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銀行理財幾近全線“縮表”,大家把錢都投哪兒了?

隨著《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的實施,銀行理財正在受到全方位的衝擊和影響。

文丨陳洪傑 來源丨第一財經網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各銀行半年報發現,2018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幾近全線“縮表”,除了工商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4家銀行外,建設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北京銀行、廣州農商銀行、浙商銀行等大多數銀行邁進了負增長時代。

普益標準分析師於康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餘額下降趨勢或將持續一段時間。

  • 從產品發行角度來講,保本理財產品將退出歷史舞臺,淨值型產品處於轉型過渡期,市場接受程度有待驗證,銀行發行新產品態度謹慎;
  • 從產品收益角度考慮,伴隨老產品所投非標的陸續到期,在理財新規對非標投資的限制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優勢弱化,產品餘額也將逐步縮減。

負增長時代?

銀保監會一則數據顯示,2018年5月末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為22.28萬億元,而6月末餘額為21萬億元,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持續下降。

這一現象也反映在各大銀行半年報上。第一財經記者在統計的19家銀行中,與去年底相比,11家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出現負增長,其中,建設銀行下降6.5%,光大銀行下降12%,杭州銀行則減少了11.8%,北京銀行理財餘額下降10%,寧波銀行下降7.6%,浙商銀行下降10%,廣州農商銀行理財產品餘額更是下降高達22%,浦發銀行理財餘額也下降了20%。

銀行理財幾近全線“縮表”,大家把錢都投哪兒了?

建設銀行2018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該行自主發行理財產品6492期,發行額37223.93億元,6月末理財產品餘額19486.26億元,較去年年底下降了6.5%。其中,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15990.92億元,保本理財產品餘額3495.34億元。

同期,招商銀行上半年實現理財產品銷售額7.14萬億元,同比下降4.42%。報告期末,該行理財產品餘額(不含結構性存款)1.80萬億元,同口徑較上年末下降4.00%。

招商銀行認為,資管新規正式實施,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將有序壓降不合規理財產品規模,停止不合規資產投放,對過渡期內難以消化的存量資產進行處置安排,同時,客戶對淨值型產品的接受程度也需要一定時間培育,這將在短期內對各家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轉型發展和收入增長帶來很大的挑戰。

理財產品規模下降,直接衝擊著業務收入,多家銀行理財業收入下降。

上半年,建設銀行理財產品業務收入65.5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58.29億元,降幅高達47.08%,主要是受資管新規及理財產品市場發行成本較快提升影響。

同期,農業銀行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122.31億元,同比下降17.2%,主要由於代客理財業務收入減少。股份行中,招商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額7.14萬億元,同比下降4.42%,其中,受託理財收入55.40億元,同比下降11.20%。

值得注意的是,同業理財規模收縮明顯,在中小銀行中表現得更為突出。以江蘇銀行為例,上半年末儘管理財產品餘額4011.52億元,同比增長了14.525,但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餘額1384億元,較年初下降39.32%,其中同業理財僅佔比1.5%。

杭州銀行半年報同樣顯示,上半年共發行理財產品1601支,累計銷售理財產品3795.96億元。期末存續理財產品規模1752.43億元,較年初壓縮11.75%,其中零售理財佔比從年初的72.77%提升至期末的84.76%,但同業理財佔比從年初的5.16%下降至期末的0.09%。

根據浙商銀行半年報,該行半年末理財產品餘額3141.40億元,較年初降幅為10.05%,其中個人、公司,資金佔比分別較年初提高25.67個、1.19個百分點,同業客戶資金佔比則大幅降低26.86個百分點。

資管新規之下,中小銀行存量理財業務的整改面臨諸多壓力。華寶證券分析師楊宇此前表示,

  • 首先是,期限錯配嚴重、高風險資產偏多、過渡期結束未到期資產處置壓力大;
  • 其次是,資產回表面臨負債端資金增量的嚴重受限:5000億元規模以下銀行的同業存單納入MPA考核,擠壓同業負債資金來源;存款增長乏力,結構性存款業務開展困難;
  • 再次,低利率時期快速擴張理財業務,浮虧處理是難題,如何處置浮虧所帶來的損失對中小銀行而言是很大的挑戰。

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稱,當前銀行理財處於結構轉型中,保本理財、同業理財等存量產品不斷退出,而增量淨值型產品不能有效彌補存量下降的缺口,導致理財餘額出現收縮。

錢都去哪兒了?

國家統計局8月底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

然而另外一組數據則顯示,今年6月,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4%,為近40年最低。央行最新數據更顯示,截至2018年7月末,全國住戶存款餘額約為68.4萬億元,若按14億人口平分,人均存款餘額不足5萬元。

徐承遠認為,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下滑是近年來的大趨勢,除了消費觀念轉變、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等因素外,分流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兩方面:

首先是部分居民財富以房地產資產體現,資金流入房地產。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一輪上漲潮,在看漲預期及樓市投資需求推動下,居民購房熱情升溫,投入房地產的資金不斷累積。2016年和2017年,住戶貸款分別新增6.22萬億元和7.01萬億元,同期住戶存款分別新增5.17萬億元和4.60萬億元。居民貸款增量持續超過存款增量,表明居民的角色從銀行的存款供給方轉變為貸款需求方。截至2018年7月末,住戶貸款較年初增加超過10%,與同期住戶存款6%的增速形成對比。

