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十年MCU江湖

在日前於深圳舉辦的電子展上,上市公司國民技術一口氣發佈了接近四十款MCU;另一邊廂,初創MCU公司航順打出了孵化100+專用領域MCU原廠的口號;一年前,專注於打印機芯片的納思達也高調宣佈進軍MCU市場。

再算上中穎、兆易創新、華大和靈動微等一系列已經打響名頭的本土MCU廠商、眾多在不同細分市場盤踞的大小“作坊”。據業內資深人士告訴半導體行業觀察記者,國內做MCU的廠商已經接近百家。而這一切都得益於Arm Cortex-M系列內核的普及。

這家IP授權廠商依賴於這系列32位內核和獨特的授權模式,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幾乎一統了MCU江湖,也推動了國內MCU廠商的繁榮。但回看十年前,MCU市場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江湖。

從百花齊放到一家獨大

自英特爾在1981年推出8051單片機,MCU這種形態的產品就開始在市場上萌芽發展並逐漸成為主流。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市場上湧現出了一批MCU的贏家, 當時的他們都是用不同的內核征戰江湖。

十年MCU江湖

2008年中國市場營收前十的MCU供應商(source:iSuppli)

據市場分析機構iSuppli提供的數據顯示,當時國內市場的前十大MCU供應商如上圖所示。當時的龍頭瑞薩,他們有RX內核,排名第二的飛思卡爾則是PowerPC的最強支持者、Microchip的 PIC和Atmel的AVR也享譽全球、NXP則在8051方面表示出色。就連後來因為Arm Cortex-M系列內核在MCU市場迅速發展的ST也有其ST7內核。

但這在Arm Cortex-M系列處理器發佈之後,這個市場開始發生變化。

十年MCU江湖

2006到2013年間中國市場的MCU需求分佈(source:iSuppli)

行業專家告訴半導體行業觀察記者,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八位甚至四位MCU就已經能基本滿足市場需求,但後來隨著各種多媒體應用的增加,開發者不但需要處理能力更強的MCU,還需要MCU具備音視頻能力,還要帶有USB、CAN和Ethernet等多樣化的通信接口,這時候發展32bit MCU就成為了當時MCU廠商的迫切需求,為此他們都轉向了這個方向。

在當時,廠商們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自研,另一個是選擇授權Arm 的A7和A9。但從與行業前輩的交流中得知,在當年的那個時代,自研一個32bit MCU談何容易,飛利浦自研32bit 內核的失敗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為此在32bit 潮流發展早期,A7就成為了不少廠商的選擇。但行業專家告訴記者,A7嚴格上來說是一個CPU,它需要OS才能運行,這樣就帶來了的內存管理、中斷和I/O比較慢的問題,不能夠滿足這些設備的實時性需求。

相信Arm也是看到了這個問題,為此他們在2005年前後推出了新的產品線Cortex-M系列,開啟了輝煌的MCU征程。而後來在Arm MCU領域叱吒天下的ST就是Cortex-M的第一個吃螃蟹者,他們首先推出了一個基於M3打造的MCU,之後NXP就切入了M0,之後越來越多的MCU廠商也轉向了Arm。

據半導體行業觀察瞭解,Cortex-M之所以能夠在MCU市場日益壯大,這一方面與Arm獨特的授權模式有關。不誇張地說一句,不但是MCU,中國乃至全球的芯片產業都是在Arm的這個經營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另一方面,筆者從行業專家處得知,到了32bit內核時代,對軟件的需求大大提高,光有硬件不行,所以統一內核和生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受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加上Arm、廠商和市場多方的努力,Arm Cortex-M一統了MCU江湖,一些曾經名噪一時的MCU內核(如AVR)已經鮮有聽到他們的消息。但有些MCU廠商的自有內核也在某些市場發揮餘熱。

以NXP為例,在收購了飛思卡爾之後,這家荷蘭廠商擁有了豐富的內核產品線。除了Arm產品之外,他們DSC芯片在電機和數字電源應用上得到不少客戶的認同,專供5V家電及低功耗市場的S08也獲得了客戶的認可,PowerPC也在汽車和網絡服務器芯片市場發揮餘熱。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MCU供應商在過去十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巨頭盤踞下的中國聲音

根據知名市場分析機構IHS Markit的最新數據,2018年,中國MCU市場的十大廠商如下圖所示,十年前在列的NEC、東芝和三星已經跌出了榜單,當中有些甚至已經退出了MCU這個市場,而曾經倒數的兩位ST和NXP,則躍升到了前二。他們在國內MCU市場的份額超過了80%,並且也都各自有各自的優勢。例如ST在消費電子市場的一家獨大,而NXP在汽車市場也予取予求。

