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上海人的麵包情緣

麵包雖然是舶來食品,但在上海人的記憶裡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上海人都對面包情有獨鍾,法式長棍、羅宋麵包,這些講起來都是津津樂道,頗有趣味。

排長隊買法棍

當年,靜安麵包房的法式麵包風靡滬上,沿街排長隊買麵包的人群成了華山路上的一道風景。不少上海人還記得,上世紀末在靜安賓館麵包房門口排隊買法棍,一人只能買兩根,那時候就覺得法棍怎麼這麼好吃!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要說法棍第一次在上海出現,還是在1985年10月4日,位於華山路的靜安麵包房賣出了第一根法式長棍麵包。

“新鮮的麵包從生產車間直接送到門店,還透著一點熱氣,營業員把法棍裝進一個長的紙袋內,遞給顧客。那時法棍的製作原料只有四種:高筋麵粉、酵母、鹽、水。賣5角2分,還需要2兩糧票。”

“一開始,店裡只賣一種麵包——法式長棍;過了一個月,推出了第二種麵包——羊角;又過了一個,推出第三種—法式方包。在之後的三年時間內,這三種麵包就是靜安麵包房內的所有產品。”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在靜安麵包房排隊買麵包,有一個被稱為糾察的人專門照看隊伍的秩序。每個人手臂上被寫上一個號碼,就跟現在餐廳門口取號等位一樣。

路過那裡附近,聞到那個香氣,感受到那個氛圍,即使本來沒想要買麵包的人也忍不住要買了。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靜安麵包房的麵包中,最出名的當屬法式長棍,它的外皮金黃酥脆,內裡精白甜香,入口軟韌,似乎能聞見麥子的香氣。

“法棍放到第二天,一看,傻掉了”

法棍買回家,到了第二天,就傻掉了。因為剛買的時候,法棍是外面脆,裡面軟,但放到第二天就變得“邦邦硬”,不曉得怎麼吃了,咬也咬不動。以前的人家裡還沒烘箱,便有人用刀把法棍硬是切開,然後放到茶(熱水)裡泡,但是泡到最後就糊掉了。後來大家才曉得,這個棍子麵包實際上可以泡在牛奶裡,不用泡很軟,泡一會兒馬上吃掉。

即便有過像買來第二天硬得不曉得怎麼吃的困擾,法棍還是相當吃香的一種食品,人們買來之後甚至還會切成段當作送人的禮物。

羅宋麵包就要吃硬皮的

搭配法棍吃的,很多人喜歡羅宋湯。對靜安麵包房鍾愛有加的曲來順說,他在家裡燒好羅宋湯,要不就是買來法棍蘸了吃,或者就買另一種麵包——羅宋麵包。他喜歡硬的、有嚼勁的麵包。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麵包是舶來食品,上海人將其看作是西點的一種。相傳麵包是十九世紀從歐洲傳入中國,上海是最早食用麵包的城市。上世紀初,羅宋麵包隨俄裔居民進入上海,因羅宋麵包皮硬肉韌,很有嚼勁,也受到上海人的喜愛。

羅宋麵包是硬式麵包,當中破一刀破開。它的配料十分簡單,麵粉、酵母、水、鹽,就是這四樣東西。當時上海的俄裔居民以羅宋麵包為主食,掰開來當飯吃的。

喜愛羅宋麵包的人,就喜歡它外皮那種很硬的勁道。有些羅宋麵包做得不硬,皮子比較軟,一扯就扯開了,被認為是“不正宗”。

放學買個麵包夾春捲吃

羅宋麵包是小型的、兩頭尖、當中劃一刀——這樣做出來的。小時候,放學以後在學校門口的小攤位上,那裡雖然沒有正宗的羅宋麵包,但買一個麵包,叫老闆破一破,裡面果醬塗一塗,夾一個廣東春捲在裡面,也很好吃。

羅宋湯+羅宋麵包就是一頓午飯

愛吃西餐的老上海不少。當時有一家位於南京東路的東海西餐社(東海咖啡廳),中午的時候去點一碗羅宋湯、一個羅宋麵包,一頓中飯就解決了。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那時候羅宋麵包是時髦的食品,上海人中也有比較多的是喜歡吃鹹的口味,羅宋麵包鹹裡略微帶一點甜,有一點像椒鹽的口味,皮脆肉嫩,上面烘出來很脆,裡面的肉質很嫩。

老上海本地面包

如今的麵包品種日益增多,口味層出不窮。而在奶油長、短棍問世之前,上海面包的品種單一,原料大多隻是麵粉和雞蛋,其中,圓的有酥蛋麵包(也叫蘇旦麵包),長的有吐司麵包,這種長方形胖乎乎的吐司麵包,看上去像枕頭,因此上海人稱它為枕頭面包。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1

