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治沙英雄石光銀

治沙英雄石光銀

“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這一在定邊縣原海子梁鄉(現已併入白泥井鎮)世代流傳的順口溜,描述了三四十年前當地群眾真實的生產與生活面貌。

1952年,石光銀出生在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海子梁。由於沙塵的侵襲,幼年時期的石光銀曾隨父親9次搬家。8歲那年,他在一場沙塵暴中被卷出30多里地,3天后才被父親找回。從20歲擔任生產隊長開始,他便下決心帶領群眾投身治沙事業。

1984年,石光銀響應中央發出的允許個人承包治理“五荒地”的號召,毅然辭掉了海子梁鄉公社農牧場場長的“鐵飯碗”,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股份治沙公司——新興林牧場,與鄉政府簽訂了3000畝荒沙的承包治理合同。作為全國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農民,石光銀不僅缺人力、缺技術,更缺資金。那時,僅買樹苗一項,就需要10多萬元。他賣掉了家裡的84只羊和1頭騾子,還四處借貸,一共湊了12萬元用於買樹苗,並聯合7戶村民一起治沙。

經過1年的艱辛勞作,加之雨水充沛,治理區苗木成活率達到85%以上。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石光銀治沙造林的信心與決心。於是,他又與國營定邊長茂灘林場簽訂了承包治理5.8萬畝荒沙的合同。1985年6月5日,他在海子梁鄉政府的門口貼出了一張“招賢榜”,以此“榜告四方父老”,“凡有人願意與我一起治理狼窩沙的”“一概歡迎”。隨之,群眾紛紛響應,再次集聚起127戶484人的治沙隊伍。

1986年春天,石光銀帶領團隊開進狼窩沙,拉開了大戰狼窩沙的序幕。在沙漠裡,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幹到哪裡,就睡在哪裡。然而,由於四五月份遭遇了10餘次大風,風蝕沙埋,栽上的樹苗有90%被毀。第二年,他又帶領大夥幹了一個春天,但仍有80%的樹苗被風沙毀掉。

兩戰兩敗的打擊,並沒有使他退縮。石光銀步行到定邊縣林業局,向林業技術員請教,還帶人到榆林、橫山等地學習治沙經驗。1988年春,他帶領群眾開始了第3次奮戰。他們以“障蔽治沙法”為指導,在迎風坡畫格子搭設沙障,在沙障間播沙蒿、栽沙柳,在沙丘間栽植楊柳樹,終於使樹苗成活率達到80%左右。“三戰狼窩沙”,最終取得勝利。

進入20世紀90年代,石光銀治沙的腳步越來越快。1994年,他承包治理了4.5萬畝鹽鹼灘。1996年、1998年,他又分別承包治理了縣上鹽化廠苫湖地7.5萬畝。1997年,他承包治理了國營長城林場荒沙地4.55萬畝。2003年春,按照“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的標準,他一季造林5萬畝……石光銀的治沙公司還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方式,將治沙與致富相結合,先後創辦了養殖、綠色食品、飼料加工、新品繁育等產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

多年來,石光銀先後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大綠化標兵、全國十大扶貧狀元、全國農村優秀人才、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榮獲國內外各類獎項63個。他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並被邀請在國際防治荒漠化大會上介紹經驗。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還為他頒發了“世界林農傑出獎”。2012年,他光榮地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

石光銀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義務。他說:“治沙已經成為我一生唯一要乾的事業。只要我一天不死,我就要植一天的樹,我的兒孫也要把這件事情繼續下去。”在他的手中,已有25萬畝國營、集體荒沙、鹼灘地得到綜合治理,治沙樹種也在逐步實現優化革新。沃野滿眼、良田遍佈,基於以石光銀為代表的一大批治沙人的辛勤努力,今日的定邊縣毛烏素風沙草灘區已成為“塞上糧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