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01 父母子女,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大年初一在西瓜視頻上映的影片《囧媽》,講述了一對母子在開往俄羅斯的列車上、以及在俄羅斯下車後的一段經歷。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母親盧小花(黃梅瑩飾)這趟俄羅斯之行的目的是去莫斯科紅星大劇院參加一場演出,兒子徐伊萬(徐崢飾)則是為了找母親取護照而登上了列車,因為意外沒來得及下車。

於是,一系列的陰差陽錯在旅途中發生了,令人忍俊不禁。

6天的旅行結束後,徐伊萬說,“這趟俄羅斯之行,是我從讀大學離開家,20多年以來,和媽媽相處最久的一次。”

就這一句,瞬間讓我淚流滿面。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徐伊萬就是千萬個你和我真實的縮影:我們忙著打拼事業,呼朋喚友,經營小家庭……

生活似乎越來越充實,越來越多彩,同時,父母也似乎越來越嘮叨,越來越落伍。

我們習慣性地張口就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跟不上時代,捫心自問,我們何曾給過他們時間和機會,來靠近我們,瞭解我們?

反過來,我們也似乎從來沒有想要去了解,父母平常在做些什麼,想些什麼?

於是,所謂的“母子連心”,“父子一體”,到頭來,也不過都是彼此生命裡最熟悉的陌生人。

02 愛從認識開始

在這趟6天的俄羅斯旅行之前,徐伊萬和媽媽也是名義上的母子,實質上的陌生人。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媽媽不知道兒子成天忙些啥,更別提和兒子見面了,當然就更不會知道,兒子媳婦已經分居了,正在辦理離婚手續

兒子呢,事業陷入了瓶頸期,妻子又提出了離婚申請,一團亂麻裡,他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去關心媽媽的生活。

在媽媽的心裡,這個兒子越來越不“乖”——不聽媽媽話,不養生、不保持身材,不和兒媳婦好好相處,最重要的是,老大不小了,還不生孩子!

在兒子眼裡,自己的媽媽越來越“不可理喻”——什麼都要管,管吃管喝管睡覺,管戀愛管結婚,連生不生孩子都要管!

……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是這趟陰差陽錯的旅程,在一路行進的列車裡,在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小小包廂裡,母子倆不得不朝夕相對,也因此有了敞開心扉、解開心結的時間和機會。

兒子開始一點點地瞭解,關於父母婚姻生活的很多細節。

他終於明白,自己一直將父親的過世歸咎於母親的強勢,是多麼的無知和片面。

生活給了母親太多的苦難和挑戰,如果她不強勢,她就根本不可能活著,更不可能把孩子養大成人。

媽媽也逐漸看清楚,自己的兒子,再也不是影片裡的“少年伊萬”,早已經長大成年,正在向著中年邁進。

人到中年的兒子,有責任也有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他不需要媽媽的事無鉅細的噓寒問暖,而更需要獨立和自由。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父母深愛我們,我們也深愛父母,這一點毋庸置疑。

這份“愛”的緣起,是與生俱來、無法更改的血緣。

於是,我們便理所應當地認為,這份“愛”,有血緣就足夠了。

正如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寫道:“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

所有的愛,都意味著,朝夕相對,耳聞目染,心有靈犀,憂樂與共。

愛,要從認識開始,因瞭解而厚重,因懂得而動人。

愛情、友情,是如此的,親情,更不例外。

03 認識,從放空開始

父母和孩子之間真正的認識和了解,其實很難。

朝夕相對之時,孩子正在成長,一切脾氣秉性都還在變化之中,同時,孩子尚小,也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體察父母的生命狀態。

等到孩子長大成人,父母和孩子也許早已“像水上的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薄”。

這中間隔著的,有高山大海、東西文化、南北差異,更重要的是,還有二十幾年、三十幾年的時光——這就是兩代人的“代溝”。

這個時候,孩子和父母之間,甚至沒有機會面對面坐下來,完整地說上幾句話。

成年的我們和父母對彼此的印象,其實一直停留在諸多的陳年記憶中。

就這樣,“孩子永遠是孩子,父母永遠是父母”,就如伊萬和母親一樣。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世上從來沒有一成不變,每一個個體都在不斷成長,每一段關係也都在持續進化。

成年的孩子,和自己逐漸年邁的父母,其實幾乎已經是彼此生命裡最陌生的人。

當年,作家龍應臺為了和18歲的兒子彼此重新認識,開啟了一段母子3年的通信時光,所有的信件最後集結成書,就是那本《親愛的安德烈》。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龍應臺寫道,“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認識一個18歲的人,你得從頭學習,你得放空自己。”

