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名校光環其實也是哈佛、普林斯頓們的“遮羞布”

普林斯頓、哈佛、耶魯、MIT...

這些名校給大眾的印象就是:學術殿堂、高不可攀。這些全世界都家喻戶曉的大學,已然是美國高等教育的標杆,這些不用我吹也是毋庸置疑的。

以上種種標籤,逐漸化為這些學校的光環,甚至“遮羞布”。

前兩天恰好在 quora(美國知乎)上看到了一個討論帖,討論主題為:

What is one thing that shocked you when you attended an Ivy League or a highly prestigious school like Stanford or MIT? (在那些常青藤名校或斯坦福 MIT 這樣大學中,有哪些令人詫異的現象)

這個帖子下的部分回答和我們平常對那些名校的解讀不太一樣,甚至與之相悖。我就搬過來和大家一起換個角度看看那些名校。

名校光環其實也是哈佛、普林斯頓們的“遮羞布”

首先是一個名為 Matthew Hartzell 哈佛學子帶來的分享:

名校光環其實也是哈佛、普林斯頓們的“遮羞布”

我在 EA 被哈佛大學錄取了,我在踏進校門之前依然保持著對哈佛的一種浪漫的幻想(最起碼對我來說是這樣),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學習的人,就是人們口中的“書呆子”,我以為在哈佛都是像我一樣的人。

但現實和我的幻想大相徑庭,同學們並沒有在宿舍或餐廳探討學術,令我驚訝的是,大部分同學都痴迷於聚會、扮酷拿樣、party、酒精、運動或兄弟會的活動。我發現自己很難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回首過去,大學時代是我最孤獨的一段時光。

作為一名來自公立高中的學生,我對主宰哈佛的私立學校文化手足無策。我無法適應身邊突然出現的特權學生,他們的父母每年都會花很多錢,就是為了他們能夠加入哈佛 finals clubs (哈佛的精英社團)。

更讓我感到詫異的是,有些同學聲稱自己找好了畢業後的 ibanking 工作。我一直以為這個“ibanking” 裡的 “i” 和 iPhone 裡的 “i” 是一個性質——產品名,後來我才知道 ibanking 指的是投資銀行。後來我發現,與我一個畢業班的同學中有 40% 的人選擇了投行領域。

學霸 Matthew Hartzell 給我們描述了他進入哈佛前後的心理落差,直到他踏進哈佛校園的那一刻,他才意識到那裡並不是他幻想中的學術樂園。

這也是大眾對哈佛耶魯等名校的誤解之一,就像那個“哈佛大學凌晨四點的圖書館”一樣,是一個很大的誤讀。凌晨四點還在圖書館絞盡腦汁地很可能是考試周的“學渣”們,真正的學霸有著高效率,又科學的學習工作習慣的。

名校光環其實也是哈佛、普林斯頓們的“遮羞布”

討論帖中,明尼蘇達大學的教授 William Beeman 也描述了存在於這些頂尖大學的一些現象。

名校光環其實也是哈佛、普林斯頓們的“遮羞布”

據我們瞭解,那些名牌大學中也有很多“懶惰”的學生,他們曾公然表示自己對學習並不感興趣,這些孩子的父母在他們順利進入名校這個環節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富貴榮華,甚至這輩子都不用工作,但是如果不去努力獲得名校學位,他們父母的面子可能就掛不住了。這些孩子其中也有一部分學生是校友的家屬,也有一部分是家裡為大學捐贈了數百萬美元后進來的,比如特朗普總統的女婿 Jared Kushner.

這些名校中還存在另外一種情況,有很多學工程學和醫學的孩子,其實他們對這些領域沒有絲毫興趣,但是因為無法抵禦家庭權威,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學,他們如果想要學習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或純研究型學科時,父母就很有可能停止供他們上學。

最後,還有一部分學生被錄取是因為他們在特定體育領域的傑出表現,他們有很多學生的學術課程是不達標的,即使是最富盛名的大學每年也會招錄一定數學的運動員學生,因為在體育賽事中的表現和校友捐贈有聯繫。

當然,William Beeman 也解釋說他僅僅描述了這些名校中存在的一些現象,並不是在定義名校。那些大學依舊是學術殿堂,匯聚了“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

在那條帖子中,大部分內容還是驚歎於名校學生具備的優秀特質。比如:

能夠在失敗中茁壯成長

都勇於跳出舒適區

都善於高效率地學習和工作

如果不具備這些特點,他們很有可能無法在這龍爭虎鬥中生存,有些社會法則在這些名校中體現地更加淋漓盡致。

關於這些特質,討論帖中有一名來自瓦薩學院的學生分享了一個足以以小見大的故事:

名校光環其實也是哈佛、普林斯頓們的“遮羞布”

我來自瓦薩學院,曾因拜訪哈佛和耶魯的朋友,而有機會旁聽幾節他們的課程。

讓我驚訝的是,哈佛的那堂課程並不比我們瓦薩學院的先進或困難多少,甚至有些教授的課很無聊。

但是真正的區別在於,哈佛的學生會花比我們更多的時間去認證完成作業,他們更加努力,為學術付出的時間更多。

我從中深刻地意識到了,一旦你達到了一定的智力水平,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努力,而不是你擁有的智商優勢(儘管家庭資源也是一方面)。名牌大學並不是證明你有多聰明,而且能體現你是否知道該如何去學習和工作。

以上是我篩選了幾個優質高讚的回答內容,同時也是讓我陷入沉思的內容。

或許我們習慣性地把目光投降了“哈耶普斯”們的光環——學術殿堂、學術烏托邦,有些甚至是我們對那些名校的幻想。但凡將目光稍作轉移,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些大學其實也是多種現象、多種社會關係的集合體,和任何一所“凡間的大學”一樣是個複雜的社區。

在那裡,學生並不全是我們印象中的學神學霸;除了學術外同樣暗流湧動。

名校光環其實也是哈佛、普林斯頓們的“遮羞布”

當然了,能考上哈耶普斯的大部分學生都是萬里挑一的學霸,都“具備超越常人”的特質,這點毋庸置疑。但是這些孩子真正優於常人的是他們的智商嗎?不見得是。

除掉各種先天因素,他們真正的優點是知道如何學習和工作,如何在失敗中不斷成長,如何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並敢於挑戰。

RE:

https://www.quora.com/What-is-one-thing-that-shocked-you-when-you-attended-an-Ivy-League-or-a-highly-prestigious-school-like-Stanford-or-MI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