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民俗裡的煙火人生

中國民俗事象,是一種具有神秘特性的文化形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負載著無數源頭幽遠、寓意曲奇的人文韻脈,與社會生活形影相伴,從古往今一路走來,對於華夏文明的塑造和養成,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俗,民俗也成為了解一個地區風土人情、風尚禮儀、習慣禁忌的最佳窗口。

而在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沂蒙大地,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形式多樣,既有其豐富性,又有其獨特性,是祖祖輩輩沂蒙人生活的映射和智慧的結晶。

民俗,是寫意的煙火人生。

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炒豆子,端午節包粽子,六月過半年蒸饅頭,八月十五吃月餅,臘八要喝臘八粥,春節吃餃子……

炊煙升起,食物上桌,喜慶和香甜纏繞在了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美食佔據了節日民俗的重要分量。

民俗,被賦予特殊情感和美好寓意。

二月二孩子剃龍頭寓意吉祥安康;端午節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六月過半年的白饅頭是慶祝豐收;七七“乞巧節”象徵美好愛情;春節蒸花糕、貼福字寓意日子步步高、福滿堂;九九重陽節則成為孝敬老人、祝福老人的日子……

節日民俗,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和美好向往。

民俗,是煙火人生裡的情感寄託。

春節母親包的那一碗水餃,成為思鄉遊子魂牽夢繞的美味;那年中秋吃月餅賞月的情景,記憶裡總灑著滿月的清輝;清明節為已故親人獻上的那束菊花,寄託著綿長而幽深的思念……

節日裡的民俗讓情感昇華,回憶豐盈,生命有了別樣滋味。

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正是因為以民俗為依託,才得以數千年延綿不輟,光輝燦爛,至今依然生機勃勃。

節日是重拾傳統民俗的重要契機,讓節日迴歸應有的儀式感,找回節日遺失的厚重感,我們每個人都成為節日文化的主人,都是民俗傳承的重要根基。

曾經我們盼望節日,或許只是單純盼望節日裡的美食;如今我們盼望節日,更多得是盼望這一個個隆重的歡慶儀式。

無論是臘月諸多的備年事項,還是正月連綿的年後活動……

在每一個普通的煙火人生裡,節日民俗猶如一束束絢麗焰火,照亮幸福生活,豐富嶄新的日子,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