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當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師

當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師

現在全平臺的粉絲可能有400萬左右,沒想到有這麼多人喜歡看,感覺是有人認可我的。有人看過視頻,覺得科學還真有意思,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當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師

文 | 新京報記者潘佳錕 編輯 | 程磊

近日,葡萄牙憑藉C羅的帽子戲法逼平西班牙,成為本屆世界盃的亮點。

6月25日,人大附中教師李永樂上傳了一條講解C羅任意球物理原理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李永樂分析了C羅發出任意球的特點:速度快,上升後突然下墜,具有電梯球的特點。但同時球本身發生旋轉,也符合香蕉球和落葉球的部分特徵。

截至6月26日14時左右,該視頻播放量已達1456萬次,轉發及評論均過萬,有近三萬名網友為之點贊。

當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師

李永樂講解C羅任意球視頻截圖。

其實,李永樂早在去年底就開始錄製類似教學視頻,每個視頻的時間在10分鐘左右。

目前已成為一名小有名氣的“網紅”老師。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李永樂表示,自己錄製這些教學視頻旨在科普。但作為一名教師,網絡世界很複雜,現在的他也是如履薄冰。

“這不是一個嚴格的結論”

新京報:如何開始關注起足球中的物理原理?

李永樂:這是初二年級的教學內容,講到氣壓和流速,涉及伯努利原理的內容。只不過這次我把它更加細化。所以我又去查找了足球方面的相關資料,如《足球的科學》,裡面講了很多足球,包括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內容。

新京報:這次C羅任意球的講解準備了多久?

李永樂:其實我也不算球迷,這次世界盃看到C羅踢出的任意球直接得分。解說員喊出“這是經典的電梯球。”當時我就在想,為什麼叫它是電梯球?當時我也不是很清楚,就去查資料,開始研究。後來終於搞明白了,前後差不多花了三四天的時間。

新京報:這個視頻發佈後的網友反饋如何?

李永樂:C羅的這一腳球大部分還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原理。其實剛開始,我也不是很明白,只是最近通過查資料才知道,這不是一個嚴格的結論。從物理上講,足球的運動是取決於它的初速度和受力。如果不旋轉,只受空氣阻力,那就是電梯球。但事實上,足球在運動的過程中,不僅只受空氣阻力,倒地屬於香蕉球還是電梯球,要考慮哪個佔主要部分而已。

其實足球在運動中涉及到流體力學,而流體力學的很多問題都是沒有定論的。足球在運動過程中產生湍流,便很難說清楚它的運動軌跡到底是什麼。也正為如此,足球的軌跡才飄忽不定,不確定性要大的多。

新京報:一個是嚴謹的科學,一個是不確定性很大的體育運動,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你認為意義何在?

李永樂:比如隊醫可以幫助運動員調解身體狀態,營養學家幫助運動員營養配餐。數學家通過研究統計規律,研究如何排佈陣型最有利。科學就是通過計算,來指導方向。

以足球為例。我個人認為,排在第一位肯定是天賦和身體素質,其次是智商,再則便是科學的指導。它可以在運動員個人素質的基礎上,發揮提升的作用。比如通過科學研究,發現規律和原理,運動員則會節約時間和成本,著重展開訓練,而不是瞎踢。

“原則即內容必須是科學的”

新京報:何時開始自己錄視頻普及科學知識的?

李永樂:這其實不是我第一個教學形式的網絡視頻。一切都很偶然。很多年前,我在一個培訓學校做兼職,當時他們會把上課的內容進行網絡直播。後來被人盜版,把教學視頻切成小段,發佈在網上。起初我沒怎麼關注。當時我也在給自己的學生錄製教學視頻,比如講一個知識點或者講一道題,作為課堂補充教學。

2017年,有人把我講“閏年是怎麼一回事”的視頻發佈在網上,點擊量很大,我這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對一些中學的知識點並沒有完全搞清楚。便想著大家既然喜歡科學,我就努力多做一些。從2018年初到現在,就一直在錄。

當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師

李永樂在課堂上講解遊標卡尺的用法。圖片來自李永樂微博

新京報:錄像中使用的場地是哪裡?你有沒有團隊支持?

李永樂:場地就是學校裡一個沒有人用的教室。倒是設備方面,是一個逐漸更新的過程。起初我買了一個幾十塊錢的架子,把手機放在上面錄,然後自己編輯壓縮,也沒有字幕。後倆有人提建議,說畫質能不能好一點,我就買了個照相機。然後有人說我聲音也不行,就又買了一個麥克。後來又有一個粉絲義務幫忙加字幕,就是現在的樣子了。要說團隊支持,還真沒有,就我一個,算上幫忙加字幕的粉絲也就兩個人。

新京報:每期視頻的製作週期是多少?

