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物我兩忘,混沌開基高登彼岸,金花如輪

物我兩忘,混沌開基高登彼岸,金花如輪

物我兩忘(了凡四訓)

語餘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雲谷禪師對我說:“道家有一句話說:‘不會書符,被鬼神所笑。’書符實有秘訣,就是不要動念。拿筆寫符,先要把萬事放下,一點塵心都不起。從這個一點念頭都不動的地方寫下一點,就稱之為‘混沌開基’。從此就一筆寫成,全不用思想,這樣寫成的符就會靈驗。”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符籙作為道教方術之一,是道士用來溝通人神的秘寶。“符”道士書寫的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這種介於字畫之間的神秘符號俗稱“鬼畫符”。道士即以這種神秘奇特的符號來召神請仙,驅鬼避邪。這種神秘的符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畫的,“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籙”是寫著所請神仙名字及所求之事的文書,即記天曹官屬佐吏之名、又有諸符錯雜其間的秘文,也是寫給神仙的邀請書。藏在人身邊的,所請神仙就會在冥冥之中保護關照他。符與籙後來合而為一,稱為符籙,用來為人祈福禳災,祛病除邪。謂能治病、鎮邪、驅鬼、召神。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建立時,即使用符籙術。道書稱太上老君下降鶴鳴山,授張陵“正一盟威”之經。《太平經》:“欲除疾病而大開道者,取決於丹書吞字也。”符籙術亦為天師道、正一道派主要方術。靈寶派所出經書,符籙齋戒書佔半數以上。天師道內盛行授籙制度。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仍繼承授籙制度。《隋書·經籍志》:魏太武帝受符籙,“自是每帝即位,必受符籙,以為故事”。隋唐時符籙不顯。北宋時,龍虎、閣皂、茅山分傳天師、靈寶、上清三宗經籙,稱“三山符籙”。明代以後,正一道仍以符籙之術行世。

物我兩忘,混沌開基高登彼岸,金花如輪

如何畫符才靈驗?秘訣就是“只是不動念也”,一筆揮就,更無思慮,這樣的符便靈驗。

自成一體的道家書法可以說與畫符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乃一代書聖。《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可見其家族世代篤信道教。就連其名字中之所以有“之”字,也與道教各派中的“正一道”的前身“五斗米道”密切相關,據一些研究表明,“之”字乃五斗米道中用於道徒名字的暗記,並被廣泛用於當時篤信五斗米道的門閥世族家庭成員的名字中。如科學家祖沖之、畫家顧愷之、史學家裴松之等。據近代史學大家陳寅恪考證,兩晉南朝的書法世家和天師道世家是基本相符的。道家抄寫道經與畫符,必須以能書者任之;抄寫道經不失為一種功德,信道者也樂意為之。王羲之父輩中的王敦、王導、王曠等皆擅長書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更是合稱“二王”。

陳寅恪認為:“藝術之發展多受宗教之影響,而宗教之傳播,亦多倚藝術為資用。”另外,王羲之的書論與道家畫符的理論也存在一定的聯繫。傳為王羲之所作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同樣傳為王羲之所作的《書論》中有:“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時,結思成矣。”在如此凝神沉靜的狀態下進行書法創作,無怪乎能有《蘭亭》之千古佳作。以此種心態畫符,則可無思慮而能靈驗也。其實王羲之所倡的專志凝神、靜觀默想與佛教的禪觀之旨也十分相契,與佛教之“戒、定、慧”三學有著內在的聯繫。另外,王羲之書風對後世的影響更多體現在佛教的抄經書法上,隋唐的智永,據傳是王羲之七世孫,他能傳家法,以王體書法抄經八百餘本分散浙東諸寺,以規範當時的抄經書體;唐代僧人懷仁集王體書法成《聖教序》,所有這些都可看出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對佛教書法創作風格的影響以及王體書法在佛教書法中的廣泛運用。


物我兩忘,混沌開基高登彼岸,金花如輪

混沌開基乃道家功理功法性修為名詞。混沌,道教內丹術術語。指入靜後,處於物我兩忘的狀態。天地物我,虛空無際,陰陽四象,同歸合一。開基,開創,開始。《大成捷要》:“百日十月關中,有七次混沌開基之旨,皆得吾師心傳。第一次混沌開基是玄關竅開,產出真種;第二次混沌開基是陽光三現,產出大藥;第三次混沌開基是妙結道胎,一陽初生;第四次混沌開基是璇璣停輪,日月合璧,亦曰二陽生;第五次混沌開基是心滅,大定以後,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第六次混沌開基是深入涅槃,神俱六通;第七次混沌開基是高登彼岸,金花如輪。”此係煉丹門七個修為步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