什麼,都由自己決定,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掌控感之一,簡單又直接。

下單的那一瞬間,長嘆一口氣,自己彷彿一個尋寶的英雄,又發揮了聰明才智把一樣寶物收入了囊中;當拆開包裹的那一刻,內心的期待和慾望得到深切的滿足,那種踏實的感覺,足以填充我們所有的焦慮和不安。

工作也許會變,戀人也許會離開,我們也許無法全然掌控一些大是大非,但我們買來的這些物質的東西,則是可以全然屬於我們的存在

,這種掌控感慰藉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這個浮躁的世界尚留一絲安心與愉悅。

而我們,也是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期待下了一單又一單:買了健身卡,我一定要好好健身,變瘦增肌;買了書,我一定要在一個月裡看完它們;買了護膚品,我一定要每天按摩補水早睡變美……

在這些美好的期待中,我們希望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通過買來實現更好的自己。

你在彌補一種匱乏感

中國傳統教育中強調謙遜、剋制、自律等品質,這導致很多人在童年時期經受過父母相對嚴苛的管教與約束,包括對孩子提出過高的期望和要求,或者以物質作為獎懲手段。

當我們很想得到一樣東西卻求而不得,或者內心的感受沒有被得到足夠的包容與體諒,這很容易形成一種心理上的不安與匱乏感,並影響我們成年以後的心理狀態與消費習慣。

現在買東西,屬於舊的還沒去,新的就來了,於是很多人在不停地購買添置新物品的同時,捨不得扔掉之前的舊物品。

他們買東西會買夠至少三個週期的用量,比如衛生紙,可能家裡囤了5提;他們捨不得扔掉很久沒穿過的衣服,並相信以後可能會穿。

不停地買進和囤積,他們被自己買的東西所包圍,也被這些東西所負擔。心理學家說,這是一種強迫性囤積症

那些對物質有極大的渴望,或者容易產生囤積欲的人,其實囤積的不僅是物品本身,更多是對內心安全感的滿足和一再確認,他們需要和心裡的匱乏感作鬥爭,寧願堆積,也不願缺乏。

買的4種正確姿勢

當然,凡事都需要適可而止,我們鼓勵大家更愛自己,用物質的形式更好的武裝自己,而非買買買以後徒留的空虛與落寞。所以,是時候正視自己買的習慣了,想讓自己買得不後悔,你需要這樣:

  • 給自己一個心理上的緩衝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當你看上某樣東西,儘可能先放到收藏夾裡,不要急著買單。讓自己冷靜兩天,回頭再看你對這個東西是否還有興致,避免因為衝動買來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 養成定期查閱消費賬單的習慣。當我們習慣了電子支付之後,對現金的概念越來越淡,這讓我們在不經意間就花錢如流水。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經常回顧自己近期新買的物品,而不是逃避問題,留到每個月還信用卡的時候揪心,甚至到了年底才被年度賬單扎心。

  • 培養斷舍離的意識。試著在購入一件物品的時候,捨棄家裡已有的且閒置很久的類似物品。養成定期清理書櫃衣櫥的習慣,會讓我們的消費更加有條理。

  •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客觀看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真正學會悅納自己,從精神上給自己鼓舞和激勵,接受自己能力的侷限或暫時的困境,允許自己有脆弱和不安的情緒,而不是盲目通過購物平復情緒

當我們能夠面對和承受這些生命的真相,那麼我們會產生由心而發的力量,去化解和駕馭那些現實裡負面的狀況。

物慾也許能夠帶給我們一時的歡愉和慰藉,但唯有真正獨立而強大的自我,才能讓我們篤定面對一切生活裡的危機和挑戰,勇敢而灑脫地活出真實的自己,而不需要刻意用物質來填補內心的空缺

願你,能買到物質享受,越買越富足;也能買到精神自由,越買越強大。

淺仁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在讀,自由撰稿人。擅長情感婚姻分析和職場發展指導,幫助個案以公正客觀的角度整理思路,積極健康的經營生活。微信公眾號:淺仁Tarot,微博:淺仁Taro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