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這5篇評論值得收藏!

在近期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如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如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如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如何不斷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傳播君整理人民日報近期推出的系列評論,以供大家學習。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5篇评论值得收藏!

1

舉旗幟,為國家立心民族立魂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對於宣傳思想工作,承擔起“舉旗幟”的使命任務,可謂基礎中的基礎、關鍵處的關鍵。

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剛剛閉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引起強烈反響。“讓黨的聲音佔據輿論高地,使黨的方針政策深入人心”“將工作做到人心上,讓主流聲音更加響亮”“更生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從線上的熱烈討論,到線下的積極回應,湧動著一以貫之的主題,這就是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麼管用?這是全世界高度關注的問題,也是中國故事最精彩的主題。以“鞋子論”說明制度要適合國情,以“籠子論”宣示制度反腐路徑,以“兩山論”強調生態文明建設,以“根”和“魂”倡導優秀傳統文化……精妙的比喻、生動的話語背後,是立足歷史方位、發展大局的深入思考。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工作,把科學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才能讓我們在風險挑戰面前站穩腳跟、淡定從容,在迅速變化的時代贏得主動,凝聚起推動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的磅礴之力。

“現實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論,沒有一種抽象的教條能夠和它辯論”。年均經濟增長7.2%,年均脫貧人口超過1300萬,高鐵技術“走出去”,雄安新區“長起來”,全面深化改革搭起四梁八柱,“一帶一路”倡議贏得世界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下生動的實踐註腳。這也是我們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最豐富的素材、最堅實的基礎、最深厚的底氣。只有把中國歷史性飛躍背後的支撐力量講清了,把民族復興征程上的指導思想說透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宣傳思想工作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任務。

經歷改革開放40年的飛速發展,中國不僅書寫了經濟發展的“中國震撼”,更呈現著精神層面的“中國故事”。如果失去了思想導航和價值引領,那就會缺“心”少“魂”,最終迷失方向、失去命脈。正因此,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下功夫,正是要繼續書寫立心立魂的中國故事,夯實我們國家的價值基座、賡續我們民族的文明血脈,讓“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精神基因展現出更強大的魅力和更旺盛的生命力。

在信息時代,各種觀點泥沙俱下,一些錯誤思潮也乘虛而入。有人鼓吹“共產主義虛無縹緲”,有人刻意歪曲歷史、醜化英雄,還有人抱著泛娛樂化、泛物質化的態度。越是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價值觀念多元多樣,越要在千帆競發中立主導、在百舸爭流中立主流,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舉旗幟,絕不是凌空蹈虛、空洞表態,而是要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發生“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的化學變化。要打好我們的“一手好牌”,宣傳思想工作必須找到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增強說服力和感召力,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

有人說,在亞歷山大的行動裡,能夠發現亞里士多德。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思想的火炬,就足以燭照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前進方向和精神家園。這樣的根與魂,正是我們不懼任何風險挑戰的底氣所在,是我們勇於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所在。

2

聚民心,振奮億萬人民精氣神

善於把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行動,善於匯聚黨心民意的合力,正是宣傳思想工作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繫

新時代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如何煥發新氣象?如何激勵新作為?當此中流擊水之時,當此奮楫勇進之時,“更加需要堅定自信、鼓舞鬥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把“聚民心”作為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務,要求“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把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

要把握好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這個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聚民心”可謂是重中之重。從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報《嚮導》被讚譽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到長征路上《紅星報》成為“革命戰爭的一隻有力喇叭”,再到改革開放初期宣傳戰線衝破桎梏促成全黨全國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宣傳思想工作一直是我們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看家本領和制勝法寶。今天的中國,已行進到新的歷史方位,正如負重攀爬、中流擊水。往前方看,前景壯闊,風光無限;往腳下看,每一步前行,都需劈波斬浪、越障排險。當此之時,更需要宣傳思想戰線把聚民心的職責使命落到實處,煥發出億萬人民的龍馬精神,才能凝聚起戰勝一切風險挑戰的強大合力,才能推動改革激流勇進、發展乘勢而上。

引領輿論最重要、最深刻也最艱難,心靈建設最宏偉、最高尚也最複雜。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亦是矛盾凸顯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社會熱點表現出很多新的特點。一方面,社會熱點往往與民生有關,特別是教育、社保、醫療、住房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領域;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正確加以引導,一些孤立事件和民生問題很可能經過網絡傳播成為輿論事件。這說明,落實好聚民心的職責使命,不是唱高調、說大話,而是要針對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既要解決實際問題也要解決思想問題,才能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