母親重新認識兒子需要放空自己,兒子瞭解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所以,當影片中,媽媽強忍眼淚,喃喃自語,“你能看到他是你爸爸,卻看不到他是我丈夫”時,如醍醐灌頂的,不僅有兒子徐伊萬,更有屏幕前千千萬萬的兒子女兒們。

媽媽不僅僅是我的媽媽,她也是別人的女兒、妻子,她當年也許是個心懷“公主夢”的嬌俏小女生啊。

爸爸不僅僅是我的爸爸,他也是別人的兒子、丈夫,他當年或者也是一心想要“仗劍天涯”的翩翩少年啊。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放空”的含義,就是跳出“父母—孩子”的視角,以成年人對成年人的心態,甚至是以冷眼旁觀的態度,來重新認識和了解眼前這個活生生的人。

孩子眼裡的父母是“神”,父母也會盡全力維持孩子心目中的“超人”形象,而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人可以全知全能。

當孩子放空自己,不再以童年的視角將父母理想化、完美化,自己的父母就回歸為平常人。

作為平常人的父母,他們的弱點和侷限,以及他們因此犯下的錯誤,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許就都變得不再那麼“不可理喻”、“不可原諒”。

我們就會明白,父母“或許不是最好的人,但他們是最好的父母,因為他們已經給了我他們能給我的一切”。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父母放空自己,不再端著“大家長”的架子,不再希望“事事盡在掌握”,也許就會感知到,孩子的獨立和成長,就會懂得退出和放手的意義。

唯有放空,才能重新認識瞭解,唯有放空,心才有空間,讓愛常駐。

04 最好的愛,是尊重和成全

當我們跳出童年時“父母”與“子女”的角色束縛,以成年人對成年人的方式相處,就會明白,父母和子女之間,最好的愛,是尊重和成全。

尊重的意義,於子女而言,就是《禮記·祭義》裡說的,“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於色者必有婉容”。

意思就是,凡是深愛父母的兒女,必定具有溫和的氣質;有溫和的氣質,則表現於臉上愉悅表情;既然表情愉悅,則整個人的態度必定委婉柔順。

比如,孔子說的“不色難”,就是說子女侍奉父母,再辛苦也不會有怨言,始終和顏悅色,表裡如一。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尊重,對父母來說,更意味著平等、邊界、剋制和放手。

譬如,龍應臺不喜歡煙的氣味,也很在意抽菸會導致肺癌,但是,當成年的兒子安德烈在他面前吞雲吐霧時,她只說了一句,請你不要在室內抽菸。

“我的兒子21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是成人,就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

你面前坐著一個成年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者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裡的煙拔走。

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他就是一個‘別人’。”

所以,影片裡的媽媽,最後對兒子離婚的決定,坦然接受,因為那是他自己的人生。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成全,則是《論語·顏淵》裡講到“成人之美”,這個美,就是生命裡一切美好的事與物。

成全就意味著,瞭解對方內心的夢想和渴望,不以自己的立場去作價值判斷,而是竭盡全力幫助對方將它變成現實。

影片裡媽媽,一輩子的愛好,就是唱歌,一輩子的遺憾,就是年輕時錯過的那場演出,幾十年心心念唸的事情,就是可以站在莫斯科紅星大劇院的舞臺上高歌一曲。

兒子伊萬其實不太能夠理解,媽媽這個夢想的淵源與深意,但是,即使是在生意談判的關鍵時刻,他仍然決定不去美國,而是陪媽媽去莫斯科圓夢。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媽媽站在舞臺上,忘我歌唱時,伊萬感動到熱淚盈眶,他也終於明白,舞臺上那個熠熠生輝的歌者,才是那個叫“盧小花”的女性,生命該有的模樣。

原來,媽媽執意要來俄羅斯,執意要參加紅星大劇院的演出,不是為了彌補早年的遺憾,而是為了找回湮沒在“媽媽”身份下的“自我”。

正如伊萬給前妻的信裡寫的,“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讓TA成為更好的自己。”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05 愛是生命的動力

也許有人會說,故事就是故事,影片裡的母子握手言和,太不真實。

無論如何,父母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我們生命的源頭;我們與父母的關係,也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關係,是我們一切人際關係的模板。

《囧媽》: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最好的愛,是成全TA成為更好的自己

與父母和解,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與生命和解——

我們終於不再苛求自己,擁有完美的父母,完美的童年。

我們終於接受,父母是平常人,自己也是平常人。

父母和子女,我們都會自私,會犯錯,終其一生也不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成就,只想活得更輕鬆一點,快樂一點。

如果這就是平凡生命的全部真相,也許,唯有愛,可以讓我們更勇敢,也更幸福。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