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行業觀察 稅改降酬風波編劇不必驚慌,演員才“大難臨頭”?

在“天價片酬”被曝光之後,無論是行業內的從業者,還是吃瓜看戲的圈外人,都密切關注著娛樂產業的動態。然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急診”做法,似乎也深入到了娛樂產業。

隨著行業中各種亂象頻出,“重拳”“聲明”更讓大眾目不暇接,“稅改制度”又接踵而至,究竟能否對當下國內的娛樂產業產生影響?烹小鮮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業內專業人士,關注“震盪”背後的影視行業。

作者|洛弟

近日,娛樂圈最大的風波,一是“稅改”,二是“降酬”。

先是網傳“稅務大地震”即將發生,影視工作室之前享有的稅務紅利,將不復存在。

所有影視工作室,包括演員工作室的稅率,隨著稅收政策將由“核定徵收”轉為“查賬徵收”,稅率將從原有的3%,暴增至42%。

同時根據新政,所有工作室還要補交2018年1-6月的稅款。

據傳已有影視公司因此倒閉,但未經證實。

行業觀察 稅改降酬風波編劇不必驚慌,演員才“大難臨頭”?

最早傳出的“徵稅消息”,未證實真假

8月11日,“優愛騰”三大平臺,偕正午陽光、華策、檸萌、慈文、耀客、新麗六大製作公司聯署聲明,聲言共同抵制“天價片酬”“陰陽合同”等一些列不健康或違法行為,維護行業健康發展。

行業觀察 稅改降酬風波編劇不必驚慌,演員才“大難臨頭”?

無論“稅改”還是“降酬”,如此巨大的力度,一旦付諸實施,無疑將造成行業巨大震盪。

一些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擔心。首當其衝的是編劇。

工作室稅率“一刀切”式提升,編劇工作室是否也在其中?

許多人認為,如果把收入相對不高的編劇工作室稅率一併提升,純屬殃及池魚。

編劇餘飛日前在微信公眾號“編劇別動隊”上發文《已上交有關部門:關於“查賬徵收”的四大問題和意見彙集》,總結了目前編劇群體,對“增稅”政策的幾大疑問。

行業觀察 稅改降酬風波編劇不必驚慌,演員才“大難臨頭”?

其中包括補交前半年稅款,是否合乎法理,也有編劇對自身地位一貫的憂慮:

憑什麼認為編劇“零成本”就應當補繳稅款?創作與積累中,身心的巨大消耗,難道不算成本?

為什麼要讓編劇與演員、資深編劇與新編劇“一刀切”全部增稅?

一旦到天價從業者因其市場地位,利益不受損,只有普通演員和編劇遭殃,豈非城門救不了,枉自殺盡池魚?

行業觀察 稅改降酬風波編劇不必驚慌,演員才“大難臨頭”?

為此,烹小鮮記者採訪了中國電影文學會理事、副會長,編劇汪海林。

對於編劇行業目前的擔心,汪海林表示,此事對他尚未造成太大影響。

目前的情況是,負責徵稅的工作室所在園區收到增稅通知,開始跟編劇工作室洽談。

而大規模的“查賬徵收”補交,據他所知,尚未出現。

但事件性質,在他看來,其實很明朗:

國務院及其直屬機關國家稅務總局,有權利劃定稅率,而地稅部門也有權利,根據所在地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稅率。

“一刀切”的“42%”,首先在地域上,未必會出現。

只要工作室之前依法合規納稅,這次“增稅”的影響,也未必那麼大。

而之前編劇們擔憂的“不合理徵收”,也還處在擔憂階段。

目前行業協會仍在同主管部門,就此方面一系列事宜進行溝通。

畢竟,“這次整頓的主要目標,仍是針對演員,或一些明星的高片酬情況。”“編劇至少不是主要目標。”

而“編劇成立工作室,總體上來說有利於管理,我想主管部門也能夠看明白這一點。”

所以,在汪海林看來,此次事件從編劇行業而言,情形還有待進一步觀望後,再作判斷。

只要編劇工作室一直以來合理合法、依照政府規範行事,問題應該不大。

行業觀察 稅改降酬風波編劇不必驚慌,演員才“大難臨頭”?