“我們依靠著人民的生活的海洋,我們的富源是不愁枯竭的,問題只在我們應該每天去撈些什麼。”胡喬木在革命年代曾專門為延安《解放日報》撰文,提醒新聞工作光會寫文章“不頂事”,光有一套“新聞學常識”也不夠,一定要既熟悉人民的生活和人民的心,也熟悉黨的方向、政策和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也曾以柳青在陝西皇甫村蹲點14年創作《創業史》為例,說明文藝只有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善於把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行動,善於匯聚黨心民意的合力,正是宣傳思想工作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繫。新時代唱響團結人民、共同奮鬥最強音,宣傳思想戰線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既是導向和立場問題,也是實踐和方法問題。過去“一紙風行”的時代,“沒有辦得很好的報紙,則健全的堅強的黨和國家的建設是不能設想的”;而今媒體格局、輿論環境、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裡,聚民心的重點就應該在哪裡。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不斷推進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載體渠道、制度機制創新,才能具有與億萬網民對話的能力,從而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敲鑼打鼓、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新時代新徵程,讓我們凝聚起13億多人的磅礴合力,不斷向著既定的目標闊步前行。

3

育新人,培養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打開每個人心靈的窗口,沐之以春風、潤之以細雨,往往就能於無聲處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我們的事業任重道遠,中國夢只有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奮鬥中才能變為現實。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把“育新人”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使命任務,要求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怎樣的時代新人,以及怎樣培養時代新人,成為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必答題。

“時代新人”,一個多麼激動人心的名稱,一幅多麼令人嚮往的畫像。“時代新人”不是新在外表、外貌,而是新在內裡、觀念。從革命戰爭年代宣傳鼓舞擺脫壓迫、實現解放的抗爭精神,到新中國成立後提出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再到改革開放時期倡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我們黨始終重視培養契合時代需要的人才隊伍。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願景,面對打贏“三大攻堅戰”的重任,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只有在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等方面符合新時代要求,才能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作為支撐,偉大的事業需要與之同心同向的奮鬥者為之奉獻。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首先就是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讓理想信念的燈塔驅散精神的迷霧、照亮精神的家園。

有人認為宣傳思想工作在做“虛功”,出不了“實績”。其實,恰恰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言傳身教,最能塑造一個人的精神品質、價值觀念,進而影響一代人的行為習慣與人生選擇。從單集短小精悍的《如果國寶會說話》激發觀眾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到製作精良的《大國工匠》傳遞出執著、奉獻、精益求精的時代品格;從高校思想政治課創新方式方法完成“網紅課程”轉型,到“感動中國”“時代楷模”凝聚崇德向善、奮發有為的正能量,打開每個人心靈的窗口,沐之以春風、潤之以細雨,往往就能於無聲處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為民族復興注入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立物易,立心難。思想的影響、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少不了“滴水穿石”的勁頭,必須在“長”“常”二字上下功夫。這一方面需要抓住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踩實人生第一級臺階;另一方面,在線上線下相交融的網絡時代,更需要創新宣傳思想工作的形式和方法,把主流價值觀融入“虛擬生活”。如今,在網絡平臺上,那些溫暖人心的生活片段、浸潤人心的文化元素,常常能獲得更好的點擊量,也說明了受眾對於正能量內容的巨大需求。藉助最新穎的傳播媒介、新鮮的傳播形態,主流價值才能浸潤“網絡原住民”的心田。

1956年,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工廠、科研院所堅決執行黨中央關於西遷的決定,義無反顧投身於西部建設的時代浪潮,書寫下“西遷人”傳奇,成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那個年代的“新人”,至今仍然散發著榜樣的力量。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今天,我們離民族復興的目標從未如此之近,更需要加強思想宣傳教育,做好人心工作,激發千千萬萬時代新人的力量,共同託舉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

興文化,滿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文化需求端的升級,要求供給端進行改革,為人們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

文以載道,文以傳情,文以植德。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對個人而言,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之外,更渴望精神的飽滿、心靈的充實;對國家而言,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更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

正因為文化的獨特價值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把“興文化”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務,要求“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才能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讓文化的興盛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支撐。

