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我在美國做企業級產品

宋傑 技術瑣話


作者現為風險投資人,Coderrect聯合創始人兼CPO。在此之前,宋傑先生是LogicMonitor的聯合創始人兼CTO。LogicMonitor提供世界領先的IT系統性能監控服務(Monitoring-as-a-Service),客戶包括阿迪達斯,黑石集團,科氏工業,索尼,奈飛等知名企業。LogicMonitor於2018年以數億美元的價格被私募股權基金收購。各種討論、合作、諮詢可以通過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與作者直接取得聯繫。


LogicMonitor是一家以企業為產品對象的SaaS公司。在企業的創辦,成長和退出過程中,我積累了一些在美國作企業級SaaS產品的經驗,也踩過不少的坑。希望能通過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些不成系統的思考,但請大家不吝賜教。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思考大多和在美國作企業級SaaS產品有關,不宜外推到其他業務和地區。


什麼是對的產品?

什麼是對的產品?這個問題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首要問題。


幾年前,美國的兩家投資機構對數百家失敗的初創企業做過調查,得到以下的結論(見附圖):


我在美國做企業級產品

我在美國做企業級產品

這個調查結果顯示產品是導致初創企業失敗最主要的原因。而開發了沒有真正市場需求的產品,在兩個調查中都高據首位。


怎麼選對產品,以下是我自己的幾點體會。


從工作經驗出發vs. 從技術出發

最容易成功的產品,是基於自己的工作經驗作出來的產品。一方面,因為是自己天天從事的工作,所以對現有產品的不足,對行業的痛點,會看得深,看得準;另一方面,因為自己在這個行業裡面,必然會具備一定的人脈,這對於後續作用戶調研,找試用客戶都有很大的幫助。


創辦LogicMonitor之前,我在加州一家廣告平臺公司工作。平臺每天發送約80億個廣告,每個發送都有嚴格的時延要求,因此對整個系統性能的監控就特別重要。


我們試用了當時市場上的多款性能監控軟件,都不能滿足要求。和身邊的朋友諮詢,他們也有同樣的問題。正是基於這些從自己工作中體會到的痛點,我和一位朋友創辦了LogicMonitor。由於需求抓得準,開發了半年,在只有一個粗陋原型的情況下,就開始有了付費用戶。


這些年人工智能很火,我們看到很多初創公司不是首先去發現一個有價值的商業問題,然後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造相應的解決方案;相反,他們是先搞一個技術,然後再拿著這個技術到處去找可以用得上的商業場景。


最近老是能讀到某某公司由於技術不能落地從而導致業績不佳,估值下降的新聞,基本就屬於這一類。


做垂直利基市場vs. 做平臺型產品

美國的企業軟件是一個巨大的,高度細分,高度專業化的市場。一家公司如果能從一個具體的垂直領域切入,找準一到兩個痛點,就能喝上湯,甚至吃上肉。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她的公司作會計方面的軟件。但她並沒有去作一個和SAP,ORACLE這樣的巨頭競爭的全功能會計軟件;相反,她只聚焦在整個會計流程中很小但特別繁瑣的一個環節– 幫助財務人員在月末季度末能高效率的結賬(closing the books)。


憑著這個一招鮮,她的公司16年上了市,現在市值也差不多30億美元了。巨頭們因為這一塊油水小且繁瑣,不僅沒有打壓她,反而和她發展了合作關係。


反面的例子在我身邊也有。我的一位老師,在AWS剛推出不久,就敏銳的意識到企業會有建造私有云的需求,因此創辦了世界第一傢俬有云軟件公司。因為佔得先機,他們立刻成了資本市場的寵兒,吸引了Benchmark,NEA等一線風投的大筆投資。


這種平臺型軟件,IBM、VMWare、DELL這些巨頭自然不願讓一個初創小公司來控制。他們紛紛為後推出的,具有開源性質的OpenStack背書,儘管

OpenStack當時在技術方面遠不如前者。後來,我這位老師的公司只能賤價出售,很多投資人都以虧損收場。


平臺型產品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數量遠遠小於垂直市場,而成功的難度,則遠遠大於作垂直市場。就性能監控這麼一個小小的垂直領域,這兩三年就有AppDynamics(37億美元)、DynaTrace(60億美元)、SignalFX(10億美元)、Datadog(100億美元),NewRelic(40億美元)等企業,其他退出價格在幾千萬到幾億美元的企業則更多。