但這次風波對演員行業而言,汪海林認為,這次是“動真格的了”。

從前所未有的力度與認真程度來看,絕不再是喊口號的“一陣風”。

雖然目前的情況,存在“一刀切”的可能,但也有其原因。

畢竟,目前“天價片酬”已不是小傷小病,而是危及行業生死的毒瘤。

所以要先“一刀切瘤”,再調養——先平息最迫切的高片酬問題,再把措施逐步合理化。

行業觀察 稅改降酬風波編劇不必驚慌,演員才“大難臨頭”?

此前,《如懿傳》主演周迅、霍建華被傳出“片酬共計1.5億”,之後澄清各得五千餘萬。

然而,汪海林也認為,演員高片酬,只是全行業不健康生態的冰山一角。

近年來“被操控的偽市場”違背市場規律的操作,後果更嚴重。

“演員片酬的問題只是一個導火索,從行業角度來看,更重要的是假數據、假票房等造假問題,(以及)違反市場規律、違反市場真實性的問題。”

而三大平臺領頭的“降酬聲明”,在他看來實屬荒誕:

平臺才是高片酬的“始作俑者”,現在卻抱團呼籲降片酬,豈非賊喊捉賊?

“數據平臺、播出平臺的壟斷,整個封閉的系統,產生了大量腐敗空間。”

平臺聯合大經紀公司,結成利益鏈條,共同哄抬物價。

直到物價病態飆升,到了自身難以承受的程度,才被迫“熄火”。

“實際上惡魔是誰放出來的?還是他們。”

高片酬這一“惡魔”,終究是不合理機制誕下的怪胎——

畢竟,收入相對不高的演員,還是行業多數。

可那些盆滿缽滿的流量明星,其市場表現,顯然物不足所值,也就此宣判了“數據為王”的死刑。

“小鮮肉與大IP捆綁在一起,相互依存,有大IP必有小鮮肉,有小鮮肉必有大IP。

它的實質就是去技術化、去內容化,以流量數據取代內容生產。”

“當資本發現,控制了數據端就等於獲得了印鈔機,那它為什麼不把整個成本做上去呢?”

流量數據的操作,又掌握在利益共同體手中。

最終,形成一個“左手交右手”的大型托拉斯:

“一個公司,既是播出平臺,又是製作公司,(作品)自己買給自己,(同時)還是經紀公司,自己籤演員,想給多少錢給多少錢,演員的賬又在資本市場上被認為是收入的一部分,然後這筆賬想做多高做多高。”

“營銷公司,自己的片子自己做營銷,自己還有院線,這種情況,全世界獨一無二,在中國不僅發生了,而且成為主流,這樣下去,行業不可能好,不可能廉潔透明。”

行業觀察 稅改降酬風波編劇不必驚慌,演員才“大難臨頭”?

上世紀40年代,“反托拉斯法”裁定好萊塢八大製片公司壟斷,要求其分割旗下發行、院線業務。

至於解決機制,汪海林認為:不徹底改革購銷機制,只是治標不治本。

他引用了編劇劉和平的說法:“供給側改革”。

“如果真正像美劇一樣,先看劇本,通過劇本和故事簽訂預購合約,按照協議進行生產,第一,不會有浪費,第二,也不會有虛高的價格。這麼先進的現成體制,我們為什麼不用?”

他認為,真正要“去病根”,還是要徹底改革,粉碎利益集團鏈條。

但目前行業內呼籲全面改革的人,仍是少數。“更多的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而繼續推進的方式,仍然要靠呼籲,讓行業逐漸形成共識”,推動自上而下改革,讓“頂層設計”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

至於“托拉斯”的拆分,一系列為行業健康的反壟斷措施,終究是大勢所趨,遲早會來。

的確,在一系列弊端,已經讓行業面臨徹底腐壞邊緣的時候,一切政策的最終目的,都是治病救人。

對於此次的激烈,也許可以“大家免著驚”,但祛除沉痾的過程,必然在漫長中,伴隨驚疑,甚至陣痛。

心可能還要懸很久,但遲早有徹底放下的一天。

畢竟,只有“戡亂功成”,才能“張榜安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