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需要真相,電影企業不能再這樣殺雞取卵

《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需要真相,電影企業不能再這樣殺雞取卵

電影《後來的我們》出現大規模退票成為網絡焦點,國家電影局經過調查與分析,初步確定該影片退票情況有異常。電影局的介入,有助於《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真相浮出。

關於“票房”這點事,沒少發生過故事。2009年《阿童木》票房注水首次驚動廣電總局介入調查,2014年《魁拔3》被指購買各影院至少8%場次票房,2015年《捉妖記》凌晨“幽靈場”爆滿,上座率108%,2016年《葉問3》虛假拉高出品公司股價,同年的《大魚海棠》也被曝光票房造假……這是較為轟動的幾樁,近十年來,可以說票房造假事件一直沒停歇過,甚至出現了“別人造假我們也得造,不然根本沒法參與競爭”的言論。“多少都得買點”,成為票房潛規則。

《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需要真相,電影企業不能再這樣殺雞取卵

製片、發行、院線、上市公司……整個電影產業鏈條,沒誰能獨善其身。這場“權力的遊戲”,不止一次上演過荒誕故事,故事的主角時常變化,風水輪流轉,誰都可以對票房數字上下其手。管理部門也出臺過相關政策,但彷彿只能起到“點眼藥”的作用,沒法徹底剎住這股風潮。不能怪管理部門的政策不夠狠,而是票房造假行為太隱蔽,並且會隨著市場變化而更加神出鬼沒。

電影業界在各種高端論壇上討論票房造假等問題時,開始時是憤怒,結束時是無奈。開會時表態堅決不與票房造假同流合汙,落實到行動時爭先恐後買票房生怕排片被降低……之所以這種怪現狀得不到改善,一個詞就可以說明白問題——貪婪。中國電影市場太好了,掌握了基本遊戲規則,基本可以算“搶錢”。一部爆款出來,引發更多爆款。一部電影高票房,出品公司股價立刻被抬升。《葉問3》出品方的被懲治,並沒有改變電影成為一些公司玩資本遊戲的棋子本質。

《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需要真相,電影企業不能再這樣殺雞取卵

把電影拍好,按照正常規則推向市場,就足以保證影片盈利了。可仍然有人不滿足,希望獲得票房之外更多的快錢——這不是貪婪是什麼?正是因為貪婪左右了中國電影市場,才會有企業不顧監管部門三令五申,不把精力放在創作上,生生把一個向上的、潛力無限的陽光市場,搞成了一個不健康的、充滿各種詭異行為的地下市場。

電影事業講究長期發展,票房造假太著急了。殺雞取卵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從事票房造假的人,乾的就是殺雞取卵的事。好在中國觀眾生生不息,把觀影當成了剛需,也好在中國電影市場足夠龐大與寬容,才使得投機取巧者一次次得逞。

《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需要真相,電影企業不能再這樣殺雞取卵

但問題是這麼搞下去不是辦法。如果這次《後來的我們》近乎登峰造極的刷票行為得不到糾正的話,後來的他們會更肆無忌憚。整個電影業界,到了該好好反省票房造假危害的時候了,用這麼狠的招數的確能為自己帶來短期利益,可從長遠看,扔出去的匕首必然會反彈到自己身上,票房造假不遏止,未來的電影產業鏈上就不會有一個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