初創企業各個發展階段的產品戰略

春天播種,夏天施肥,秋天收割。莊稼要有好的收穫,必須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同樣,企業的產品戰略也必須配合企業的發展階段。


作企業產品的初創企業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尋找PMF(Product-Market Fit)的早期階段,打造企業營銷模式和組織團隊的成長階段,以及大規模投入的高速擴張階段。

我在美國做企業級產品


在尋找PMF的階段,產品的設計定位必須由創始人親歷親為。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有兩塊:一是大量的用戶調研(建議把調研100家目標客戶作為一個強制指標);二是找到一兩家pilot用戶,通過和他們的密切合作迭代出包含核心功能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這個階段,初創企業經常會踩這樣幾個坑。


不調研,不大量的調研,不大量的用正確的方法調研。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描述的現象“只有蠢人,才是他一個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做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仍然在創業群體中大量的發生。“須知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麼好辦法,打出什麼好主意的。換一句話說,他一定要產生錯辦法和錯主意。”



在尋找pilot客戶的過程當中盲目的追求大企業。找pilot客戶的標準是1)你和他們有良好的個人關係;2)你的產品打中了他們的痛點,所以他們願意作為小白鼠,和你一起把產品打造出來;3)組織內部具體使用產品的人願意和你互動,交換想法。這些要求,大企業都不容易具備。反而是尋找中小型的,具備開放文化的企業作為pilot客戶更合適。


在成長階段,產品在這個階段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隨著功能的增多,如何把產品打造成高度可配置,高度靈活的系統,從而消除或者減少定製化的難度;二是逐步增加大企業用戶需要的功能,為下一步銷售的move up打下基礎。關於這兩點,後續幾節會有更多介紹,這裡就不展開了。


這個階段,企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不聚焦。企業熬過了PMF階段,開始有了一些用戶。他們的各種需求(即使是和公司業務關聯不大的)必然通過各種渠道反饋到初創公司,創始人會一下子面對很多的商業機會,從而失去定力,開始開發多種產品。鑽一釐米寬的洞,但打它五公里深,這是初創企業早期活下去的不二法門。


在大規模擴張階段,產品的主要目標,一是把產品做得更穩定更安全;二是適度的開發關聯產品,以更好的支持這一階段常用的land-and-expand戰略,提高單個客戶每年的訂閱付費。


產品要聚焦

多數美國企業對系統的集成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傾向於購買細分領域中最好的產品,然後自己把多個產品整合成系統。這個特點決定了軟件公司要聚焦,要把自己的產品在細分領域做到最好,而不是貪多求全,門門有,樣樣瘟。


在系統性能監控領域,當下最熱門的公司非Datadog莫屬。它今年九月上市,目前市值接近100億美元。下圖是Datadog的產品發展歷史。

我在美國做企業級產品


從這個路線圖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Datadog這麼一個優秀企業,從2010年創辦到2016年間都只專注於IT基礎設施的性能監控。直到企業成立7年後的2017年,才逐步介入了性能監控的其他三個細分領域:APM,日誌和用戶體驗監控。


也有反面的例子,筆者的一位朋友,在國內有一家主要從事網絡設備產品開發的初創公司。因為準備開拓美國市場,通過VC找到我。經過交流,我發現公司一共有五,六種產品,而且產品之間的關聯比較鬆散(涉及大數據,安全,遠程培訓等多個領域),都是在主推網絡設備的過程中,應客戶要求開發的,不具備強大的競爭力和通用性。


我建議他在深入調研北美市場的基礎上,聚焦一種產品。可惜,這位朋友覺得所有的產品都是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個產品似乎都能找到一點用戶,一個也不願意放棄。


