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魅力徒駭河


魅力徒駭河

徒駭河屬於海河流域,位於黃河下游北岸,流經河南、河北、山東三省從西南向北呈窄長帶狀;幹流在山東濱州市沾化區與秦口河匯流後,經東風港於暴風站入海;總流域面積13902平方公里,幹流總長度436.35公里。

徒駭河,發源於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瓦屋頭鎮同智營,幹流經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的閻村、大清以下入山東境。河南省濮陽市境幹流長約15公里,流域面積為707平方公里,有17條支溝匯入此河。1969年按1964年雨型標準治理,排澇流量為138立方米/秒,按1961年雨型標準,防洪流量為238立方米/秒。

徒駭河由西南向東北流入山東省境,經山東的莘縣、南樂(河南省)、陽穀、聊城、茌平、高唐、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城和沾化等14個縣市,於沾化區套兒河口注入渤海。河長436公里,流域面積13902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流域面積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山東省1329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0.11/1000。由於流域內地勢向東北傾斜,支流多由右岸注入。

徒駭河在聊城四河頭以上為上游段,河長90.5公里,河流由源地東北流,在左岸相繼納入來自河南省境的8條排水溝,這些溝是鹼場溝、山柳溝、劉海溝、安堂溝、土塔河、董固溝、理直溝和永順溝。又東北流,在陽穀縣李秉東村西北,新金線河由右岸注入。

聊城四河頭至沾化壩上村為中游段,河長307公里。東北流至禹城縣南營村南,新趙牛河南來由右岸注入。該河段經歷代多次疏浚治理,河道較為順直。

徒駭河支流新金線河,發源于山東莘縣櫻桃園,河長55.4公里,流域面積518平方公里。至山東聊城四河頭,趙王河南來注入。趙王河,源於山東陽穀縣趙升白村,河長51.0公里,流域面積693平方公里。該河段河槽較深,河道較窄,山東莘縣楊寨以下兩岸始有堤防,直至入海口。山東聊城四河頭至山東沾化壩上村為中游段,河長307公里。東北流至山東禹城縣南營村南,新趙牛河南來由右岸注入。新趙牛河,源於山東東阿縣黃河崖村西窪,東北流經山東茌平、山東齊河,于山東禹城縣南營閘上入徒駭河。河長84.4公里,流域面積1203平方公里。到山東濱縣二十里堡南,沙河西來由左岸注入。沙河,源於山東商河縣商東河,經山東惠民、山東濱縣,河長65.5公里,流域面積837平方公里。

壩上村以下為下游段或尾閭段,河長38.5公里,河槽寬淺。1904年前,徒駭河尾閭段由壩上村東行入洚河,再折向東北經老鴰嘴入海。1904年農曆六月,黃河在利津北岸薄莊決口改道,穿徒駭河由老鴰嘴入海,洚河逐漸堙沒,徒駭河轉經壩上村北行,又西北經套兒河入海。


魅力徒駭河

徒駭河是宋代漯川堙沒後逐漸演變而形成。隨著黃河的南徙,為適應地表徑流排洩的需要,在古漯川流域發育了一些新的河流,明代以前一般都稱土河,即為徒駭河的前身。這些河流逐漸貫通演變,明代便更名為徒駭河。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所修的《山東臨邑縣誌》載,“徒駭河由山東齊河縣經下口至城東南二十五里,俗名土河”。這是把當時土河冠以《禹貢》“九河”之一的徒駭河的最早記載。“九河”之一的徒駭河,據《漢書》記載,流經西漢成平(今河北省泊頭境內)縣境,與現代徒駭河了不相涉。徒駭河在明、清兩代為運河所橫斷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出版的《山東水利專刊》載,運河以西徒駭河稱金線河,運河以東仍稱徒駭河。清末運河漕運停止後,運河河道逐年淤高,運河以西坡水排洩受阻,內澇頻繁。民國期間,組織民眾治理疏浚,把徒駭河大規模治理成為現在的徒駭河。

徒駭河古名漯川(亦名“漯水”、“漯河”),為禹疏九河之一,元代以後稱徒駭河。徒駭河由來已久,歷經滄桑,是由古代相繼形成的商河、土河(徒河)等河流疏通合併而成。一說,當時因大禹治理此河時用工極多,又因當時兩岸森林密佈,野豬出沒,時有民夫被傷,眾徒一駭重勞,又駭野豬,故名為徒駭。數千年來,故河早湮,形跡難覓。如今的徒駭河並非禹疏之河,而是金元時期開挖並以“徒駭”而冠名的一條防洪排澇河道。

據《水經注》記載,濟水源出河南省濟源縣之黃河,東經定陶南、濟陽南,又東入海;漯水自南向北出黃河,經聊城西、禹城南、濟陽北、高青北、濱州南,到廣饒北入海。當時,濟水在南,黃河在北,漯水居中。

漯水作為黃河下游的一條支流,在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影響下逐步走向湮沒。漢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黃河決東郡(治所在河南濮陽),氾濫兗(今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豫(今豫東、皖北),入平原(今德州東部、濱州西部)、千乘(今濱州南部)、濟南(今濟南到鄒平);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治所在今河北滄縣東南)、清河(治所在今清河東南)、信都(今河北省南部、德州北部)三郡河溢。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又決魏郡(治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泛清河以東數郡”。

黃河這3次決口逐漸造成主流南移,侵佔了漯水流路,由平原、濟南、千乘,又東入海。此流路位於泰沂山北麓,地勢低窪,距海較近,洩水浚利,特別是經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理後,黃河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時期,於是,漯水全線湮沒,不復存在。


魅力徒駭河

據統計,徒駭河自形成至建國,曾決口漫溢21次,先後治理了23次。隨著水利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賦予了徒駭河新的使命,一處集度假休閒、旅遊於一體的景區在徒駭河上初具規模,其因位於徒駭河、土馬沙河和付家河交匯處。遂命名為三河湖,該湖處河寬263米,景區(劉珍橋至石家村)內水域面積2500餘畝,您若到煙波浩渺的三河湖盪舟戲水,觀賞那巍峨的大閘和兩岸的綠樹長廊,說是人間,又似仙境,那幽深、恬靜之情,使人心曠神怡。

徒駭河形成後,由於受黃河決口和引黃濟運影響,淤積嚴重,雖經多次局部治理,但效果不佳。清光緒至民國年間,徒駭河幾經治理,至1931年山東全省統一疏浚徒駭河時,沾化縣自壩上村向北開挖了一段新河,下接久山潮溝,由下圈、垛圈莊北,菸袋溝西折而北去,與秦口河匯流後,經套爾河入渤海。

根據國家和農業農村部規定,灤河、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海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河、徒駭河、馬頰河等主要河流的幹、支流,位於上述河流之間獨立入海的小型河流和人工水道,以及主要河流乾、支流所屬的水庫、湖泊、溼地。 每年5月16日12時至7月31日12時。除釣具之外其他漁業作業方式禁止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