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玉雕中蟬的文化和寓意

蟬,是玉雕作品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自古以來蟬是清高聲遠、潔身自好的象徵,因此蟬的造型很早就為中國先民所使用,生以為佩,死以為琀。玉雕中的蟬題材有何寓意?


玉雕中蟬的文化和寓意

據考證,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了蟬的形象。商代殷墟“婦好”墓中,曾有玉蟬出土,同時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一些飾以蟬紋。可見蟬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已經問世好幾千年了。蟬雖為秋蟲,卻一直以“脫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的高潔而為古人所推崇。

玉雕中蟬的文化和寓意

玉蟬文化:

人們因此雕琢玉蟬,作為帽飾,這就是“冠蟬”的來歷。除此之外,早年的蟬還因其蛻殼變化的特殊性被人們賦予了脫胎換骨、復活再生的神秘寓意,“玉琀蟬”就源此而生。以“玉琀蟬”隨葬的風俗,在漢代最為流行。

商代玉蟬商代前期出土的玉蟬較少,大量商代玉蟬出土在商代後期的殷墟各個墓葬中,雕工粗簡造型頗為誇張。該時期的玉蟬造型多為雙翼收攏、靜態匍匐狀,形態呆板。

漢代玉蟬漢代的玉蟬刀法犀利簡潔、鋒稜畢露、線條挺拔,製作精美規矩、造型飽滿生動,是中國古代玉蟬製作的最輝煌階段。

明代玉蟬明清兩朝的玉蟬更加趨於寫實。除仿古蟬皆為圓雕或半圓雕,造型寫實立體感很強。蟬眼是凸起的圓珠大目,主要有兩種紋飾出現在翅膀上:麻點紋和兩到三對的長陰刻線條。對蟬,中國古代文人似乎總有一種別樣的情愫。在他們眼中,蟬性情高潔,不食人間煙火,且有出土蛻變重生等特徵,而這些,都與文人們所追求的潔身自好、尋找新生的樸素願望相符。蟬的形象,由此也變得愈發神秘而富於人文色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又漸次賦予了蟬更多吉祥如意的寓意。

玉雕中蟬的文化和寓意

寓意一鳴驚人,迎來光明:

蟬的生長是歷經多次蛻變的,經過4至5年的孕育時間破土而出,長出翅膀,一飛沖天。當我們在樹下聽到不停的鳴聲,就只到樹上肯定有蟬的存在。所以蟬的生長過程就像我們為夢想打拼的過程,十分艱辛,但堅持下來,就能迎來光明,預示我們的夢想最終實現,事業上順風順水。

寓意厚積薄發,有衝勁與幹勁:

玉蟬的頭部很大,代表頭腦靈活,有著過人才能,而且蟬的腿是十分有利的,寓意著厚積薄發,有著一股衝勁與幹勁。所以家中若有讀書的小孩,給他佩戴一款玉蟬能夠讓孩子在學習上更加勤奮努力,取得一個優秀的學業成績。

寓意生生不息,生命力頑強:

蟬自古就是高潔、頑強的象徵。在黑暗潮溼的環境下成長,並沒有被打敗,反而茁壯成長,長出屬於自己的翅膀,翱翔天地。蟬在夏季是最繁盛的,到了秋季因為天氣轉涼,它可以又回到土裡,等到來年春季又重新爬出來,如此週而復始、生生不息的精神也讓人十分敬佩。古人將玉蟬作為口含,也就是寄託了轉世再生的美好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