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助力“中國芯”破局 電子化學品“南基地”衢州啟航

編者按 6月19~20日,中國化工報記者隨多氟多實業集團董事長、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江一行,走進中國氟硅之都浙江衢州市,與多氟多旗下企業中寧硅業管理團隊座談,拜訪衢州化工產業園區管委會。在一場接一場的會談研討中,多氟多從氟化工向新能源進軍的宏偉夢想與家國情懷、中寧硅業矢志打造中國電子化學品產業“南基地”的戰略構想,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值中美貿易戰膠著之際,做大做強中國電子化學品產業、助力“中國芯”研發攻關成為舉國上下的期盼,因此多氟多的舉動絕不單單是一家企業的個體行為,而具有風起青 末的啟示意義。為讓業界從多氟多的戰略謀劃中對產業動態、趨勢、方向有更清晰的瞭解、更深入的思考,本報特組織專題報道。

元素魔術師的新藍圖

多氟多是這樣一家企業:善於從化學元素的角度思考化工發展的規律和哲學,達到了痴迷的程度;敢於實踐不斷突破自我、超越夢想的摩爾定律,心心念念揣著產業報國、為國效力的家國情懷,已經習以為常;“一流企業做標準(理念、文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長期熱衷於文化積澱和理論創作,逐漸體系圓融。放眼當今國內化工行業,多氟多顯得獨特和搶眼。

“在上帝創造的自然界旁邊,化學家又創造了另一個世界。”這是一句自人類跨入現代文明以來讓很多化學、化工人前仆後繼為之奮鬥、引以為傲的名言。多氟多自誕生20多年間,始終醉心於氟、鋰、硅3個化學元素,像一位元素魔術師一般,進行著這些元素的化學和能源研究。對此,李世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氟是元素週期表右上角最活潑的非金屬元素,可以稱為化學界的頑童;鋰元素是元素週期表左上角最輕的金屬元素,可以稱為“高能元素”;而硅元素是地球上最為常見的一種非金屬元素,隨便抓一把沙子裡就含有大量的硅元素,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東西,如果把它做到精純極致,就能創造千變萬化的精彩世界,以硅為基的電子信息產業就是一個佐證。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多氟多從生產冰晶石的初級氟化工起家,到開闢六氟磷酸鋰的廣闊藍海,再到瞄準打造“以新材料體系為支撐,以新能源汽車為引領,以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搶佔世界新能源汽車科技革命的主陣地,視野和境界在對氟、鋰元素的不斷深耕中持續昇華。

李世江不僅是個實幹家,也是個理論家,善於在紛繁複雜的現象和工作中總結出“道道”、上升為理論體系。對於自己的“元素經”和多氟多的發展“企業經”,他有這樣的表述:多氟多立足“氟、鋰、硅”3種元素,以“氟鋰妙結合、氟硅巧分家”為重要手段,研究鋁電解槽電池、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三個電池,構成新能源“制能、儲能、節能”三個層次,並追蹤研究了新能源汽車“車身輕量化 、動力電氣化、整車智能化”的三大技術,實現了從氟化工到新能源的完美跨越,即“氟”通四海、“鋰”行天下、“硅”達五洲、車載未來。

而在這一整套理論表述的背後,是多氟多走過的一條艱難但篤定的創新發展之路。從化學到電化學再到電動汽車,多氟多依靠自主創新拿下了多個世界第一:冰晶石、氟化鋁可作為助熔劑應用於電解鋁工業,降低氧化鋁電解的熔融溫度,是多氟多夢想開始的地方,經過20多年的百鍊成鋼,如今多氟多冰晶石和氟化鋁產量已雙雙穩居全球第一;歷時8年打破國外企業壟斷,研發出六氟磷酸鋰生產技術,不僅很快佔據國內市場,還打入國際高端市場,目前國際市場佔有率達到1/4,居全球第一位,並迫使國際上六氟磷酸鋰價格從100萬元/噸降至10餘萬元/噸,讓“鋰”進入平民時代。在這個過程中,多氟多於上世紀90年代末開發出“氟硅酸鈉法制冰晶石聯產優質白炭黑生產技術”,將磷肥廢料中的氟硅酸鈉變廢為寶,節約了國家重要戰略資源螢石,成為我國伴生氟資源循環利用的典範;自主研發的六氟磷酸鋰生產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石化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併入選國家“863”計劃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2010年研製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力鋰離子電池,現已形成年產6億AH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生產能力;2015年收購河北紅星汽車公司,取得電動汽車整車製造資格,2016年底又開始在焦作建設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產業園,打造多氟多新能源的夢想工廠。

