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白領生活狀況調研(3):9成以上白領有焦慮情緒

導語:“白領”一詞誕生於遙遠的1951年,在當時被譽為新興中產階級,提及“白領”這個詞彙,相信很多人想到的是光鮮得體的外表,高大上的辦公環境以及令人羨慕的薪資水平。但60多年過去了,現如今的“白領”到底是精緻的中產階級,還是工資“白領”的“窮忙族”呢?

在這個焦慮和“佛系”心態交叉上演的時代,智聯招聘對28270名職場人士進行了問卷調查,併發布了《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讓我們走進白領們的實際生活,圍繞他們的衣食住行及事業發展等方面,描繪這一族群的生活圖譜。

一半以上白領被孤獨環繞,有人陪伴也不能緩解

雖然生活因快節奏而顯得充實,但白領們日常生活中依然普遍陷入一種孤獨感,情感訴求是人們的普遍心理需要,開心與煩惱都需要有個對象分享。但本次調研發現,白領們的情感世界並不陽光,在日常生活中有52.9%的白領有孤獨感。

白領生活狀況調研(3):9成以上白領有焦慮情緒

問及孤獨的原因,每個人群都有其個性化的認知,其中19.2%的人認為是因為“沒有伴侶”,17.6%的人是覺得“沒有三觀一致的朋友”, 17%的白領認為孤獨源於“一個人在大城市裡獨居”,以上三類人群可以統一歸結為缺少陪伴導致的孤獨感。

除此之外,15.1%的白領認為“對自己周圍的環境感到格格不入”,可以說是性格孤僻的族群,這種主要源自於個人主觀心態,可以通過自己積極調試,或者通過改變人際環境嘗試改善。

還有17.3%的白領被問及孤獨的原因時,選擇“我也不清楚”,這類人則很大程度上缺乏自我認知,對自己不夠了解,在快節奏生活中,及時停下來學會與自己相處,多進行自我審視也是消除迷茫和浮躁的有效途徑,白領們應該在如潮汐般起伏的商業環境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白領生活狀況調研(3):9成以上白領有焦慮情緒

從上組數據上看,白領們的孤獨感主要來自於缺少陪伴,但問及改善孤獨感的方式時,僅有14.6%的白領選擇“朋友”,22.2%的白領選擇“伴侶”,這好像與他們總結的原因有些出入,最令人意外的是,39.4%的白領選擇了“賺錢”這一選項,他們認為錢能抵消孤獨感,原來缺少陪伴只是表面原因,深層訴求還是“脫貧”。

白領生活狀況調研(3):9成以上白領有焦慮情緒

個人收入不光決定著孤獨指數,還間接影響著婚姻大事。本次調研顯示,41.7%的白領因當前薪酬不理想而暫不打算結婚,催婚的父母們是不是找到孩子們不結婚的答案了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念自古根深蒂固,物質保障在人們的觀念中也是婚姻的保障,但依然有39.9%的白領認為婚姻與薪資無關,而這部分人很大比例的存在於年長一些的白領人群中,這也與年齡越長心態越成熟,看問題越理性的因素有關。

白領生活狀況調研(3):9成以上白領有焦慮情緒

9成以上白領有焦慮情緒,源自又窮又迷茫

近幾年,焦慮情緒的蔓延速度堪比洪水猛獸,也是各類媒體話題的焦點。不管是迫於現實的壓力,還是對未來的擔憂,亦或是輿論的作用,我們在本次調研中印證了這一情緒的普遍性。職場白領中有94.9%的白領都有焦慮情緒,已經成為生活中如影隨形的日常。

白領生活狀況調研(3):9成以上白領有焦慮情緒

顯然,焦慮並不是一種健康的情緒,如果現象嚴重還會引發心理疾病。針對焦慮的具體來源進行了一輪調研,其中,佔比最高的選項為“薪水低,無法滿足品質生活的需要”、“個人職業發展規劃不清”,分別為29.9%和27.9%。簡單概括就是“又窮又迷茫”。綜合來看也不難理解,一方面白領們普遍認為工資不夠花,另一方面卻不知道如何通過職業規劃獲得更多報酬,從而改變現狀,窮和迷茫兩個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

白領生活狀況調研(3):9成以上白領有焦慮情緒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具體問題導致白領焦慮,有的是因為工作忙,有的則著急脫單,還有一些白領因為房貸、車貸,父母養老問題以及子女教育問題而焦慮,這些問題從整體上看也大部分與經濟條件有關,其次是養老及教育資源的條件決定的。

雖然時刻處於焦慮狀態,卻依然躲不開那些扎心的瞬間,智能手機讓白領們每天接觸信息的密度大幅提升,這其中不乏一些戳到痛處的內容。調研數據顯示,最讓白領焦慮的新聞類型是“全國各城市平均薪資又來扎心了”這一大類,而“00後已經開公司了”、“房租又要上漲了”、“95後都當媽了”等類型的新聞對焦慮的作用次之。不難看出,雖然同齡人的成功故事、中年危機、物價上漲等兜售焦慮的資訊層出不窮,但最扎心的還是平均薪酬數據,畢竟開公司的00後可能是出身好;當媽的95後也不是成功的信號;房租上漲也能hold住,大不了換個便宜的;只有平均薪酬數據是一個難以撼動的分界線,尤其是“拖後腿”的白領們,看到這項普遍事實遭受的打擊就可想而知了。

白領生活狀況調研(3):9成以上白領有焦慮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