十年MCU江湖

2018年MCU廠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注:表單中的atmel已經被Microchip收購,spansion也被Cypress收購,而Cypress在今年被英飛凌收購,但他們這個表單卻把這兩個廠商單獨排名,筆者沒看懂這個思路。

從以上榜單,我們還看到了國產廠商兆易創新的名字,他們以9.4%的份額佔據了中國市場第三大供應商的位置,而兆易創新的崛起也是中國MCU廠商發展的一個典型。而在談這些國產MCU廠商之前,我們先對ST的崛起有個簡單的瞭解。

在前面我們提到,ST是Arm Cortex M的第一個入局者。而在後續發展的過程中,他們推出了廣泛的產品線,能滿足多個應用的需求;同時他們還優先採取固件庫開發方式,讓開發更加快速便捷;ST還擁有資料全、下載方便、C編程和電路簡單的特點,還有類似正點原子等第三方的加入,為其拓展生態。再加上最重要的一點——極高的性價比,這就幫助ST在中國大陸乃至全球攀上了高峰。

在ST的成功的激勵下,大陸湧現了不少的MCU廠商,他們當中的不少都以這家歐洲半導體巨頭為學習對象,用更便宜價格和可靠性更高的產品來取代ST的位置。事實上這種做法也的確湊效,因為有不少本土MCU廠商就是趁著這個機會成長起來的,他們也各自有著各自的特點。

據業內專家介紹,中穎電子是在電動自行車、鋰電池保護等市場取得不錯的成績。憑藉極高的性價比優勢,他們能夠在進入一個市場之後直接把這個市場鎖死,除了中穎電子之外 ,其他國產MCU廠商基本都是往通用的市場走,也憑藉不同的產品和定位在多個市場開花。

從系統和架構上看,本土MCU供應商中,華大佔了低功耗M0+的坑,兆易創新搶了M3/M4的先機。至於其他廠商,他們當中的不少在M0通用型市場上尋找機會,當然也不乏國民技術這些上M4的廠商。

下一個十年的展望

ICinsights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在過去兩年達到創紀錄的銷售之後,因為電子系統的整體疲軟,汽車銷售的放緩以及美中之間的摩擦影響,微控制器(MCU)市場在2019年上半年下滑。報告顯示,在今年的前六個月中,與2018年上半年相比,全球微控制器的銷售額下降了約13%,出貨量也下降了14%。

但他們同時也指出,隨著MCU市場在2019年中期出現穩定跡象後,預計微控制器的銷售將在未來六個月內擺脫兩位數的百分比下滑,使得今年MCU的營收達成165億美元,而在2018年,全球MCU銷售總額創下了歷史新高176億美元。

十年MCU江湖

MCU市場的歷史和預測(source:ICinsights)

ICinsights預測,明年的MCU市場將會出現溫和反彈,增長3.2%到171億美元,而MCU的出貨量將會提升7%。這與近年來自動化和系統中嵌入式控制的普及,更多的傳感器以及將應用程序連接到物聯網(IoT)的迫切需求有關。為此MCU單元的出貨量一直以強勁的速度增長。

而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MCU的ASP一直在下降,這是32位微控制器類別的激烈競爭所造成的。中國廠商毫無疑問會是當中的一個X因素。

由上可見,MCU市場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在Arm的內核的推動下,這也是一個門檻相對低的領域。在加上在美國“實體清單”的刺激下,很多本土系統廠也在尋找國內的供應源,這就讓更多的本土MCU從業者認為有機可乘。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本土的MCU廠商目前更多切入的應該都是消費領域,而在工業和汽車MCU市場,他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也就是為何我們聽到不少替代ST的說法,而鮮有聽到替代NXP的口號。因為前者是消費市場的大玩家,而後者則長期深耕汽車市場。

另外,RISC-V也會成為MCU市場的另一個關鍵點。

業內專家進一步指出,因為RISC-V的存在,未來的MCU市場也許會發生新的變局。根據他的觀點,RISC-V將在未來十年與Arm平分秋色,那些不需要系統和生態的小型節點市場將會是RISC-V的切入點。他同時也表示,RISC-V在這兩年的起勢也表明,隨著軟件和生態對不同內核的支持趨勢,未來的內核差異化反而能提供更多的選擇。

“當然,現在RISC-V的軟件和生態還差些水準”,他強調。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171期內容,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