買麵包要用糧票

那個時候麵包很簡單,沒有什麼花頭。那時的枕頭面包一角錢一個,外包裝用的是紙,買的時候要收糧票。出門在外的人常拿枕頭面包當飯吃,帶一個水壺、一個枕頭面包,吃得差不多了。老上海這一代人的小孩,也同樣經歷過枕頭面包的年代,它流行的時間相當長,主要特點就是大眾化、價廉物美,而吃口(口感)很鬆軟。

2

賣相好看的酥蛋麵包

上海市特二級西點師張素蓮從事西點行業幾十年。她說,那時候做酥蛋麵包,一個麵包先搓圓,搓好讓它發起來,再做酥蓋在上面,因為裡面是放蘇打粉發開來的,所以這個麵包看上去賣相蠻好。上面一點甜的,下面是一般性的甜麵包,這在當時屬於中檔麵包。

雖然酥蛋麵包製作過程簡單,但手捧剛出爐的麵包,還是會讓人感到幾分暖意。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淮海路上的海燕食品廠開始早晚兩次銷售熱麵包,引得眾人駐足觀望,排隊購買。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熱麵包品種單一,但是在淮海路瑞金路那裡,走過就聞到一股香味,香氣撲鼻。

這些麵包現做現賣,拿在手裡熱烘烘的。資深媒體人謝其祥說,當時他在店門口一邊吃麵包,一邊看對面上海電影局的工人,在十幾米高的腳手架上面畫海報。看得出神,吃掉一個麵包,結果回頭一看,掛在自行車上的一個袋子幾個麵包不見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掉的,於是沒辦法,再去排隊重新買。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自家砌烘箱烤麵包

買來的熱麵包既暖心又暖胃,但對於段樂君來說,父親當年自己動手做麵包的往事更讓她難以忘懷。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段先生用鐵皮自己做了個麵包模具。他在家裡的一角用磚頭砌起一塊地方,用紙筋石灰做了一個麵包烘箱,在它下面再拿鐵架子搭好,用紙筋石灰做成一個烘箱的門。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下面是爐子,那時是煤球爐子烘麵包。為了解決把爐子推進去的問題,段先生做了一個帶輪子的推車,把煤球爐子放在推車上,推到麵包烘箱裡去。家裡吃的麵包都是他這樣做的。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段樂君

當時條件不允許,買糧食都要票證,所以難得做一次麵包,就覺得很稀奇,很饞的。我們小時候還是比較乖巧的,也不會盯著爸爸做,反正總歸是很想吃了,最好是碰到有什麼節日或者什麼人生日了,我們今天有面包吃了。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一位父親不但用麵包改善著家庭生活,也用他的勤勞智慧承擔著家庭的責任。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段先生不僅自己做烘箱烤麵包,還做孩子們穿的衣服。段樂君和兄弟姐妹小時候都是穿的唐裝,黑的織錦緞唐裝,還有棉鞋,繫鞋帶的燈芯絨棉鞋,這些都是家裡自己做。孩子們走出去,穿著打扮引得別人來看。

從小到大沒離開過麵包

如今家庭的烘焙設備早已日新月異,攪拌機、電烤箱,應有盡有。在自己家裡烘焙麵包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愛好運動的曲來順格外注重食物的新鮮和營養,退休後的他熱衷家庭烘焙,樂享其中。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他經常做吐司麵包,也是拿它當早飯。他依照自己的口味放糖,再加點葡萄乾,用黃油提香氣,他覺得自己這樣做出來的麵包,營養成分比單單的饅頭肯定要好。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曲來順做吐司麵包,首先加高筋粉、奶粉、糖、酵母、鹽、雞蛋,然後加水、黃油

麵糰經過兩次發酵,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烘焙,一個金黃色的吐司麵包便出爐了。他說,外面買的東西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做麵包一方面充實生活,一方面改善伙食,這兩點比較關鍵。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早在電烤箱進入家庭之前,便利的三明治爐是上海人家庭中常見的家用烘焙小電器。這種老式的三明治爐外形是長方形,上下都有電熱絲,烘的時候把蓋子掀開,麵包放進去,一壓,過三四分鐘就可以吃了。

