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現在海峽兩岸交通十分便利,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寶藏,那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

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中國臺灣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館藏文物69.6萬餘件,藏品包括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河北行宮等處清代舊藏,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捐贈品,所藏的商周青銅器、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均為稀世珍品。

其中,大家最有興趣的也最想看的“十大鎮館之寶”,除了汝瓷和書畫,就是翡翠白菜和東坡肉形石。

白巖松:“有一種想咬一口的感覺。”

東森主播林青蓉:“我想把翠玉白菜和東坡肉炒在一起!”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肉形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東坡肉形石,長5.73釐米,寬6.6釐米,厚5.3釐米。在清代康熙年間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進貢到清宮內務府,這是一塊純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自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奇就奇在,你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簡直可以以假亂真,如果不說是石頭呈現在你眼前,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

有想咬一口的衝動!但是請注意這真的不是肉,這是石頭!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這塊石頭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

東坡肉形石是瑪瑙類礦物質,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硅。在自然界的岩石之間,由於經過漫長歲月的累積,在不同的時間點,雜質影響乃至生成的顏色不同,呈現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形成了這件東坡肉形石,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的展現都極其逼真。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翡翠白菜,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翠玉白菜上有兩隻蟲,一隻蝗蟲,一隻螽斯蟲。它是清代光緒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這也是慈禧太后的心愛之物。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但是白菜葉片上停留兩隻蟲又是作何用意呢?原來螽斯蟲代表了多子多孫的意思。

這棵翡翠白菜與真實的白菜之間的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幾可亂真。由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翡翠雕刻而成,工匠運用自然分佈的色澤,把綠色的部位雕琢成菜葉,把灰白的部位雕琢成菜幫,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分別是螽斯和蝗蟲,寓意“多子多孫”。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這棵翡翠白菜與真實的白菜一樣大小,滋潤新鮮,鮮活欲滴,許多人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第一個要看的展品就是這棵“白菜”。

取自白菜的諧音,意為“百財”,有聚財、招財、發財、橫財就手、百財聚來的含義。

有沒有想把白菜和肉石一起炒來吃的衝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