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廣州有許多旅遊的景點,珊珊三丫頭一直喜歡選擇到一些“深藏閨中”古村落遊玩,這是因為濃濃的鄉村氣息和有文化傳統的地方是珊珊三丫頭所喜歡的,置身在這些古村,除了看到鄉村的美麗風景,還有機會遇見鄉間仍然存在的古老建築,還有機會聆聽鄉村的歷史故事,還有機會感受鄉村的風土人情。在這些古村落中,會對廣州這個"國際大都市"有一個全新的理解。這個週末,珊珊三丫頭又一次走進廣州周邊的鄉村。這一站的目的地:廣州增城的崗埔村。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崗埔村,位於廣州增城的福和坳頭村。進入崗埔村的交通並不太方便,很容易迷路,珊珊三丫頭進入崗埔村是開著導航走的,繞了幾圈,最後在老鄉的指點下才找到。從廣州市區出發,走G324國道到中新鎮後再到福和,見到“裡汾和聯安”路牌後轉入鄉道,然後前行過了汾橋後再左轉1.5公里左右,就可以看到崗埔村。暫時還沒有直達的地鐵直通,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坐地鐵或大巴到中新鎮後,再轉到福和公交車 ,到福和後轉摩的進入崗埔村。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選擇到崗埔村這個廣州“交通不方便”的鄉村遊玩,是因為喜歡歷史文化建築的珊珊三丫頭, 在不久前到廣州從化呂田遊玩時,看過兩座客家的“特色”圍屋:肇基圍,(有興趣的朋友可翻看前的在文章《廣州“罕見”的“肇基圍”,經歷過“烽火”,客家與廣府文化融合》《廣州有座“古民居”:明明是客家圍屋,為什麼用“鑊耳”山牆?》),由此對廣州存在的客家建築和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決定在繼續尋訪。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當珊珊三丫頭輾轉來到崗埔村,11月正是稻穀成熟和收穫的季節,穿過一大片金黃的稻田,就看到了一座“半圓”的客家圍龍屋,出現的那一刻,讓人有一種被“驚豔”到的感覺。雖然此前珊珊三丫頭在廣東梅州、福建南靖和永定、江西的龍南見過不少的客家建築,但在廣州見到保存如此完整和精巧的半圓圍龍屋,十分難得。眼前的崗埔圍龍屋,就仿如一個端妝的“淑女”,一直在這裡。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崗埔圍龍屋建於清代康熙22年(1683年),崗埔村的開村始祖陳文渠,常年在外經商,致富後返鄉,想為子孫後代留下一點福廕,於是,就有了在崗埔村建起這座圍龍屋。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珊珊三丫頭走近崗埔圍龍屋,整個圍龍屋坐東向西,佔地1400多平方米。在圍龍屋的前邊,有一個低三尺的半圓形狀的水塘。水塘往下,就是稻田,處在一大片金黃色的稻田間的崗埔圍龍屋,充滿古樸氣息撲面而來。圍龍屋前堅著兩對功名旗杆石,雖然上面已看不到當年獲得功名的人的名字,但能感覺到這裡曾各聚了深厚的文化。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整個崗埔圍龍屋是二堂二橫一圍,可以說是圍龍屋中最小的一種。珊珊三丫頭觀察了一下,除了正面用青磚,其餘都是泥磚,泥磚也僅有一層,非常單薄。這座單薄的建築,經歷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從康熙年間一直保存到現在,真的是非常難得。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珊珊三丫頭繼續進內參觀,圍龍屋的整體格局保存得相當完整:圍龍屋的中間部分是二進深的陳氏祠堂,頭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兩邊有襯祠,依次分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祠堂兩邊,左右兩邊是高高聳立“鍋耳”封火山牆的橫屋,顯然這是廣府的特色,客家建築從江西福建築到梅州,再進入廣州,融入了“廣府”文化,這個端莊的“淑女”看來又像一個入鄉隨俗的“淑女”了。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珊珊三丫頭經過橫屋走出祠堂,再從兩邊進入,看到已長滿雜草的半月形的圍龍,二十多間排屋環圍著一個客家聚落,屋前是一圈裸露的排水溝。中間是一個鋪著鵝卵石的大天井。踩著康熙年間的鵝卵石,見到一些破舊的農具,牆體已剝落,門窗也已破爛,讓人感到這裡充滿了歲月的痕跡。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在圍龍屋正中有一間、也是唯一間用青磚作牆的花廳,兩邊全是用紅泥、石子、石灰混合夯實為牆,面積約二十平方米。走累了,在崗埔村圍龍屋的花廳停了下來,環顧四周,情不自禁會佩服為這座圍龍屋的設計:以祠堂龍廳為中心,以內方外園為理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傳統家族倫理思想,把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都盡民在這半圓圍龍屋。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最後,珊珊三丫頭繞到圍龍屋的後面時,整座圍龍屋建築的外圍用一些圓形的木柱支撐著,應該是避免倒塌。圍龍屋高深堅固,同時在牆體上能看到一個個方孔,體現了圍龍屋具備防禦的功能。當年客家人南遷到這裡,生存的環境雖然有改善,但合族而居,同時在建築設計上也充分體現防禦功能,構築整個族人安全的生活環境。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參觀完後,珊珊三丫頭走到金色的稻田間,遠遠看在金色稻田間的圍龍屋,這是入鄉隨俗“淑女”。遙想當年,客家人先在江西和福建一帶站穩腳跟後,又繼續出廣東進發,經廣東梅州為最後的中心,繼續南遷到廣東各地。客家人原來是居住的是土樓,土樓雖好,但建造起來不容易,需要有相當的財力,並且費時也相當長。而南遷的客家人,人數較少,財力有限,無力製造土樓,於是改土樓為圍龍屋,只建一半,就有了半圓的圍龍屋了。所以村裡的客家族人聚居在半圓圍龍屋內,共同生活,共同抵禦外敵,而其中蘊含的是客家傳統建築文化的靈魂。

那麼,你瞭解客家建築嗎?你有了解過廣州的客人聚居的地方嗎?你有來過廣州增城的崗埔村嗎?你看過這裡的圍龍屋嗎?你還在那裡見過這種圍龍屋?你對那裡的圍龍屋有印像記憶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