徐承遠稱,另一方面,投資產品多元化對居民存款形成分流。隨著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推進,包括互聯網金融、公募基金、信託等在內的資管產品日漸豐富,為居民投資提供了多樣化選擇。上述產品均採取市場化定價,收益率整體高於銀行存款利率,因而更具競爭力。如2012年啟動利率市場化以來,以互聯網為發展平臺的貨幣市場基金淨值即迅速增加,2012年~2017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0%,對儲蓄存款的分流效應顯著。

於康同樣認為,償還家庭負債,或許是當前居民收入主要支配去向,而住房貸款又是家庭負債最大的部分。

近10年來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8%增長到2017年的48%,2018年前4個月新增人民幣住房貸款2.28萬億元,占人民幣貸款總額37.72%,佔比將近四成。房市近兩年大幅上漲,與此同時,債市、股市等資本市場的表現卻不盡人意,使得房產成為了居民的重要投資標的。

此外,於康認為,伴隨著我國金融業態的快速發展,居民投資渠道選擇增多,年輕一代主動投資意識更強,銀行理財及儲蓄將不再是居民的最優選擇。而居民消費意識的變化,也加速了新的消費理念形成;民眾對超前消費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用於消費支出的資金呈逐年上升趨勢,一定程度上也消耗了居民的投資儲蓄額。

銀行理財幾近全線“縮表”,大家把錢都投哪兒了?

銀行理財收益“六連降”未來如何守住“錢袋子”

文丨吉雪嬌

來源丨金融投資報

流動性寬鬆背景下,銀行理財收益亦延續下行通道。統計數據顯示,在今年2月到達高點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即逐步回落,目前已出現“六連降”。截至8月,平均收益率僅為4.61%。

值得關注的是,短期內,理財產品收益被認為仍難有較大幅度回升。在此情況下,熱衷於銀行理財的投資者該如何配置,以更好的守住“錢袋子”呢?市場人士對此給予了建議。

非標資產投資難度加大

來自普益標準的監測數據顯示,8月,402家銀行共發行了898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8家,產品發行量增加444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61%,較上期下降0.11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銀行理財的“六連降”。

而據融360統計,8月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67%,環比下降0.08個百分點,已達到10個月以來的最低值。

為何銀行理財收益“跌跌不休”?對此,普益標準研究員於康認為,主要源於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使得理財產品呈現收益下滑的趨勢;其二則是高收益非標資產的不斷到期使得產品收益隨之下滑。

“今年以來,央行已經實施了三次定向降準,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下,產品收益自然會下滑。”於康指出,與此同時,非標資產作為理財產品資產配置主要收益貢獻來源,目前監管意在有序壓縮非標存量規模導向十分明確,雖然銀行可在過渡期內發行老產品投資新資產,但受制於非標投資總體規模和期限的要求,非標資產投資的難度加大,原有主要收益來源難以得到保證,產品整體收益水平出現一定幅度下滑也是意料之中。

值得關注的是,9月儘管臨近季末,但銀行理財依然被認為很難回暖。在融360理財分析師看來,流動性寬鬆是大趨勢,9月銀行理財收益率難以出現季節性反彈的現象,趨穩的概率較大,即使回升也只是短暫現象。

於康亦認為,短期內理財產品收益或難有較大幅度回升。而除流動性因素外,“資管新規落地實施,銀行理財產品目前正處於轉型過度期,淨值化轉型要求下,為了控制產品淨值的大幅波動,在風險與收益平衡方面,底層資產投向會更加謹慎選擇保守類型資產,嚴控產品風險的同時就會捨棄一定收益空間。”

事實上,融360監測數據顯示,上週(8月31日-9月6日)發行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60%,較上週下降了0.04個百分點,創下近一年最低收益水平。

重新衡量風險承受能力

那麼,在此情況下,投資者該如何更好的配置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人士亦對此給出建議,首先是收益方面,融360理財分析師認為,整體來看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較高,可優先選擇。相較而言,國有銀行收益率一直偏低,而農商行和農信社資管能力偏弱,需要仔細甄選銀行。

其次,目前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在逐漸拉長,3個月以內短期產品的發行量也在逐漸減少。如果投資者對產品的流動性要求較高,接受不了期限太長的產品,最好購買開放式理財產品,而今後淨值型開放式產品的發行量會不斷增加。

整體來看,隨著資管新規的下發,部分商業銀行上半年已經開始加大淨值化產品發行力度。以8月為例,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245款,環比增長35.36%。

另一方面,對於銀行投資者而言,在銀行理財打破剛兌的大環境下,於康認為,需要從銀行的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客戶服務能力等諸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衡量與考察,並關注理財產品投資的底層資產配置情況後再行購買,甚至需要用以往評估公募基金的方式評估銀行理財。

“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投資者需要重新衡量自身投資收益的預期和風險承受能力,培養盈虧自負的投資意識。”於康建議,風險承受能力高的投資者可以適當配置權益類、混合類淨值型產品,風險承受能力低的投資者可以選擇配置債券型產品或者類貨基產品;綜合考慮產品收益、風險、流動性等特徵,選擇與自身投資偏好相符的產品類型。

-End-

想獲取以下報告全文請添加微信:pystandard01

,添加小助手為好友,並備註您的“機構名稱+暱稱”,小助手審核通過後會將相關報告發送至您的手機。

銀行理財幾近全線“縮表”,大家把錢都投哪兒了?

銀行理財幾近全線“縮表”,大家把錢都投哪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