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到蘭州七里河區周邊旅遊,首選即是石佛溝旅遊景區,它位於蘭州市七里河區南部的阿幹林區,屬於祁連山東南段向秦嶺過渡地段,緊鄰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阿幹林區所在的阿幹鎮位於蘭州市南部20公里處,東接榆中縣,南連臨洮縣,境內大部為石質山地,是祁連山支脈哈拉庫山向東經八盤峽過黃河,再向東延伸的山嶺,包括關山、七道粱、馬銜山、興隆山等高大山脈。

馬銜山及其向西延伸的餘脈,將蘭州市和臨洮縣分為山北和山南兩部分,馬銜山最高海拔3670米,成為蘭州市南面的天然屏障。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裡造就了一條南來北往的道路。地處臨洮中鋪北,馬銜山南坡的洮河支流河谷向北延伸(被稱為關溝),切穿了馬銜山;地處阿幹鎮西南,馬銜山北坡的阿幹西溝河谷向南延伸,在山上切開了一個大缺口。

因此阿幹西溝河谷和與之對應的洮河支流河谷,就成為古人穿越馬銜山,往來於蘭州和臨洮間的通道。至秦漢時期,這條道路就成為人們從四川、陝西等地經由蘭州到新疆、青海的重要交通路線,為著名的絲綢之路。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新石器時代阿幹鎮就有先民生息

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蘭州市區南16公里處,蘭州市七里河區南部的阿幹林區內。阿幹林區位於七里河區阿幹鎮,這裡曾是我省煤炭工業重鎮。

阿幹鎮地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300年),這裡就有先民生息。

1974年農民耕作時,在阿幹鎮中街西一公里,西溝北坡臺地上,東西長200米、南北寬20米的範圍內,發現了彩陶罐,經鑑定,屬於馬家窯晚期。1976年進行了實地考查,灰坑裡就有燒過後殘留的炭渣。這就是坐落於阿幹鎮的“古城坪遺址”。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古絲綢之路時代人們發現了阿幹鎮煤炭

在民間還傳有“先有炭花坪,後有古城坪”和“先有炭花坪,後有蘭州城”的諺語。相傳,在古絲綢之路時代,有人途經阿幹鎮砂子溝,在半山處休息時,用幾塊黑石頭壘個土灶拾柴生火取暖,燒著燒著,這幾塊石頭也著了起來。自此,發現了阿幹鎮的煤炭,並將其叫做炭花坪。

由於是地質斷裂形成,因此有煤層暴露。在炭花坪挖洞開採煤炭,自然是阿幹鎮最早的煤洞,但經過了很多年後,應該是由於山體缺乏支撐,形成了巨大的山體滑坡,將炭花坪上的所有房屋及人員掩埋。炭花坪不復存在,變成了沒有揭秘的傳說。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北宋以前阿幹鎮地區是党項羌戎爭奪的區域

早在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即置阿幹堡。後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阿幹縣,元初仍為阿幹縣,又為司侯司。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廢縣、司並人蘭州。明為蘭州阿幹裡。明洪武年間(1268年至1398年)開採煤炭,隨即製陶、冶鐵、鐵器加工業相繼發展,商貿興起,阿幹鎮成為遠近馳名的集鎮。

據史料記載,公元385年鮮卑乞伏國仁建立西秦政權,定都於現在的榆中縣,相傳石佛溝是其貴族居住的地方。後在東晉時,鮮卑吐谷渾在此地放牧軍馬,其弟慕容貴曾長住於此。石佛溝的石佛洞便是慕容貴所建(見《皋蘭縣誌》卷五),另據蘭州市志載,在北宋以前這一地區一直是党項羌戎爭奪的區域。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阿幹”源於古鮮卑族《阿幹歌》

關於阿幹鎮的名字的由來與歷史上相傳的《阿幹歌》不無關係。據考證,阿幹鎮魏晉以前叫白蘭,自南北朝以後稱阿幹,宋時為阿幹堡,金時為阿幹縣,從明清至今便稱阿幹鎮了。

據《三國志·烏丸鮮卑傳總論》記載,烏丸鮮卑是東胡的一族,魏晉時,宇文氏、拓跋氏、慕容氏相繼興起,乘中原戰亂,長驅直入,並建立了多個割據政權。

吐谷渾與前燕開國之君慕容貴在大棘(今遼寧省義縣西北)失和後,沿著陰山山脈向西到達甘肅,於今蘭州附近過黃河,在臨洮北界的白蘭(即今阿幹鎮)作了立足點,佔有今日甘肅的臨夏、甘南及四川西北的松潘和青海省西部地區,為其後代建立吐谷渾國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其後世在民族融合中不斷演變,“阿幹”鎮鎮名的由來就是其中一例。“阿幹”鎮這一地名不但直接源於鮮卑族的《阿幹歌》,而且在有意無意中反映了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的情形,形成了我國西北地區獨特的民族特質和人文氣息。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阿幹鎮自三國起就成為軍事要衝