如今的多氟多,不僅是世界無機氟化工行業的領軍企業和世界知名的氟化工基地,三大新興產業(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四大業務版圖(氟化工、電子化學品、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架構也日漸清晰。

多氟多新介入電子化學品領域,不僅是沉浸氟、硅研究多年後很自然的相關多元化佈局,更代表著李世江心中一盤更大的關於“硅”的棋局。在有著超前眼光和戰略思維的他看來,人類從碳基文明走向硅基文明的時代已經到來——這是時代的召喚,也是互聯網引發的新時代變革。李世江認定,當前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以及基於這些新技術的製造業升級風起雲湧,必然帶來電子信息技術的新一輪革命,催生硅元素更絢爛、更華彩的篇章,而硅元素與電子信息產業之間,電子化學品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媒介和橋樑。正是在這一信念支撐下,多氟多將戰略眼光投向了硅,將通盤落子鎖定“中國氟硅之都”浙江衢州,也就不難理解了。

助力“中國芯”破局 電子化學品“南基地”衢州啟航

“南基地”新構想浮現

2017年,位於衢州、創辦已十載的浙江中寧硅業因“失血”過多面臨破產。消息傳到李世江這裡,他立馬眼前一亮。中寧硅業生產的產品有電子級多晶硅、電子級硅烷和四氟化硅,這3個產品用在半導體、液晶面板和光伏行業,產品質量都達到國外的同等水平。更為關鍵的是,中寧硅業與多氟多氣質相近,都是具有創新基因的創新型企業;業務相近,都針對硅元素做高端化精深加工,可以很好地協同起來。中寧硅業地處中國氟硅之都衢州市,產業生態和氛圍得天獨厚。

此後,李世江放下身段,親自率領團隊數次登門與中寧硅業高管團隊溝通,站在對方立場上為對方出主意,想辦法,終於以誠意打動了對方。今年3月,雙方喜結連理。4月12日,多氟多和中寧硅業股東寧波電子信息集團共同出資1.05億元對中寧硅業進行破產重組,多氟多佔股51%,成為控股股東,標誌著中寧硅業正式成為多氟多大家庭的一員。這是多氟多對外有序發展、完善產業佈局、實現“硅”達五洲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

4月13日,中寧硅業召開重組後的第一次董事會和監事會。李世江表示,有決心有能力使中寧硅業走出困境、做強做大。他寄語中寧硅業“賦能多多,快樂多多,幸福多多,財富多多”,對未來發展寄予厚望。新東家胸有成竹,以慄廣奉為總經理的新的管理團隊雷厲風行,對穩定軍心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其後中寧硅業的員工95%以上選擇了留守,此前因資不抵債、工資拖欠、管理失控而陷入混亂的局面很快得到穩定,重新進入正軌。5月份當月,公司就實現了久違的扭虧為盈,員工團隊開始擴充,欠繳的稅款迅速補齊,銀行信用也在快速恢復,企業呈現一片重生新氣象。

6月19~20日的再次回訪中,李世江對中寧硅業的新氣象深表欣慰。他笑稱,自己有著60多歲的年齡、40歲的心臟、20歲的心態,依然有夢想、有信念,也有不變的家國情懷。“我們是帶著夢想來的,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希望得到大家的全力配合。”面對著中寧硅業濟濟一堂的高管班子和職能部門中層幹部,李世江動情地說。老董事長的赤子之心、家國情懷,令與會者動容,大家紛紛表態:夢想空前偉大,目標激勵人心,決心好好幹出一番事業。

對於企業的經營目標和方針,李世江並沒有多言,體現了對新領導班子的充分信任和授權。他勉勵大家,希望儘快建立正常工作秩序,制定經濟責任制度,完善公司內部各項制度和管理體系,讓大家把思想統一到具體的行動目標上來,爭取儘快進入制度化、規範化的運營階段。