李永樂:錄製的話一般是半個小時左右。一開始要擦黑板,有時候錄了一遍覺得不行,就要再重新來一遍。另一方面前期還要準備。

目前錄製的視頻中,有三分之一的內容屬於一些課堂上的知識點,是我本人平時備課就已經很熟悉的內容,不需要特別複雜計算的,大家接受起來比較容易,這種內容直接就可以開始講。

還有三分之二的視頻內容就需要特別準備一下。比如講黑洞,這種大學物理專業方面的知識,怎麼能夠講得比較清楚,讓不瞭解這方面內容的人很快能聽懂,就需要好好準備一下。有時遇到自己也沒有把握的,就要去查資料,可能需要兩三個小時。但最後視頻呈現的也就在十分鐘左右。

新京報:如何協調自己的本職教學工作和錄製視頻的時間?

李永樂:我現在在人大附中教高二物理,3個班,一週12個課時左右。但實際上,學校還會安排選修課,比如競賽研究課,一節課就要半天時間。因為很難,考的是大學的知識,而這部分內容是無窮無盡的,以前所有的休息時間都用來備競賽課。

將近十年教學,說實話,我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掌握,估計我的水平也就差不多到頂了,只能說稍微熟練了一點,這樣的話就空出了一點時間。比如週末,或者有一天沒事了,就幹兩三個小時。或者突然想到一個問題,講得很快,可能半小時就做完了。

新京報:對自己的視頻選題有具體的要求嗎?

李永樂:現在就是隨便想,看到有微博熱搜,有想法了就去做。

但我有一些原則,首先這個內容必須是科學的。涉及到人的主觀判斷的內容。比如對於美的判斷,人生經驗的總結。如何學習就能考第一名,怎麼去努力就能賺到錢。這些我一般不做。我只講大家公認的科學理論。

此外,科學理論上有爭議沒有關係,比如地球磁場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理論,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現在都有哪幾種理論以及成因是什麼。

我現在也想做點改進,比如說專門連續三期就只說一個問題,說清楚,系統化。目前涉及到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數學、物理和經濟學,然後可能還會有一點天文地理化學生物等等。

當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師

李永樂錄製的《考清華和中500萬哪個更難》視頻。圖片來自網絡

新京報:目前這些視頻給你的學生們看嗎?

李永樂:他們不會關注,在學校裡都已經學得頭大了。目前我瞭解到的,大部分看視頻的人其實是已經結束學業走向社會的人,懷念課堂的。或是還沒有上高中,課餘時間比較多,培養科學興趣的學生。

對於目前學校學生,我額外開了一個公眾號,教學視頻、參考答案以及其他資料都會上傳到裡面。算是一種新的嘗試,一來可以節約時間和紙張成本,二來集中度也比較好,便於資料留存,學生隨時可以查閱。

“希望為社會科普貢獻一點力量”

新京報:目前視頻的點擊量會給你帶來一些收入嗎?

李永樂:目前發佈視頻的平臺,會按照流量分成,達到一定程度會有一定的收入,好像跟內容、時長、粉絲數量、播放量還有廣告都有關係。說實在的,到現在我也沒有搞清楚他們是怎麼算的這個錢。

新京報:現在有接廣告嗎?

李永樂:有廣告找我,但有些我覺得不是很合適,就比如有一些飲水機什麼的,我就覺得不太搭。具體事宜還在討論之中,但其實也無所謂。現在有出版書籍的人也找我,想讓我幫忙出科普類的書,我覺得這個倒是可以。到時候買書掙點錢,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途徑。

新京報:作為一名在職教師,是否擔心會受到爭議?

李永樂:目前我收到的網絡攻擊主要還集中在內容上,或是說我講得沒用,或是說講錯了。前者,我覺得就屬於純噴了。如果覺得沒用可以選擇不聽,但如果是講錯了,比如之前真的有口誤,把藍色說成綠色,那就得承認。畢竟現在我只有一個人,沒有校對。

對於有些抨擊,我要麼就不理,要麼就回懟說“你可以不來嘛”。倒是會有些網友看不過去,替我懟回去,結果對方就認為是我僱人罵他,便發私信,或者發帖說。

新京報:你的這些視頻,你所在的學校有什麼聲音嗎?

李永樂:學校在這方面還是比較開放的,首先沒有限制我,我也沒有做違法和有損學校聲譽的事情。不過在今年高考後,倒是有計劃跟領導具體討論此事。畢竟網絡世界很複雜,我現在也是如履薄冰,一些事情能避免就避免了。

新京報:出名之後,接下來自己有具體的計劃嗎?

李永樂:其實這十年來,我還是挺喜歡當老師的,就是有時會感覺有點累。之所以錄視頻,剛開始也是為了避免一遍遍重複地講同一個問題。雖說錄製視頻更累,但弄完之後就可以一直用。現在將視頻上網,受眾面就更廣闊了,感覺現在通過互聯網,價值得以體現。其實我現在最想做一件事就是把社會科普的氛圍做起來,貢獻一點力量。沒想到有這麼多人喜歡看,現在全平臺的粉絲可能有400萬左右,感覺是有人認可我的。有人看過視頻,覺得科學還真有意思,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