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普京對俄羅斯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這個顯然是不會的,有個詞兒叫做“歷史的必然性”,現在俄羅斯搞不好經濟可以說就是一個必然事件,無論執政者怎樣施政走什麼樣的路線,這個必然性一直存在。普京接手以後俄羅斯發展的雖然也不太好,但是比前任葉利欽要好一些。

葉利欽是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第一屆總統。那時候蘇聯人因為失望果斷拋棄了過去的制度擁抱了西方世界。他們不僅在體制上學習西方玩了總統聯邦制,在經濟領域也學習西方大搞私有化改革,走自由化經濟路線,和蘇聯時期的計劃經濟完全相反。

葉利欽的總統總共做了8年,到他下臺的時候俄羅斯的局面已經處於半失控的狀態。國內治安惡化、政府腐敗嚴重,貧富分化極大,幾乎各行各業都有寡頭壟斷;偏遠地區的自治區或共和國開始出現了想要獨立建國的跡象,比如車臣共和國就是一個。

普京對俄羅斯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普京從葉利欽移交權力)

普京1999年上臺的時候,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狀況。

西方民主的政治體制和自由的經濟政策按理說都是好東西,畢竟有真實的例子擺在那兒作證,但是同樣的東西搬到俄羅斯好像就不靈了,實際表現讓設計者產生了事與願違的失望。這個就是一些必然性的因素導致的,這個因素就是俄羅斯人本身的性格特點。

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是一個世界超級大國和強國,斯拉夫民族在沙皇的庇護下產生了大國心態,既傲慢又富有侵略性和攻擊型。後來到了前蘇聯時期,斯拉夫人又處在高壓統治之下,經歷了大工廠大鍋飯的計劃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就意味著艱苦、偷懶、腐敗和低效。

這前前後後幾百年折騰下來,俄羅斯人就變成了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既傲慢又懶惰還富有攻擊性,有點“窮橫”和“眼高手低”的意思。

普京對俄羅斯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正在喝酒的俄羅斯軍人)

當西方的自由經濟模式用到這種人身上的時候,並沒有激發他們的激情和創造力,反而是那些有權有勢有錢的人抓住機會變成了土豪,普通人賣掉屬於自己的那份然後醉倒在雪地裡。經濟上是這樣,政治上也差不多。自由化的結果是低效和混亂,以及嚴重的兩極分化,最終是動盪甚至分裂。

面對這樣的群體時,或許普京和他的幕僚們認識到了一步跨到位自家老百姓還適應不了,得先把局面控制住,然後一點一點慢慢過渡。俄羅斯人不好的習性要一點一點地改,體制和經濟也需要一點一點地放開。

普京做了總統之後大體上就是這麼做的。他先把能源、電力、通信、媒體等最關鍵的部門都掌握到政府手裡,然後隔三差五通知寡頭們開會,告訴他們遠離政治;接著對政黨兼併重組,弄出了一家獨大永遠不會落選的“統一俄羅斯”黨。

這麼一整頓之後,就有一種主要的經濟領域被國家控制,主要的權力被普京控制的感覺。這種操作確保了政治和經濟的可控性和穩定性,避免了自由主義帶來的混亂。局面被控制之後,接著繼續發展經濟並改善政治環境。

但是普京在位已經19年了,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一直沒怎麼變,可以出口創匯的東西依然是石油、天然氣、鋼材、農產品和武器。可以說前蘇聯時期俄羅斯人賣什麼他們現在依舊賣什麼。

普京對俄羅斯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普京和他的部長們)

普京避免了俄羅斯的混亂和進一步分裂,但是一直沒有把經濟做起來。這個也不能怪他,一個領導人能做好一方面已經很不容易了,畢竟還有很多執政者是碌碌無為的。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俄羅斯人在賺錢致富方面就是那個不求上進的德性,這個性格不改,普京有想法也帶不動他們。

俄羅斯在解體之後嘗試過的自由化道路對我們來說有一定的啟發。咱們中國人在必然性上和俄羅斯人有一點相似:過去是封建王朝的高壓統治,人變得懦弱和服從,後來也過了一段大鍋飯的生活,人心充滿了爭鬥和恐懼。所以急著玩自由主義也會給權勢利益階層提供機會,最終導致無法調和的兩極分化。

但是在發展經濟方面我們做的比俄羅斯強多了,這既是領導者的方向選的合適,也是中國人天生吃苦耐勞渴望財富的心態遠遠強過俄羅斯人。不過人的狀態會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轉變,將來我們的體制或者經濟也必然會朝著自由主義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