隨後慄廣奉總經理的發言,將中寧硅業的發展藍圖公諸於眾。他表示:經過一段時期的論證和醞釀,公司定位越來越清晰,那就是打造半導體級電子化學品集成供應商,成為媲美中船重工718所的中國電子化學品“南基地”。

位於北方河北邯鄲市的中船重工718所,是國內久負威名的電子特種氣體研發和供應商,其三氟化氮、六氟化鎢的生產規模全球第一,氟化碳、氟化氫、氯化氫、三氟甲磺酸及電子混合氣體等產品的技術基礎也很雄厚。按照慄廣奉的構想,中寧硅業在氟和硅的研究上已經做了10年,有一定的技術基礎,現在依託多氟多的技術優勢以及衢州在電子化學品領域的產業優勢,以電子特種氣體為突破口,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完全有條件打造成中國電子化學品“南基地”。

據介紹,中寧硅業成立之初便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硅烷法工藝生產多晶硅,年產多晶硅3000噸、高純硅烷4000噸、四氟化硅300噸。中寧硅業的主打產品硅烷和多晶硅在2011年前後就已經做到了電子級,其純度甚至可以達到11個9,其硅烷產品目前在國內光伏行業市場佔有率已達70%以上,與國內多家太陽能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慄廣奉認為,目前國內應用上規模的電子特種氣體就有60多種,中寧硅業從自己擅長的品種入手,對標國內外先進同行,以替代進口為優先對象,走差異化發展,有望在2~3年內建設電子化學品集成供應商初見成效。

在他的計劃中,2018~2019年將是這一藍圖最為重要的打基礎階段。2018年,中寧硅業將圍繞氟、氮、硅、氫4個元素,發展高純氫氣、氮氣、氟氣等,以及各元素結合而成的四氟化硅、三氟化氮、硅烷等高純氣體。同時,半導體及液晶面板行業所需的上述高純氣體的混合氣體也在規劃之內。擴大電子級硅烷的應用推廣,並探索發展電子級納米硅粉,實現營收達到1億元以上。

2019年,公司將進一步發展電子級一氯硅烷到四氯化硅系列產品,提純一氯硅烷、二氯硅烷、三氯硅烷等產品到電子級品質,並發展乙硅烷等新產品,實現營收達到3億元以上。“實現這兩個階段性目標,中寧硅業建設電子化學品集成供應商、打造中國電子化學品‘南基地’的夢想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慄廣奉說。

而對中寧硅業高管團隊的戰略籌謀,“帶著夢想來”的李世江和二股東寧波電子信息集團用行動表示了力挺。多氟多方面將從技術研發、資源配置等多方面向中寧硅業傾斜,寧波電子信息集團也將努力推動中寧硅業增資收購中寧電子,擴充公司實力,增強協同效應。

助力“中國芯”破局 電子化學品“南基地”衢州啟航

產業協同為國效力

在多氟多與衢州化工區管委會的會談中,大家一致認為,中國電子化學品產業的春天已經到來,民族工業應該覺醒和崛起了。

李世江說,中美貿易戰很可能將是地球上要經歷最為慘烈的經濟戰爭,中興通訊事件給中國人好好地上了一課,讓我們意識到了跟西方的真正的差距。因此,貿易戰從短期來看是個嚴峻挑戰,但從長遠來看其實是個機遇。有差距不可怕,認識到差距抓緊迎頭趕上,中國的高端產業就能化危為機,實現更大更快地發展。“作為企業家,我們首先要有信心直面挑戰、渡過難關,但另一方面,國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引導、產業和企業間的同心同德、通力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李世江說。

他以電子化學品為例做了闡釋。“半導體行業有句俗話:入門要5年,10年磨半劍。”李世江說,“行業發展的難點主要是,國內的半導體企業不願意使用國產的電子化學品。”在研發半導體原材料時,多氟多開發出了電子級氫氟酸生產新工藝,並同時建立了萬級清洗、千級灌裝、百級分析室、電子級氫氟酸自動灌裝線,再次打破我國原材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國產化學品的世界級、中國造。令人尷尬的是,技術創新雖然成功了,但市場開發卻掉了鏈子。經過市場調研瞭解到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電子級氫氟酸要求超淨高純,且具有產品批次質量的高穩定性,芯片製造企業壓根兒就不相信國內企業能做到進口產品的質量,都不願意首個吃螃蟹,做試驗用的“小白鼠”;二是電子級氫氟酸只佔芯片製造成本的1.2%,而測試周期卻需要1年之久,芯片製造企業不願意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去評估;三是半導體芯片製造工藝有成百上千道工序,對電子級氫氟酸的穩定性要求極高,一旦出現問題損失太大,所以沒人願意打破規矩和供應體系,冒險換成國產產品。