用它做三明治,通電之後,在爐子的兩邊都塗上油。通常先在第一片面包上刮好醬,沙拉醬或者番茄醬,煎一個荷包蛋,兩面都煎到金黃,放到麵包上。第二片面包塗了醬之後,放上黃瓜、生菜、香腸等,壓在第一片下面。第三片面包也塗好醬,壓緊,把這個三明治合起來。烘的時候要掌握好時間,不熟練的時候往往容易弄焦掉。做出來的三明治是方的,再沿對角線一切,切成三角形。自己家裡做的三明治,味道也蠻好,當早飯吃,還可以送人,讓同事朋友也嚐嚐味道。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麵包攜帶起來十分方便,因此,當年無論是春遊、秋遊,還是上班、讀書,幾乎成了人們出門的首選。當時普通人的家裡條件都差不多,難得春遊,買一次麵包,平時也很少吃。1982年左右,小朋友們出去玩,除了帶麵包,還有紅寶桔子水。

除了出遊,麵包還是“病號餐”。身體不好的孩子,父母總歸會買瓶裝牛奶、蘋果、麵包,這是三件套,生病時候的病號餐。回想起來,就覺得小時候的麵包很香,很好吃。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市面上有了塑料袋裝牛奶。在袋子上咬掉一個口,塞一根管子進去,好像大家都覺得很方便。配上一個麵包,或者一塊蛋糕,就解決了一頓餐。

上海的西點師辛勤付出

改革開放之後,上海的西點市場開始復甦。到了1985年,隨著中外合資靜安麵包房的法式麵包在滬上盛行,各類麵包也在上海大行其道。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上海市現代食品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校長幹文華,接觸這個行業多年,榮獲2017年“上海工匠”稱號,長期從事西點的教學和培訓工作。

當年,瑞金賓館售賣奶油短棍,幹文華住在盧灣區,走到瑞金賓館大概兩三站路。她下班時總喜歡拎一袋奶油短棍回家,她覺得吃這個麵包,不僅是好吃,還很時髦。“拎著袋子人家就覺得,你厲害,你怎麼吃到這個東西,我們吃都吃不起。”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歐式麵包有法式、德式,還有臺灣人發明的叫軟歐,而且口感也比較好,適應我們上海人的口味。德式口感相對來講不是很好吃的,但是它很健康,裡面幾乎是沒有什麼油水,屬於粗糧。後來又有一種俗稱丹麥包的麵包,裡面夾黃油的,又加了油,又加了酵母,所以它吃起來是比較鬆軟的。喝一杯咖啡,配一個羊角麵包也感覺很好。

對美食的追求,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簡單的吐司三明治麵包,夾雜著各自的喜好。只要自己樂意,怎麼吃都是新鮮的、美味的。

對於麵包,上海人發明出了各種吃法。比如麵包夾冰淇淋。那時有金雞牌的冰淇淋。買一塊夾在吐司裡吃,也是時髦又好吃。而且如果在大熱天,中飯吃兩片吐司,夾一個冰淇淋,就差不多了。

另外,還有在麵包裡放隔夜剩下的小菜,比如刀豆、長豇豆等等。如果要做三明治的話,就要掌握好放的量和位置,因為方的麵包當中還要斜切一刀,沒放好的話菜就容易掉出來。夾榨菜片、把腐乳像抹黃油一樣塗在上面,也是很常見的吃法。夾荷包蛋的話,會注意將蛋先戳破,不然咬進去蛋黃就“撲”(溢)出來了。

如今市面上的麵包店、西餅屋比比皆是。麵包的口味品種也是多種多樣。麵包早已進入上海人的餐桌。無論羊角麵包,或是肉鬆麵包,都積攢著每個早晨、每個傍晚裡的故事。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張素蓮是上海市特二級西點師,她退休以後還一直堅持在崗位上工作著。

她對於西點有著豐富的見解和體驗。對於羊角包和牛角包,可能有人搞不清楚它們的區別,張素蓮說,羊角包不是有層次的,一個麵糰開得長了以後,像蔥油餅,上面塗一層油,再捲起來,然後做一個造型彎過來,像角一樣,這個叫羊角麵包。考究一點放點蔥,變蔥油的,吃上去蠻好吃的。而牛角就是放油酥的,把起酥油卷在裡面,如果用白脫油卷就是高檔一點的。起酥油便宜,白脫油貴一點,包在裡面,再一層層開,開三次後醒一醒,讓它再卷好,醒發,等發起來了才可以烘。牛角包有一個角,不碰到底。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資深西點師楊雷雷對小栗子蛋糕做出貢獻

愛吃西點的上海人,不管口味是甜的、鹹的,價格是貴的、便宜的,只要能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絲趣味,他們就會始終不渝地追求、堅持。

還有很多像張素蓮這樣的西點製作師辛勤工作著,讓上海人能夠吃到美味的食物。

經過一個世紀的傳承,今天,西點不僅融入上海人的生活,上海的點心師還改良發展出獨具風味的海派西點,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大亮點。

上海人的面包情缘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