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再不聽話,媽媽就抱娃娃去了",別亂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

2歲的小寶變得特別倔強,媽媽常常拿到沒辦法。一次小寶偏要拿爸爸的拖鞋,媽媽不讓就發脾氣。一個頭被吵得兩個大的媽媽順手抱起一個娃娃,對小寶說"你不乖,娃娃乖,媽媽抱娃娃了"。

沒想到這招"挺管用",雖然小寶委屈得哭了,但緊緊地抱住媽媽,沒有再要去拿爸爸的拖鞋。

自從這次以後,媽媽就彷彿找到了約束小寶的辦法,一旦小寶"不聽話"了,媽媽就說"再不聽話,媽媽就抱娃娃去了",每次小寶聽到這話,就會急得大哭。


後來一次,媽媽發現小寶趁她不在身邊的時候,伸手摔娃娃。

小寶媽媽的這個方法十分不妥,實際上是在胡亂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

"泛靈心理"是幼小兒童特有的心理現象

兒童認知發展論創始人、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泛靈論"。皮亞傑認為,2-7歲的兒童認知水平處在前運算階段,會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和意識。這是幼兒小兒所特有的心理現象。

換句話說,我們成人能分得清物體是否具有生命,而這個階段的孩子分不清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哪些物品是"活的",哪些物品是"死的"。



哪些物品能引起孩子的"泛靈心理"?

△活動的物品

在孩子的眼中,路上跑的小汽車和貓貓狗狗一樣,天上飛的飛機和小鳥一樣,只要能動的,都是具有生命的物體,不知道其中的差別。

△常陪伴孩子的玩具

更小年齡段的孩子,還會將家裡的不會動的物品,也認為是有生命的。例如陪伴孩子的毛絨玩具,哪怕是桌椅板凳,在孩子的眼中也都是有生命的。



所以小寶媽媽手裡抱的娃娃,在小寶眼中和抱了一個小嬰兒沒有區別,他真的會以為媽媽更喜歡娃娃,而不再喜歡自己了。

利用"泛靈心理"的積極作用

父母不應該胡亂利用孩子特有的"泛靈心理"。像小寶媽媽這樣的行為,無意中就會破壞掉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引發不必要的嫉妒心理,還會變得安全感缺失。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泛靈心理",對孩子起到積極的引導效果呢?

△培養同理心

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總有一天他會明白事物的種種屬性,而把所有事物都當做有生命的階段,其實是彌足珍貴的。



家長可以利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比如,孩子還不懂得愛惜繪本書籍,總是會胡亂撕書,家長可以說"你看書本撕壞了,它會不會和你摔破了手一樣疼呀?"教孩子換位思考,從他們眼中"有生命"的物體去看待問題,教會孩子愛護物品。

△培養想象力

正因為孩子的泛靈心理,他們眼中的世界與成人的大為不同。我們們早已退化了功能,想象力變得貧乏。而孩子們卻插著想象力的翅膀,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多跟孩子講一些有趣的通話故事。

例如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們大人都知道月亮上沒有嫦娥,可孩子卻會從把月球上的溝壑,當做嫦娥的笑臉。一方面能讓孩子體會到故事的美妙之處,另一方面還能鼓勵孩子組織語言進行描述。



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特點。如果家長利用的不好,就會適得其反。擅於利用階段性特點的家長,才會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美好。


HI,我是西卡弟弟,專注優質內容,助力快樂童年。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評論、轉發、收藏、點贊~與我一起說說育兒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