一方面是國內半導體芯片企業對價廉物美電子化學品原材料的渴求,對國內產品心存疑慮,同時又依賴和受限於進口產品;另一方面卻是國內原材料生產廠家九死一生突破技術瓶頸,可產品難以打開市場而陷入艱難境地。李世江說,沒有強大的原材料工業,就不會有強大的工業體系;沒有良性循環的半導體原材料國產化運行機制,要在短時間內打破國外套在我們頭上的枷鎖、實現“中國芯”揚眉吐氣的願望,就很難有指望。

“對於技術創新型企業,一方面要給時間,另一方面還要給政策,只有多方協同、破除隔閡,打造一個良好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國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李世江說。為此他建議,政策上、投入上還要再加一把力。去年國家成立了5億元的保險資金,對首批次應用在半導體行業的新電子化學品產品進行投保,如果芯片企業用國產原材料出了問題,國家險資可承擔80%的損失,企業只需承擔20%的損失,但這一措施還沒有推廣開來。“能否讓下游半導體客戶主動地去評估國產電子化學品材料,把風險屏蔽掉,而且還要對其給予一些獎勵性措施,一定要讓客戶來主導,這樣才可能很快地把國產材料導入到半導體的芯片製造中去。”要在電子化學品新材料領域設立政府引導的大型產業基金,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最近,國家發改委與建設銀行設立了30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就是一個好的開端,但還需要細化,可以將電子化學品等戰略型新材料納入其中,進快出臺實施方案。此外,還需要加快建設國家級的測試驗證平臺,向國內外的電子化學品企業開放,為企業的創新提供支持,也為下游用戶引進採用國產新材料提供權威可靠的指引。

李世江關於加強各方合力和產業協同的觀點,得到了會談各方的認同。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祝曉農指出,衢州作為中國氟硅之都,氟硅產業集聚、基礎紮實,做大做強電子化學品產業有充足的條件。目前,巨化集團等當地骨幹企業在溼電子化學品領域已經實現了重要的突破,部分產品已經納入中芯國際、京東方等半導體芯片及液晶面板企業的供應體系中。通過資源集聚和資源整合,利用好國家有關產業支持政策,中寧硅業致力打造電子特種氣體高端基地,有著很好的前景。“目前衢州市正在刀刃向內、自我革命,大力提升營商環境,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高效率、更加優質的服務,幫助企業更好發展。”祝曉農說。

據瞭解,目前衢州化工區正在籌建電子化學品檢測平臺,這讓慄廣奉等人為之一振。對照他心心念唸的“南基地”夢想,目前中寧硅業的短板,一是技術人才的缺乏,二是基礎性工作很重要但也很燒錢。有了多氟多的全力支持,企業面臨的技術和人才瓶頸會有很大改觀。而政府在基礎性研究、基礎平臺建設方面給予助力支持,就讓企業更吃了一顆定心丸。

“我們有信心抓住大好時機,儘快實現中國電子化學品的國產化夢想。我也呼籲產業相關方面開放、共享、創新、協同,共赴時艱、為國效力。未來的競爭不是單純的產品的競爭,也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平臺的競爭、產業鏈整合能力的競爭、生態系統建設能力的競爭,這是新時代的產業格局。在開放的產業鏈平臺上實現產品、資源、技術、創新主體、商業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共享,協同作戰。在新時代,多氟多願與上下游和各方面相互賦能,致力於全產業鏈生態建設,為‘中國芯’宏偉事業再立新功。”李世江堅定地說。( 本報記者 劉全昌 通訊員 張小霞)

助力“中國芯”破局 電子化學品“南基地”衢州啟航

(本報道圖片由張小霞提供)

(更多內容請訂閱《中國化工報》,郵發代號1-44,或下載中國化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