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銀行理財就完全可靠嗎?黃奇帆來告訴你

銀行理財就完全可靠嗎?黃奇帆來告訴你

這輩子

2018-06-2419:31

銀行理財就完全可靠嗎?黃奇帆來告訴你

6月23日,黃奇帆在“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主題論壇上,就"關於金融產品創新的風險防範和去槓桿發"表瞭如下言論,很值得民眾們去把握。

他說:從橫向看,我國形成了銀行、債券、保險、小貸、保理、擔保以及私募股權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基金等十七八個金融品種、業務、牌照。從縱向看,一般來說,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設計的任何金融產品在吸收資金和投放資金時往往採用高息攬儲、剛性兌付、資金池、期限錯配、多通道疊加、多抽屜協議嵌套“六種組合器”。

為了吸引資金而大量使用高息理財和高息攬儲的高回報誘惑、為了增加信用給予投資者剛性兌付的印象、為了沉澱資金建立資金池等、為了提高資金投放效益則大量使用期限錯配、多抽屜嵌套、多通道疊加等手段,這六種手段事實上會使金融系統槓桿累積、透明度降低,在順週期時產品效益大幅疊加增長,在逆週期時產品虧損也是大幅疊加增長。總之,在影子銀行的理財業務、資管業務開展過程中,橫座標上武器庫中有“十八般武器”,縱座標上連接工具有“六種組合器”。

當“十八般武器”與“六種組合器”以不同的組合形式結合在一起,就是金融產品創新的過程。如果組合得好,信用、槓桿、風險控制在一定的邊界內,既表現為合理的槓桿比,又表現為有信用,那就是成功的創新。如果組合的不好,就是偽創新、亂創新。在金融實踐中,主要有幾類情況要防範:

第一種,高息理財、攬儲和剛性兌付。比如萬能險是一種理財性質的保險品種,利息一般比同期存款利息高50%左右,高息理財是它的基本邏輯。因為有較高的利息、較高的回報率,大家才會來投。但沒有剛性兌付的高利息、高收益是無法吸引人的,如果資金給了你,到時候你連本都還不了,怎麼辦?所以,剛性兌付是一切吸引社會人群集資、融資行為發生的直接動力,沒有剛性兌付的信用,高息攬儲對人群的吸引力也會喪失。為什麼我們敢把錢放到銀行?因為它剛兌,不會壞賬。為什麼萬能險有風險,老百姓還是敢買?因為萬能險都是通過銀行理財系統賣出來的,大家誤認為這是銀行出來的不會壞賬。如果哪一天真要打破了這種剛兌概念,那投資者就要考慮風險了。

第二種,多通道疊加、多層次嵌套。比如,高現價萬能險,本來槓桿就很高,為了進一步擴大槓桿,再向銀行借貸,往往將自己的理財險轉化為私募基金,形式上成了股權資本,遮蔽了這部分資金的槓桿特性、短期特性,與銀行資金嵌套並採用“優先、劣後”的抽屜協議,讓銀行很放心。因此,部分保險公司就利用保費收入,形成銀行理財嵌套私募基金的組合,積極配置股票甚至舉牌上市公司。這些年,屢現國內中小保險公司收購上市公司的“蛇吞象”,基本上都是通過萬能險加槓桿實現的。幾個環節疊加起來,槓桿比被大比例放大,風險也成倍增加。

第三種,資金池錯配。當資金池裡有多種渠道來的錢,有的是一年期要還,有的是兩年期要還,而貸款出去往往要三五年、十年才有效益,才有分紅,才有現金流,這時候用後面籌來的錢還前面的,這個資金池是很有用的。但如果資金池使用過度,全都變成期限錯配的資金池,就會出現流動性風險。比如高現價萬能險,保單期限往往1—3年不等,但如果過度用於舉牌上市公司而不能實現資金從股市的自由退出,當迎來滿期給付及退保高峰時,如果後續保費跟不上,期限錯配就會引發大的流動性風險。

第四種,創新中的底線監管。作為金融監管,就需要設立禁區,避免各類金融工具的過度使用,明確規定不可逾越的“底線”。比如,影子銀行當然可以建資金池,但資金池投放資金時的期限錯配比例,一般不超過20%,絕對不能超過30%。如果超過了甚至達到100%,那就會演變成“龐氏騙局”。又如,理財業務、資管業務金融產品利息當然會比基準利率高,但不能超過利率上限,通道業務一般會收取0.5%-1.5%左右的通道費,看似不高,但如果四五個通道疊加,就會演變成高利息的金融產品,所以應該明確規定通道疊加不能超過兩個以上。還如,抽屜嵌套業務也當然可以做,但只能是一兩層的嵌套,決不允許三層以上的嵌套行為。這樣做,至少底數是清晰的。

最後,也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事,就是防止高槓杆疊加造成的高風險積聚。在企業和金融機構融資配資過程中,一定要防止每個環節槓桿比雖然合規,但多嵌套、多通道、多環節疊加成高槓杆的畸形狀況。這就應實行表內表外穿透監管。只要是一個企業、一個項目融資,就應把各環節各通道的槓桿比打通算賬。比如,如果小貸公司的資本融資比是1:2.3,形成的貸款做ABS如果可以反覆循環10次、20次,就會形成幾十倍的槓桿比,證券交易所就應對此設立循環次數,比方說不得超過三或四次,兩項疊加,整體融資總量的資本充足率應約束在1:10以內,從而實現風險大體可控、市場也能搞活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