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米格31的接替者——俄羅斯PAK-DP截擊機(四)

米格-7.01遠程截擊機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當時,米格設計局平行研製了兩款新一代戰機,一個是著名的米格-1.42,而另一個就是米格-7.01遠程截擊機。按照米格設計局的想法,米格-7.01遠程截擊機將用於替換米格-31截擊機。米格-7.01遠程截擊機採用鴨翼佈局,最突出的特點是兩臺渦扇發動機位於機尾上方。

米格31的接替者——俄羅斯PAK-DP截擊機(四)

為了保證高速性能,米格-7.01的武器全部內置。米格-7.01遠程截擊機的兩名乘員是並排佈置的。米格-7.01遠程截擊機全長30米,翼展為19米,機高7.2米,最大起飛重量為65000千克,乘員為2人。其最大平飛速度可達2500千米/時,在17000米高度的巡航速度為2300千米/時。在超聲速巡航狀態下的最大航程為7000千米,在亞聲速巡航狀態下的最大航程為11000千米翼展19米。米格-7.01遠程截擊機可以使用R-37遠程空空導彈和KS-172超遠程空空導彈。

蘇聯解體後,由於缺乏資金,米格-7.01遠程截擊機的研製進度大大放緩。到了1993年,米格設計局最終暫停了米格-7.01的研發工作,到此時,該機連一架原型機都沒有造出來。

米格-7.01遠程截擊機方案本來就是為替換米格-31而研製的,除飛行速度需要加以提升外,基本能滿足俄空天軍對PAK-DP的性能要求。不過,以米格-7.01為基礎設計PAK-DP也有一定的缺點。那就是米格-7.01畢竟連原型機都沒有造過,是個完全停留在紙面上的方案,其製造起來很可能還會碰到意想不到的技術困難。此外,米格-7.01研製於上世紀80年代,所使用的技術過於陳舊,直接拿來,有點舊瓶裝新酒的意思,未必能讓空天軍滿意

米格31的接替者——俄羅斯PAK-DP截擊機(四)

而基於米格-31、米格-31BM進行深度改進的方案相對而言優勢就多一些了。一方面,米格飛機制造集團下屬的工廠都有過生產米格-31和為米格-31的升級經驗。在米格-31BM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改進拿出的設計方案在投產時工廠搭建生產線所需的成本要小得多。另一方面,原來執飛米格-31、米格-31BM的飛行員在飛PAK-DP之前不需要經過過多的培訓,可以更快地達成戰鬥力。

而且,米格-31BM也確實具備深度改進的空間。只要使用更先進的材料,換裝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並對飛機的氣動外形進行相應的優化,PAK-DP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4馬赫是完全可能的事情。考慮到俄羅斯目前拮据的軍費,這種低成本的方案是最有可能的。不過,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氣動外形優化後的PAK-DP也很可能在外觀上跟米格-31BM有較大區別。

不基於任何以往的型號,完全根據空天軍的戰術性能要求和新技術重新設計PAK-DP也是可能的,但這樣的研製成本和生產成本就會很高。只有在俄軍費充足的情況下,才會選取這一方案。相比前兩種方案,只有這種方案是完全基於21世紀的新技術而設計的,其先進程度會更高,改進的空間也更大,可以在更長久的時間裡滿足俄空天軍的需要。

無論最終採用何種方案,更高的速度,更強大的雷達和射程更遠的空空彈都是PAK-DP的核心發展方向。從米格-31的升級改造中就可以看到俄空天軍的這種需求。在未來幾十年,美國裝備高超聲速轟炸機、高超聲速導彈的可能性很大。要想成功攔截這些高超聲速轟炸機和高超聲速導彈,PAK-DP的飛行速度要更快,至少達到4馬赫。米格-31的戰鬥力的重要基石就是其強大的“屏障”雷達,其對中高空迎頭大型戰鬥機的探測距離是120-130千米。

米格31的接替者——俄羅斯PAK-DP截擊機(四)

而升級版的米格-31BM換裝了“屏障-M”雷達後,這一探測距離增大到了240千米,其能同時跟蹤的目標數量也增加到了24個。由米格-31B到米格-31BM的這一改進趨勢可以看出,俄空天軍極為重視截擊機雷達的改進。這次由季霍米羅夫儀表設計科學研究院專門負責為PAK-DP研製的新型雷達的性能比“屏障-M”必將有大幅提升。而且PAK-DP的數據鏈系統也會更先進。

米格-31BM所使用的R-37M遠程空空導彈的迎頭攻擊最大射程超過200千米,比R-37的148千米提升不少。PAK-DP所配備的新型遠程空空導彈的射程比R-37M應該還有提升。從目前米格-31裝備的“匕首”高超聲速導彈的情況來看,PAK-DP截擊機無疑也應該具備使用“匕首”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