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為什麼必須堅持好這“六項原則”

為什麼必須堅持好這“六項原則”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新時代我們如何科學應對面臨的任務挑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以強烈的使命擔當、深厚的民生情懷、寬廣的全球視野,發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進軍號令,明確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的“六項原則”,為我們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指導思想和行為遵循。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生態環境與人民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各有其權益,但更是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要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有很好的探索,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借鑑。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經驗,正在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鑑。要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這“六項原則”的重要論斷構成了一個緊密聯繫、有機統一的思想體系,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深化了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生態規律的認識,為我們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指明瞭方向。讓我們行動起來,貫徹落實好“六項原則”,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