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

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

① 工業互聯網(IIoT)是服務於中小工業企業,還是大型企業?

② 工業互聯網帶來的效益,誰有能力留在企業內部?

③ 工業互聯網的重點,在生產製造,還是製造環節之外?

這3個問題,擺在從業者和觀望者每一個人面前。回答好一道道題目,才能把IIoT帶來的價值,轉化成企業實實在在的高質量發展。

工業互聯網江湖中的水,不管清水還是渾水,都已經熱得冒泡。

業內人的參會積極性和好奇心或許是其發展“體徵”最好的溫度計——2月底舉辦的工業互聯網大會,原本預估3000人參會,結果報名人數一度超過5000人。現場不僅座無虛席,還有幾百多人插空站著,近100人倚牆靠著,40多人地上坐著,幾十人遲到進不來在門口嚷著。

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

此外,IIoT的推進政策也在持續升溫,前所未有。工信部發布的《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提到要在2020年前,推動30萬家以上工業企業上雲;《工業互聯網APP培育工程實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至2020年,培育30萬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互聯網APP。

首批成果紛紛公示,72個項目被核定為2018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項目,89個應用被遴選為2018年工業互聯網APP優秀解決方案。

還記得前年、去年的人工智能熱和區塊鏈之熱嗎?在資本和政策推力的加持下,今天的工業互聯網與之何其相似。

只有最終用戶買單,這個天量的“上雲、上平臺”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只有最終用戶買單,工業APP應用才能被“正名”不是耍流氓,而是有真材實料。

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文初的3個問題,擺在從業者和觀望者每一個人面前。回答好一道道題目,才能把IIoT帶來的價值,轉化成企業實實在在的高質量發展。

IIoT是服務於中小工業企業,

還是大型企業?

“我們的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有兩個差異化…其中第二個是賦能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陳錄城如是說。

不知從何時起,IIoT被貼上是大型企業的遊戲這樣一個刻板標籤,而賦能中小企業就成為有些差異化的“另類”。

IIoT聚焦於大型企業有什麼錯嗎?

回答之前,我們先看一個貌離神合的問題。上海如果被深圳超越,這是上海的錯嗎?

上海被深圳超越,看似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其實答案暗藏在一進一退之間。

根據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魏達志和知名自媒體人秦朔的分析,2005年前後,上海經濟總量是深圳的2倍。2015年,深圳GDP是1.75萬億,上海2.49萬億。2018年,兩城差距持續縮窄到1.5倍。按照目前深圳相對上海的發展增速,預計深圳超過上海的時間是8-10年。

魏達志認為,上海不是深圳對手的原因之一,是上海的所有制結構。在上海,央企:地方國企:外資企業:民企比重為1:1:1:1。深圳的所有制結構,90%都是民營企業或者個體企業,其餘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90%的民營企業或個體企業,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所有制結構,或者說企業規模構成,導致兩座城市的創新動力完全不同。

可以大膽預設一下,中小企業不僅是推動城市發展的主力軍,更是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主力軍。

縱觀全球,很多發達國家精準的出臺了針對中小企業的IIoT支持政策,加大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扶持力度。

美國“國家制造業競爭力計劃”、法國“未來工業計劃”、意大利“工業4.0計劃”等,均採取不同政策和資本手段,針對中小企業開展個性化服務,支持中小製造企業升級工業技術、應用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

國內的現狀是,中小企業對工業互聯網這套體系的觸網意識和買單意願均不強…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還在學習和觀望…中小企業客戶,沒有機會也鮮有資本主動提出要上工業互聯網…

那麼,這個gap要歸咎於中小工業企業的“不開悟”,還是提供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的“不實際”?

作為主力軍的中小工業企業,迫切需要在開放的價值體系中獲得更大回報,但是受人才、資金、管理的制約,中小企業推進工業互聯網的難度很高。

凡是有意義的事,都不會太容易看見和觸及。

“中船重工的一名退休的高工,開發了150多個工業APP…”這樣的景象在中小企業可以說絕無可能出現。

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

既然中小企業是工業互聯網最重要的應用方,“中船重工們”的工業APP,有多少可以被同行業的其他企業借鑑?有多少知識有望實現跨行業間的流動和複用?

如果無法“啟悟”中小工業企業的“痛覺”意識和“買單”意願,IIoT很可能無法擔當起未來“智造”的脊樑,就直接淪落為扶不起的阿斗。

IIoT帶來的效益,

誰有能力留在企業內部?‍

IIoT目前實現的主要價值,是企業內部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提升。

IIoT通過打通設備、產線和運營,實現提質增效,打造數據驅動的智能生產能力。

不過,生產效率的提升,並不意味著經濟效益的提升。

IIoT還有潛在的二階效應和更高層次的影響。

查理·芒格講過的一個故事,把這個二階效應說得很透。

“以前我和巴菲特做過紡織品生意,生產的是低端的紡織品。有一天,有個人對沃倫說,現在發明了一種新的紡織機,我們認為它的效率是舊紡織機的兩倍。巴菲特說:天哪,我希望這種新機器沒這麼厲害~~因為如果它確實這麼厲害的話,我就要把工廠關掉了。他並不是在開玩笑。因為,更好的機器能極大地提高生產力,但最終受益的是購買紡織品的人,廠家什麼好處也得不到。”

