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供應鏈金融成互金平臺必爭之地,網信“1+N”產融模式顯優勢

說到供應鏈金融,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因為在最近的幾年間,在國家政策的大力度支持下,供應鏈金融飛速發展,各大銀行和互聯網巨頭競相佈局,成為又一個資本競相追逐的風口。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約為13萬億元;到2020年,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左右。

供應鏈金融,實質上是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並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

這與傳統的信貸相比,優勢明顯。因為,如果小微企業單獨去向銀行申請信貸,審批就會很困難,而且資金成本也會更高,因為借貸成本與信用水平高度相關。

供應鏈金融成互金平臺必爭之地,網信“1+N”產融模式顯優勢

但是,如果通過供應鏈金融,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因為銀行可以通過掌控一家核心企業供應鏈條上的各項信息,能夠全面直管並可跟蹤的進行信貸管理和風險控制,這就無形中提升了供應鏈條上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信用,可以直接降低其借貸成本,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提供瞭解決方案。

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往往是具有支配地位的,他們普遍對於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採取賒銷模式,這樣就使得供應鏈條上的中小企業現金流經常出現緊張狀況。供應鏈是一個整體,其中的一個環節出問題,也可能影響到整個供應鏈。通過供應鏈金融進行整體金融管理,就能

建立起龐大的立體金融風險管控網絡,便於監測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防控鏈條式金融風險,提升其自身風控能力,也保持整個供應鏈資金鍊的穩定。

既能符合國家大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戰略要求,促進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又能便於金融機構擴大貸款規模,提升盈利能力,同時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提升整體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禦能力,數個優勢集於一身,難怪供應鏈金融勢如破竹。

過去,我們探討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都會圍繞著銀行展開。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髮展,銀行已經不再是供應鏈金融的唯一主體。互金平臺,特別是資金實力雄厚的互金平臺,也已經充分認識到供應鏈金融對於互金平臺的重要意義,順應國家金融戰略目標和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大趨勢,開始競相佈局供應鏈金融業務。

網信(原網信理財)是較早佈局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互金平臺之一,其獨創的“1+N”產融模式曾在2015年8月作為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標杆之一,入選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的,國家發改委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編寫的《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解讀)》一書,同年入選《2015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藍皮書》,並獲得“最佳供應鏈金融”獎。

​網信“1+N”產融模式成為其他互金平臺仿效的標杆。所謂“1+N”模式,即產業金融公司利用影響力和實力很強的一家核心企業的信用支撐,來完成對產業鏈上N箇中小微型企業的融資授信支持。

在網信的平臺上,這類模式的產品被稱為產融貸,從標的數量上來看,佔據了平臺的半壁江山。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核心企業掌握著ERP(企業資源計劃)數據,這些數據反映了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進貨量、倉儲、付款、信用等各種真實的經營信息,這既是對產業鏈上企業進行風險評估的依據,又是對產業鏈上企業還款意願的一種制約和督促,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資產風險。

除了降低風險以外,互金平臺關於供應鏈金融科技的應用能力,將成為拉開互金平臺之間差距的關鍵因素。那些在互金行業擁有較強實力的平臺,其金融科技的研發和應用能力都非常強。

科技賦能金融,未來的金融就是金融科技,這對於互金行業尤為重要。當前,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已經充分融入了互金行業,併成為整個行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互金平臺參與供應鏈金融,門檻同樣較高,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供應鏈金融風險和智能信貸管理的金融科技系統,這種科技可能是互金平臺多年以來的技術積累以及研發能力的體現,是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

那些重視金融科技研發,掌握供應鏈金融管理的金融科技的互金平臺,將更能受益於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大潮流,實現自身跨越式的發展,並佔據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