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3個“2+2”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

近年來,在市場倒逼機制的作用下,高校人才培養也呈現出一些可喜的變化。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著力構建3個“2+2”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和勞動力市場中尋找新的平衡,已逐步在創新、創業、就業等方面形成一道亮麗風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革發展,以及勞動力市場的變遷,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明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同時圍繞自身資源、地域條件、辦學歷史等因素,因勢利導,重點突破,逐步形成了以3個“2+2”為主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個“2+2”是辦學空間的拓展,即大一、大二在孝義校區,大三、大四在太原理工大學校區。2014年,因辦學需要,太原理工大學和山西“百強縣”孝義市簽訂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同年9月18日,首批學生入駐孝義校區。校區規劃面積1500畝,目前投入使用700畝,包括教學樓、行政樓、圖書館、實驗樓、工程訓練中心、眾創空間、公寓、餐廳等20個單體建築,館藏紙質圖書和電子圖書已達到220餘萬種,後續工程已經納入孝義市重點工作,仍在緊張推進當中。孝義校區的啟用開啟了“百強高校”和“百強縣”合作辦學的新紀元,也在地域結構上確定了學院“2+2”模式的基礎。

第二個“2+2”是辦學內涵的充實,也是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即孝義校區以理論培養為主,實訓環節為輔,使學生接受全面的公共基礎知識和過硬的基礎理論;太原校區以實踐實習為主,理論深化為輔,使學生在太原理工大學感受百年學府的文化薰陶,擴大視野,享受和“雙一流”高校學生同樣的師資力量、實訓條件、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

第三個“2+2”是辦學資源的挖掘,即從2016級開始,在第三學年初選拔60名成績優秀的學生進入太原理工大學的部分專業就讀,在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同時,為學生研究深造創造更多的條件。

在3個“2+2”的整體框架下,學院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既不同於傳統高校的研究型、工程型人才,也不同於職業院校的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而是取二者之長,培養既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和學習能力,又擁有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高水平的職業綜合素質,能夠勝任職場中等層面技術、管理崗位和高級技術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以學生髮展為結果導向,不斷充實應用型內涵。在構建3個“2+2”模式的同時,學院堅持以學生髮展為結果導向,圍繞社會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變化,主動調整專業方向,通過撬動政府、高校、企業等各方資源,充實“軟件”和“硬件”實力,最終實現為學生打通研究深造、就業、創業三大通道,確保人盡其才。

目前,由孝義市斥資建設的學院實訓工廠,擁有物理、化學、力學、電工等各類實驗室共計34個。在此基礎上,學院主動了解行業的人才需求,積極與企業建立院外實訓基地,探索“訂單”模式和“3+1”模式,發展“企業導師”制。積極與省外院校聯繫,選擇在專業和實訓方面有明顯行業優勢的高校進行合作,實現交換生培養制度。不斷推動國際化辦學,與英國劍橋大學、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開展學生訪學、學位認證、課程認證等項目。

為了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學院啟用了佔地5000餘平方米的“勝溪創領”眾創空間,作為創新創業研究、諮詢、服務、培訓、指導的全方位平臺。2015年,被評為山西省高校創業培訓工作優秀單位,2016年獲得全國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獎”,2017年獲批省級眾創空間,也是目前山西省獨立學院唯一的省級眾創空間。

經過多年探索,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學生就業率、簽約率在省內同類院校中穩居前列,截止2018年6月1日,學院2018屆畢業生已成功簽約央企132人,其餘各類國企560餘人,簽約單位集中在中鋁集團、中化二建、中國聯通、國家電投、同煤集團等國有大中型企業和知名上市企業。學院“勝溪創領”眾創空間已累計入駐團隊312個,開展服務432次,聚集創客1505人,創立企業65家。

作為“雙一流”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會繼續把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作為必須堅守的責任,繼續緊跟時代的發展,緊盯社會的需求,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讓每個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機會,激發自我的潛能,實現個性的發展,擁有美好的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