芒格和巴菲特經營的紡織廠,沒有能力把生產效率帶來的收益留在企業內部。

大多數時候,在各類先進技術面前,我們常常會聚焦於其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並將它等同於企業即將完全分享的“蛋糕”,卻忘了從商業經營的角度進行“二階效應”分析,分析由此可能帶來的商品過剩、激烈競爭等因素會使得這塊“蛋糕”最終落入消費者或者其他市場參與者的手中。

大多數時候,我們認為抓住“訂單”、“質量”和“交期”等核心要素,解決關鍵痛點、細化應用場景,幫助企業提升製造能力和管理水平,就能帶來經濟效益。然而,各類先進技術,往往都伴隨著潛在的二階效應。對於IIoT而言,企業的商業經營能力決定其能否駕馭IIoT帶來的提升,將效益留在企業內部。

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

就像前段時間,在“互聯網+”炒作熱潮中,無論是何種行業、何種公司,只要“觸網”,提高傳統行業產業鏈上某個環節的效率,似乎就已經站上了“人生巔峰”,吃到了互聯網的“萬億蛋糕”。甚至就連一些專業機構,也忘記了互聯網行業的“馬太效應”,用戶天然會向騰訊、阿里等巨頭集中,而沒有獨特“護城河”的傳統企業,就算+上互聯網,也不能挽救其在行業競爭中的孱弱能力,於是市場份額也只會被大量侵蝕。

退潮之後,傳統企業轉型成功者有之,數目寥寥。

工業互聯網的江湖之中,一名名選手骨骼清奇身姿矯健,“對著工業企業家裡的牛,大談特談這匹馬的病該怎麼治。”

IIoT重點在生產製造環節

還是製造之外?‍

IIoT的發展重點,往往被鎖定在生產製造環節。

IIoT的典型應用,比如各類智能工廠、關燈工廠…用比較刺激的說法,“無人”工廠。

其實經過逾百年的發展,生產製造環節的管控水平和效率提升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

貝加萊公司的宋華振曾經記錄過一段有趣的對話:

工業互聯網的大佬說:通過工業大數據,可以提升風力發電機組的發電效率。

宋質疑道:我們做控制系統的所要做的不就是獲得葉片的最大葉尖速比嗎?我已經調節到最大了,你怎麼才能更大呢?

大佬說:那如果風向改了呢?

宋:那控制方面不是有偏航系統嗎?

大佬說:那通過大數據可以避免對電網的衝擊。

宋:那控制系統不是有低電壓穿越功能嗎?

也許有人認為,尾部企業的生產製造環節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的確,按照慣常的邏輯,同一行業中,頭部企業往往自動化程度較高,尾部企業還有時間和機會藉助IIoT修煉內功,逐步趕上,甚至彎道超越一部分。

但當世界局勢從“全球化”到“孤島化”的演進,“黑天鵝”迭起之後,整套邏輯發生了變化。從終局逆推現在,在2019年,“降維打擊”可能會成為普遍現象。運營效率不高的企業,直接被清除出局。經由市場的外力作用,完成生產製造環節的最優化。

如今IIoT的真正重心,恰恰在生產製造環節之外。

利用IIoT,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系統化的“醫治”工業的鮑莫爾成本病。

這一成本病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鮑莫爾,在1967年提出。

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

簡單的說,他構建了一個兩部門非平衡增長模型,成功解釋了主要經濟體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產業結構變遷以及經濟增長趨勢。

鮑莫爾把宏觀經濟分為具有正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進步部門,和不存在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停滯部門。

在幾個關鍵假設條件下,鮑莫爾得出的結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進步部門的單位產品成本將維持不變,而停滯部門的單位產品成本將不斷上升。後人在鮑莫爾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從兩部門模型,推廣到一般的n部門模型。

如果將鮑莫爾成本病理論應用於企業內部價值鏈,圖中紅色框中的生產製造環節屬於“進步部門”,勞動生產率達到較高水準,而周邊某些“停滯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無法提升,將會導致勞動力不斷從“進步部門”向“停滯部門”轉移,運營成本增速超過收入增速,因此整個企業的增長速度將逐漸變為0,也就是得上了著名的鮑莫爾成本病。

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

鮑莫爾成本病理論簡潔明瞭,也能解釋工業企業中某些“停滯部門”與對應環節成本高企的現象。這些停滯部門往往與服務重度相關,比如許多電器或設備的維修成本高於重置成本,因為完成維修任務的是售後“停滯”部門,而產品的製造任務則屬於生產“進步”部門。

在工業之外,金融、電信、物流等行業,已經利用最新的ICT技術手段,將“停滯部門”轉變為“進步部門”,實現了與服務重度相關環節的勞動生產率顯著增長。

IIoT對於工業企業的最大意義之一,是打通自身的生產製造與周邊配套環節,提升“停滯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實現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提供基於產品的運維服務,向製造即服務MaaS的模式邁進。

如果仍將視角聚焦在生產製造的幾個環節中打轉轉,那麼我們是不是兩耳不聞製造外,一心呆在傳統工業自動化的舒適區裡,繼續做著IIoT?

狂熱之後,遲早迎來寒冬。大漲之後,往往退潮緊隨。

在寒冬、在退潮,政策和資本才更容易進入到經濟發展所需的格局當中。工業互聯網,最好主動降溫,而不是被寒冬撞上。

只要進了IIoT,那麼下邊這個有關IIoT價值觀問題你終將無法逃避:

我們在用IIoT這個新工具,潛心守護和優化那個——從18世紀中期英國首次工業革命以來延續至今的工業文明,還是要用IIoT這個新工具,重新締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的智能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