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比共享單車企業破產更值得關注的是押金去哪兒了

比共享單車企業破產更值得關注的是押金去哪兒了

累計註冊用戶400多萬、收取押金超過8億元,上線一年完成兩輪融資。然而不過兩年時間,風風火火的小鳴單車便宣佈破產。這是全國首個共享單車破產案。

小鳴單車並不是第一家走向末路的共享單車企業,2017年下半年,酷騎、小藍等平臺便突然退出單車運營。根據北京市交通委提供的數據,截至2018年4月底,北京市尚在運營的共享自行車企業有10家;而在去年9月份北京共享單車“新政”出臺之前,這一數字是15家。顯然,單車市場已經進入“退潮”,在這個“下半場”,共享單車企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誰將成為下一家退出市場的企業?

此次小鳴單車破產風波,再一次使得我們關注到單車市場的發展現狀,顯然單車市場的“洗牌”速度再一次推進了,一些問題也更凸顯了。小鳴單車破產背後,首先反映的便是市場格局的變化,無須再多贅言。但通過剖析小鳴單車破產這一案例,則更說明目前的單車市場已經走過了市場單一擴張發展的階段,瘋狂擴大規模已無優勢,共享單車企業若不能做好合適的管理和規劃,是難以一直在這個市場站到最後的。

共享單車企業肆意使用押金擴大規模,是一個發展隱患。共享單車的押金是一對多的,一輛單車可以對應多個註冊用戶,易形成資金池,這筆錢基本處於單車平臺自身的可控範圍內,也易被單車平臺用於其它項目。截至6月27日債權申報期滿,小鳴單車用戶有效申報的債權超過11萬筆、約2000萬元。對於累計註冊用戶400多萬的小鳴單車而言,曾經吸納的押金最高峰顯然是大於這個數的。單車市場並不是短期就能立刻盈利的行業,除了市場佈局和規劃,更應當保持適當的流動資金。肆意使用押金用於規模的擴張,如果沒有配套的規劃輔助,那麼規模擴張越快,離危險也就越近了。

共享單車企業使用用戶押金髮展規模一開始就具備較高風險,容易牽扯法律問題。輿論上曾就單車“押金難退”問題產生過兩種論調,一種是認為企業涉嫌非法集資,一種是認為屬於民事合同糾紛。當然,如果企業是將押金用於日常的運營,由於經營管理不善而虧損導致押金無法退還,也很難認定為犯罪。這裡就引出另一個問題,如果單車平臺通過關聯公司故意造成虧損,最終走向倒閉、破產,那麼被虧掉的“押金”怎麼辦?

共享單車企業的破產固然值得關注,但是平臺註冊用戶的權益更應被保護。對於個體的註冊用戶而言,押金並不高,如果索要押金的“成本”過高,則可能選擇放棄押金,對於企業來說是一筆利潤,但對用戶而言就是利益的損害。尤其是面對擁有龐大用戶群體的共享單車企業時,這種不好的示範損害的將是整個社會的利益。今後,我們更應該關注於如何有效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證押金的安全性這點,尤其是在法律層面,對共享單車企業使用押金要有具體和有效的約束,防範風險。

(江西省青聯委員、未來網特約評論員 周成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