他公司並不大,研發人員在50人左右。這樣一個規模,要支撐多個跨度較大的產品,又是在企業產品競爭最激烈的美國市場,勝算可想而知。


但也需要指出,聚焦不是絕對的,當企業進入規模擴張期以後,適度的開發一些關聯產品,從而提高已有客戶的訂閱費用也是必須的。


企業軟件銷售,一般採用land-and-expand的打法,即通過核心軟件進入用戶,然後靠關聯產品擴大對用戶的銷售額。Datadog就採用了這樣的戰略,在2017年之後通過收購和自研連續推出了APM等三款關聯產品。目前它關聯產品的營業額已經佔到總營業額的16%,在未來幾年預期會增長到30%左右。



避免定製化工作

toB產品都會有一些定製化的需求,但要儘量的避免、減少企業自身承擔的定製化工作。


產品定製化有以下幾個危害:

拉低企業的盈利和毛利水平。下圖是美國一家上市SaaS公司ZUORA的季報片段

我在美國做企業級產品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ZUORA 19年二季度軟件訂閱的收入為5100萬美元,成本1300萬美元,毛利74%;而為用戶定製產品/部署產品產生的收入(圖中professional services部分)為1900萬美元,但其成本為2100萬美元。這一下子就把毛利拉低到了50%。


阻礙企業研發的快速前進。我認識的一些公司,由於產品的功能抽象、可配置化作得不好,導致對每一個客戶都需要修改部分核心代碼才能滿足用戶需求。這一方面降低了產品部署的速度,延緩了收入的實現;另一方面,大量的代碼版本導致後續的維護困難。用戶越多,維護代價越大,用來研發新功能的資源越緊張。


怎麼減小定製化對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手段。


首先,需要研發團隊對產品核心功能有高度的抽象能力,這能保證產品核心概念的穩定,從而使得核心代碼具有很強的通用性。

其次,產品要儘量可配置化。拿大家都熟悉的Windows為例,它從背景到屏保,從鼠標樣式到顯示語言都可以由用戶自己定製,而不需要微軟的程序員修改代碼。

再次,對於非核心功能,要勇敢的對用戶說不;對於特定用戶的特定需求,要儘量把它通用化,而不是簡單的就事論事的解決。

最後,可以考慮提供二次開發的接口,這樣可以把複雜的現場實施工作轉移給埃森哲這樣的專業公司,從而保持自己的隊伍精煉。


Move Up要循序漸進

相比於SMB和MID-MARKET客戶,企業客戶(Enterprise)具有客單價高,毛利高,流失率(churn rate)低的特點。同樣的銷售額,資本市場會給客戶主要是enterprise的產品更高的估值。


但是除了一些特殊情形,初創企業在美國不適宜一來就做Enterprise市場。


美國的大企業和國內一樣,採購程序複雜,審批流程長,一個單子大概需要六到九個月的時間才能拿下來。而且大企業對供貨商的資質有很多要求,比如24/7的技術支持,各種費時費力才能取得認證,小企業一般都不能符合要求。


美國的大企業出於各種原因願意邀請一些小企業作PoC(Proof of Concept),但簽約的比例很低。我在Mucker Capital作顧問期間輔導過一家初創公司。第一次和它的創始人交談時,他信心很足,告訴我他們在不少大公司作PoC。結果三個月後,我們再次會面的時候,這些PoC還處於進行時,沒有一個成交的。


但創業者也不能就此走向另一個極端– 躺在SMB和MID-MARKET的舒適區不思進取。要提高企業估值,做大企業,move up是必經之路。從產品的角度講,在企業進入增長期之後,就要開始佈局針對大企業客戶的功能。


以LogicMonitor為例,我們大概在2014年前後開始開發大型時間序列數據庫以做到可以支持單客戶10萬臺設備的規模,當時最大的客戶設備數量也就在5000左右。2016年,公司的銷售、財務、技術支持團隊開始逐漸成熟,公司開始進入大企業市場,拿下的第一個大客戶就是6萬多臺設備,年訂閱費超過百萬美金。如果我們沒有提前佈局,這樣的客戶就只能白白放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