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輾轉找到法文書翻譯者

《一部法文書再現晚清民國時的獻縣》,6月4日,本報曾以此為題報道了一部珍貴法文書籍被人從西方帶到中國,後又被古籍收藏者收藏,幾經輾轉,終於來到獻縣人手中的事,引起讀者廣泛關注。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運河的槽運碼頭

這部珍貴的法文書籍裝幀考究,印刷精良,包括58張清晰的照片、178頁法文,以及大量精美的版畫插圖,保存了從1856年到1934年之間晚清民國時獻縣的諸多歷史文化信息。但當時人們苦於看不懂法文,希望找到通曉法文的人能把書中的內容翻譯過來,揭開更多謎底。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女子在織布機旁織布

報道見報後,很多熱心讀者通過各種方式聯繫到記者,提供法文翻譯人員的線索,他們中有多年留學法國的留學生,有專修法語專業的大學生,還有通曉法語的老師等。記者把他們的聯繫方式告訴了輾轉購得這部法文書的獻縣人孫希會。孫希會告訴記者:“我隨即和這些人一一取得聯繫,但問題又出現了,這部法文書涉及很多教會專有詞彙,一般的翻譯人員無法知曉全面的信息。”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穿長衫,戴氈帽,拿大海碗吃飯的小孩

大家繼續為翻譯這部法文書奔走,獻縣地方誌編撰辦公室主編、獻縣文化學者於萬復通過一名姓武的天主教教友,得知獻縣張莊天主教堂恰好有個人叫張芳,從法國留學多年,通曉法語,又能看懂教會的專有詞彙,她應該是這部法文書的最佳翻譯人選。

與此同時,獻縣張莊天主教堂得知孫希會購得這部法文書,也非常重視,專程到孫希會家中把書拿到教堂,著手翻譯工作。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教會孤兒院裡孤兒的一餐

法文書或名《豐收在望的中國》

7月23日上午,細雨綿綿,記者一行來到素有“華北第一堂”之稱的獻縣張莊天主教堂,這裡滿目蔥鬱,環境幽雅,錯落有序的歐式建築別具風格。早在1993年它就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堂近年來在保護原始建築的同時進行了重建,更具時代氣息。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孤兒放在籃子裡,被送進孤兒院。

在孫希會的指引下,走進教堂院內,記者見到了正在翻譯這部法文書的張芳。

張芳,邯鄲人,曾留學法國6年,去年8月來到獻縣張莊天主教堂。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獻縣的藥店,等待看診的民眾。

張芳告訴記者,她已經通讀了一遍這部法文書,瞭解了法文書的整體內容,並把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翻譯成了中文。她說,這部法文書中以法文為主,還有一些拉丁文及少量的意大利文,剛好孫均生神父曾到羅馬留學並進修過意大利語,他們通力合作,才更全面地瞭解這部法文書的內容。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當時活躍在當地的義和團。

孫均生神父告訴記者,通過翻譯得知,這部書是獻縣教區第五任主教劉欽明寫的序言,他是法國人,1918年到1936年擔任獻縣教區主教。他高度評價這部書:這是一部偉大的、感人的、拯世濟人的劇本。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豐收在望的中國》

張芳說:“這部書的書名我們還在反覆推敲,書名的法文直譯過來是收割時一捆捆的麥子,可以意譯為《中國的收穫》或是《豐收在望的中國》。”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著長袍馬褂的老者站在船上,長髯飄胸,氣宇軒昂。

探秘法文書裡的獻縣

記者看到張芳把法文書每頁都複印了下來,一頁一頁塑封裝進檔案夾裡,她說:“擔心反覆翻閱會損壞法文書,我翻譯時都是拿出複印的這本。”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獻縣的古街,遠處牌坊清晰可見。

記者來訪,她小心翼翼拿出法文書原件介紹說,這部法文書由兩位法國傳教士創作,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的是中國獻縣的傳教工作,包括獻縣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以及教會在中國創辦大學、博物館、醫院等情況,作者是耶穌會士伯多祿·沙勿略·邁當斯,第二部分講的是那個時期中國的生活場景,包括義和團的一些活動情況及在中國的見聞等,作者是莫里斯·加奈賓。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獻縣西城牆,當時已露破敝之態。

張芳告訴記者,這部法文書和教堂保存的一些史料相互印證,此外還包括了更多珍貴信息。其中,有一個章節用法文向西方介紹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土房和茅草屋,小腳女人在紡線。

還有一個章節介紹了法國著名地質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桑志華,1914年3月來到獻縣,之後創辦並主持著名的“北疆博物院”,在國際上獲得讚譽的情況。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獻縣女子中學——慕華中學的孩子們。想必當時只有大戶人家的千金才能入讀這裡。

書中包括大量的珍貴照片,張芳一一給記者講述照片描述的內容。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晚清時獻縣女子中學——慕華中學的孩子們,孩子們著長衫在花叢中笑靨如花,還能看到女子在用古老的織布機織布的情景,還有獻縣古老的西城牆和老街道,運河的漕運以及沿途的商鋪……58張清晰的照片,為當時獻縣留下了重要的光影資料,展現了那個時期獻縣整體的社會風貌。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法國傳教士鏡頭中的萬里長城

其中,還有一張照片是崇山峻嶺中宏偉的萬里長城,美麗的中國,豐富的收穫,這部書用西方人的視角看中國,為研究獻縣乃至同時期中國的歷史提供了豐富資料。

有價值信息可望載入地方誌

同行的獻縣地方誌編撰辦公室工作人員呂永森表示,這部法文書以中國獻縣為切入點圖文並茂向西方介紹東方文化,為獻縣曾是中西文化交匯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它的作者和寫作的對象都是西方人,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獻縣的古城門,看上去很巍峨。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有助於我們更全面瞭解那個時期的獻縣。這部書完整翻譯完成後,其中有價值的信息有望載入獻縣地方誌。

孫均生告訴記者,此書1934年在法國出版,對研究獻縣歷史文化具有重大作用。《曉明》編輯部受託接受此書的翻譯工作,今後還將把這部法文書的部分內容陸續在《曉明》報上刊出。

瞭解百年前的獻縣

傳教士在城裡開的西醫診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