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如果不發展文化,我們的經濟、政治、軍事都要受到阻礙”“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毛澤東同志的論述穿越時空,仍然振聾發聵。“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這樣的論斷更代表著一種堅定的文化自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用好這三種文化資源,就能為“興文化”找到思想的寶庫和精神的富礦。

虛無與解構無益於世道人心,必須立足於堅實的現實基座、深厚的價值底蘊,才能真正引發共鳴、浸潤人心。回顧這些年來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作品,往往都是實現了文化的傳承和意義的建構。比如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引來“90後”觀眾的“膜拜”,正因為它通過一個個可以觸摸的細節,展現出文物修復者們對文化的守護;比如說電影《紅海行動》取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是因為用視聽語言展現英雄群像,激盪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才能創造偉大的文藝作品;刻意解構經典、製造低級趣味,甚至虛無歷史、泛娛樂化、泛物質化,只會侵蝕人們的精神家園,最終被市場和受眾拋棄。

正如有學者所言,中國人創造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塑造著中國人。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可以在人心中找到具體的落點。近年來,從“故宮跑”到“文創熱”,從博物館人頭攢動到好演出一票難求,從傳統文化節目持續火爆到革命歷史劇引來收視熱潮……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經從缺不缺、夠不夠,升級為好不好、精不精。井噴的文化需求讓人欣喜,也是宣傳思想工作“興文化”的機遇。文化需求端的升級,要求供給端進行改革,推出更多同新時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實現從“高原”向“高峰”邁進,為人們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

“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滾滾延河水記錄下一個政黨氣勢磅礴的思想樂章。今天,繁榮文藝創作的秘訣,仍然在於“人民”二字,在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億多人民每天都進行著新的實踐、演繹著新的生活、創造著新的奇蹟。精準扶貧寫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脫貧故事,創業時代湧現大量生機勃勃的企業,互聯網每天都在尋找新的可能……立足中國大地、立足時代社會,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我們抒寫的,就將是一部億萬人民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史詩。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個文化日益繁榮的中國,將不僅擁有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更擁有不可戰勝的精神偉力。

5

展形象,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一個真正的大國,需要在思想理念上擁有影響這個世界的力量,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相得益彰

“中國,和西方世界所試圖描繪的完全不一樣。”這是印度尼西亞女孩詩法·阿德里亞娜的切身感受。詩法漫遊過中國許多城市,去年夏天,她介紹中國的短視頻,引來國外網友熱烈追捧。一件小事,既說明越來越多的人渴望瞭解真實的中國,也說明講好中國故事仍然任重道遠。

一個大國發展興盛,必然要求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相得益彰。經歷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不乏精彩的故事,需要的是精彩的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將“展形象”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使命任務,旨在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需要宣傳思想戰線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一個真正的大國,需要在思想理念上擁有影響這個世界的力量。在這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當今年夏天北半球的持續高溫引發全球變暖的熱議,人們可以重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當網絡世界不斷爆出安全漏洞,不妨回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當一些地區的戰爭陰霾揮之不去,“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世界想象應該激起更多共鳴。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不僅能夠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而且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

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既要宣介優秀傳統文化,也要傳播優秀當代文化,展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當代中國人的精彩生活。在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億多人民為著美好生活而奮鬥,這正是講好中國故事最深厚的土壤、最豐富的素材。作為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著作之一,為各國讀者開啟了一扇觀察和感知中國的窗口。世界對中國充滿興趣,正在於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既能讓世界更好了解真實的中國,更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全媒體時代到來,讓我們有機會突破地理的阻隔、語言的障礙,向世界呈現一個更加真實多元的中國;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又讓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任務之艱鉅前所未有。儘管國際輿論格局“西強我弱”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我們在傳播理念、傳播技巧、話語體系、傳播手段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對外傳播綜合實力不強、發聲能力偏弱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推動對外宣傳創新,著力重塑外宣業務、重整外宣流程、重構外宣格局,才能解決“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等問題,開創外宣工作新局面。

絲綢之路上,聲聲駝鈴見證中西文化交融;鄭和下西洋,滾滾波濤傳遞講和通好、觀風問俗的聲音。自古以來,中國故事就不僅書寫在典籍裡,更記錄在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腳步裡。從1981年中國第一份全國性英文日報創刊,到如今媒體紛紛“出海”、講述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中國對外傳播不斷開啟著新的篇章。以過往為序章,以使命喚擔當,推動外宣工作在推陳出新中別開生面,我們就能把中國故事講得更好,讓中國聲音傳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