據《三國志·魏書·陳泰傳》記載,公元254年8月,蜀漢大將姜維第四次伐魏,在洮河邊大敗魏雍州刺史王經,乘勝包圍了狄道(今臨洮)。曹魏的援軍陳泰和鄧艾率部從金城(蘭州)南至沃幹阪(阿幹鎮西南部的山地),馳援狄道的守軍,逼退姜維。這是關於阿幹鎮作為軍事要衝最早的歷史記載。

我國曆史上不少著名的旅行家,如唐代名僧玄奘,邊塞詩人高適和岑參等,都是經由臨洮、阿幹鎮到蘭州,而後渡河西行的。

清乾隆四年(1739年),楊應琚由西寧道任內奉命赴京,途中著《據鞍錄》,詳述了由蘭州到臨洮的行程,是古人關於這條線路最詳細的記載。

另外,從榆中縣出發,經過興隆山峽谷,翻越馬銜山,沿阿幹河谷到達阿幹鎮,也可到達蘭州。1949年,蘭州戰役時,解放軍就是從榆中縣定遠鎮出發,沿這條路線,先解放阿幹鎮,後解放蘭州的。阿幹鎮的交通作用在歷史上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阿幹鎮被稱為古金城的南門鎖鑰。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石佛溝公園地處祁連山餘脈,屬馬銜山系

石佛溝發現於清初,當地農民墾荒時在山崖上發現了一個石洞,洞深數千丈,洞壁上有石佛像。嘉慶時,有僧人化緣募捐,修建石佛寺,並長年住持,石佛溝也因此而得名。寺在清同治年間和“文革”中兩度被毀。全園由石佛溝、天都山、大溝三個主要景區組成。

公園地處祁連山餘脈,屬馬銜山系。海拔1950米至3100米,最高峰雙咀山,主峰海拔高3670米,副主峰海拔高2996米。公園東連榆中縣的興隆山自然保護區,西接關山森林公園,南與臨洮縣為鄰。蘭郎、蘭阿公路貫通南北,石佛溝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植被資源在歷史上成為眾多遊牧民族爭奪的地區。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山花爛漫、鶯歌燕舞

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面積6373公頃。石佛溝公園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從石關子梁到雙咀山,從七道梁到大尖山,山形地貌特點各異。

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屬溫帶高山森林、草甸地貌。園區分為石佛溝、鐵冶、七道梁、大尖山四個園區。

景區現有白樺林、紫樺林、金杜鵑等各類野生植物200多種,錦雞、斑頸稚等100多種鳥獸遊逡其間。石佛溝旅遊景區山花爛漫、鶯歌燕舞,懸泉飛瀑、溪水潺潺,松濤陣陣,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

石佛溝七星泉,是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一眼泉,泉邊立有清朝道光年間石碑一座。傳說八月十五夜晚,北斗七星映於泉中,故而得名。石佛溝山泉系含鍶礦泉水,水中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系蘭州三大著名礦泉之一。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靈巖禪寺:藏傳佛教黃教(格魯派)寺院

石佛溝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石佛溝: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坐落在石佛溝腹地,位於蘭州市區南16公里處的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內,是藏傳佛教黃教(格魯派)寺院。

據考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神麚四年(西元431年), 鮮卑族首領、吐谷渾白蘭王慕容貴以己隱修之石佛溝靈巖洞為基,拓展建成寺院;因洞內有石刻佛像,遂取名“石佛寺”。其後皆延請蒙、藏喇嘛住持,故《重修皋蘭縣誌》卷十《輿地》記曰:“石佛寺乃藏傳佛教密宗道場,主供金剛薩埵雙身像。”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年)重修,更名“石佛禪院”。“文革”期間,佛殿盡毀,僅存巖洞。

上世紀八十年代逐步落實宗教政策後,蘭州市和七里河區政府批准重建、開放石佛溝古道場,相繼迎請拉卜楞寺加倉活佛、五臺山海勤上師蒞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