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謙讓過度只會讓孩子成老好人,教孩子優雅說“不”,可用這5步法

之前霸屏的電影《芳華》裡,有一位主角劉峰,他樂於助人,不管誰有困難,他都願意幫忙,無論什麼要求,他也儘量滿足。

他人有多好?

接新兵,順便幫家住北京的戰友捎帶家裡寄來的大包小包;炊事班的豬跑了,找他幫忙,他飯都沒吃完就跟著去追豬了;吃餃子時都吃破了皮的餃子,還說:"嗨,破了皮的餃子也總得有人吃啊。"文工團舞蹈排練,所有人都嫌棄新來女兵身上的汗臭味,他主動申請做她的舞伴。

他做了很多好事,是團裡公認的活雷鋒。

與劉峰相似的還有作家三毛。

三毛剛出國留學時,同宿舍的幾個外國女孩夜夜笙歌,而宿舍的衛生從沒有上過心,屋子裡常常亂的像被狗啃過一樣。

為了儘快融入集體,三毛經常幫忙打掃寢室,把房間整理地乾淨整潔。

剛開始,她們還會對三毛表示感謝,可是久而久之他們就認為這些是三毛應該做的。

生活中,像他們一樣這樣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應該不缺乏,總是答應他人的所有的請求,但如果某一次滿足不了對方的請求的時候,就會責怪你你怎麼這樣?對你厭惡萬分

他們這些事事說好的樣子像不像自己的孩子,事無鉅細幫助別人?

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和善,他人的請求可以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但長期以往,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去拒絕別人

卡倫 .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裡說: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讚賞有極度需求。在他們的心裡:

"我必須做得很好——別人才會對我好",

"我必須成為別人所期望的人——他們才會愛我"

這種信念在他們的意識至潛意識之中都根深蒂固。因此,幾乎所有的討好者,在成人之後都不會快樂,因為他們的快樂是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他們容易受騙、上當、吃虧,最後卻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造成這樣的結局。哪怕是自己內心想著我不要,我不願意,嘴裡還是會好好好的答應他人,這也是一種典型老好人的表現。那那些老好人最後的結局都怎麼樣了呢?

像劉峰最後,除了一個人感謝他,沒人感謝他,甚至在被誣賴耍流氓的時候也沒人站出來為他發聲。而三毛因為實在忍受不了了,有一天向舍友們大發脾氣,但經過這一次的感情的釋放,在下一次三毛再主動的做起家務的時候,舍友們就會對三毛說以感謝的話,偶爾還給以實物的犒勞。

因為害怕別人會不喜歡自己而讓自己一味的不管自己內心開不開心,願不願意,也會去答應別人,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曾說過: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謙讓過度只會讓孩子成老好人,教孩子優雅說“不”,可用這5步法

這樣子的過度謙讓會帶來什麼危害?

孩子極其沒有自我,會過的小心翼翼,害怕自己一個沒有答應別人做到的事,然後就會想很久,當對方發出不滿的信號的時候,會自我反思覺得這是自身的問題,然後又開始了"好好好"的死循環

孩子會壓抑自己內心的需求,過的很累,不再顧自己內心的需求,一味的討好他人,會覺得人生沒了意思,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

三毛曾對世人說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家長要學會告訴孩子,不能一味的去答應別人,也要學會拒絕!

那孩子為什麼會很難說拒絕呢?

  • 拒絕不是不喜歡

很多孩子不善於拒絕他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害怕對方小夥伴會因為自己不願意幫自己這個忙,從而不再和自己玩了,會過度考慮這個事的後果。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當自己有合理的理由去拒絕他人,從而被他人以其他方式的後果進行報復的時候,孩子應該明白,這個夥伴不能再繼續玩耍了,因為當請求被賦予其他含義的時候,那麼請求就變了味,算不上是請求了,而是一種強迫,不是拜託你去做,而是你必須去,不然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因此,也可以更好的檢驗對方是否適合做朋友。

謙讓過度只會讓孩子成老好人,教孩子優雅說“不”,可用這5步法

  • 孩子應該明白,拒絕是對事不對人

不是說,我沒有去幫你這個忙,我是不喜歡你這個人還是怎麼的,大家還是可以很往常一樣愉快的相處,心裡的壓力不必過大。

  • 善於說拒絕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要是孩子一直都是遇到他人的請求就一味的答應,要是當對方的請求是一種違反法律法規的請求的時候,孩子也會不好意思拒絕,沒準也會因為難以拒絕而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

那要怎麼做,才能讓拒絕恰到好處呢?

  • 拒絕從肢體語言開始

當別人開始有請求的訴求的時候,可以通過肢體語言間接的去拒絕他人。例如,當朋友給你遞一顆糖,你不喜歡吃,可以擺擺手示意對方你不喜歡吃糖,感謝他的好意。

  • 學會委婉的拒絕別人也是一門學問

例如,當對方請你喝啤酒的時候,你可以委婉的說,我還未成年,不能喝酒,不好意思,我以茶代酒。或者成年人,可以這麼回答,不好意思,我今天開車了,不能喝酒等。用詞稍微委婉一些,給別人的印象也是好的。

  • 推遲他人的請求也是一種辦法

當別人麻煩你的時候,你不方便去做,也不好意思開口拒絕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好的,我現在沒空,可以晚點給你回覆嘛?或許經過這樣的推遲,朋友也不需要你的幫助了。

謙讓過度只會讓孩子成老好人,教孩子優雅說“不”,可用這5步法

  • 更多地遵從內心,幫忙不是一種義務。

就像畢淑敏說的那樣,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我沒有義務一定要去幫你,我只是盡我可能的去幫忙。

當拒絕別人的時候更要注意:

拒絕他人要簡單幹脆,不需要太多太長的理由,切忌躲躲閃閃。

太多的解釋,只會讓人感到更多的掩飾,增加生分之感。

簡短的說辭足夠表明態度即可,熟人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你

那麼我們做父母的,該如何教孩子學會拒絕呢?這裡有個5步法供大家參考,假設小朋友又來問孩子借她最喜歡的玩具娃娃:

那做父母的該如何教孩子去拒絕呢,以下有五步:

1.察覺情緒:

媽媽:今天又有小朋友問你借娃娃,你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是嗎?

孩子:嗯,我有點糾結。

2.表達感受:

媽媽:嗯,媽媽看出來你有點糾結,但我也看出來你不希望自己心愛的娃娃再離開自己了,對嗎?

孩子:是的,我不想我的娃娃再被他拿走了!

3.尋求解決:

媽媽:那媽媽告訴你一個方法來幫你拒絕好嗎?

孩子:好的,但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

謙讓過度只會讓孩子成老好人,教孩子優雅說“不”,可用這5步法

4.積極嘗試:

媽媽:沒關係,媽媽知道你很糾結,你只需要明天試試和小夥伴說,"這是我最喜歡的娃娃,不太想和其他人分享。如果你喜歡其他娃娃,我可以和你分享。"如果你到時說不出口,也可以不說,好嗎?

孩子:好的。

5.在孩子行動後,給予肯定。

媽媽:真棒,你勇敢說出來了!

孩子:我說出來發現輕鬆了好多~

只有讓別人清楚的知道我們的界限,才能在拒絕的時候可以落落大方,不會因為產生虧責感而問責自己,我們才能讓內心的小宇宙穩定的運轉,人與人之間也更加和諧美好。

謙讓過度只會讓孩子成老好人,教孩子優雅說“不”,可用這5步法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