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沂蒙六姐妹煎餅: 一張煎餅的前世今生

煎餅是臨沂地區最具代表意義的飲食符號,沒有煎餅的臨沂和不愛吃煎餅的臨沂人都是難以想象的。

沂蒙六姐妹食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吳楠說,煎餅是臨沂飲食文化的代表,也是地域文化的象徵,這是他們所以要堅定地將煎餅技藝傳承下去最主要的原因。

沂蒙六姐妹煎餅:  一張煎餅的前世今生

煎餅的歷史,明代分家有鏊子

煎餅的起源目前已難以考證,但是煎餅是從沂蒙大地發源而流傳到山東各地甚至全國各地應是確定無疑的。儘管如此,“煎餅”一詞的使用卻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食物即煎餅。1967 年發現的明萬曆年間的“分家契約”中,就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的記載。而由“鏊子”的出現即可以確知,最遲在明代萬曆年間,現代煎餅的製作方法就已經存在。

清代蒲松齡寫有《煎餅賦》:“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或拭鵝脂,或假豚膏,三五重疊,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可見清朝初期在沂蒙山區周邊地區製作各類煎餅已相當普及,煎餅的製作已具備相當的技術。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記載:“山東孔藩臺家制薄餅,薄如蟬翼,大若茶盤,柔嫩絕倫……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從袁枚的描寫中不難得出,他吃的餅就是山東煎餅。

“沂蒙六姐妹”煎餅,情懷永傳承

1996年,在蒙陰供銷社上班不幾年的吳楠下崗。她看到很多外地人有購買地方特產的需要,就投資開了一個特產店。很多人喜歡煎餅,很想帶一些回去給家人品嚐,這給了她規模化生產煎餅的靈感。

但是開個廠子烙煎餅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首先工人就不好招。

後來她找到了跟她一塊下崗的幾個姐妹,買了幾盤鏊子開始生產。烙出來之後用塑料紙包好放到商店代賣,沒想到這種賣法大受歡迎,他們的煎餅供不應求。

煎餅生產出來了,既然面向市場就要有自己的名稱,形成自己的品牌。叫什麼名字既響亮又符合沂蒙煎餅的特質呢?她想到了沂蒙六姐妹。

作為蒙陰人,吳楠從小是聽著六姐妹的故事長大的。“沂蒙六姐妹”也是因為攤煎餅、做軍鞋、救傷員而聞名的。

她來到六姐妹所在的蒙陰縣野店鎮煙莊村,找到六姐妹中的五姐妹,告訴她們要做煎餅的初衷,一是把煎餅技藝傳承下去,二是把六姐妹的精神更加發揚、傳播下去。

五位健在的老姐妹很贊同吳楠的想法,並爽快地接受了被聘為六姐妹煎餅有限公司名譽廠長的請求,“沂蒙六姐妹煎餅”因此得名。

吳楠很快註冊了“沂蒙六姐妹”商標,這是全國第一家煎餅生產企業,也是全國第一家為煎餅註冊商標的企業。

有了商標,還要有自己的包裝,沒有包裝,衛生和質量就難以保障。吳楠去了青島,在青島找到一家食品包裝設計公司,把自己的意願告訴他們,順利完成了當初在她看來幾乎難以完成的事情。

有了駕輕就熟的技術,有了獨一無二的商標,有了漂亮嚴格的包裝,沂蒙六姐妹煎餅從此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煎餅新天地。

傳承需要科學,也需要胸懷

從2000 年註冊,“沂蒙六姐妹”商標起,憑著過硬的質量和純正的口味和豐富口感,沂蒙六姐妹煎餅很快佔領了市場,並帶動了臨沂煎餅產業化的步伐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2002 年,六姐妹煎餅榮獲“山東著名商標”,2005年榮獲山東省名牌產品,2008年被省質監局批准為全省執行的地方性標準,2011年榮獲山東老字號稱號。

如今的沂蒙六姐妹煎餅已發展為集生產、科研、住宿、餐飲為一體的花園式現代化企業。

但是企業並沒有因此停步不前,而是以更加開闊的眼界繼續發展。

吳楠說,進入新的時期,雖然人們沒有改變吃煎餅的喜好,但是今天人們更要求“吃健康”和“吃個性”。所以他們在傳統工藝上結合現代營養學原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不斷研究和推出一代代“沂蒙六姐妹煎餅”系列食品,品種多達50 多個。而且,只要有慕名來廠找她學習技術的,她都會不遺餘力傳授。她說,未來愛吃煎餅的人和會烙煎餅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少,多一個人掌握煎餅技術,這門技術的傳承就會多一份力量。這樣的胸懷,讓沂蒙六姐妹煎餅越來越散發出香甜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