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思考厲害的人,是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享四個有用的技巧

這個世界,很多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事情,不一定就是現象本身。

例如一對情侶吵架,男的沒多久就跟另一個女生在一起。這件事切頭切尾地放在網上,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斥罵這個男的是渣男。

但這只不過是事情呈現出來的最終現象或結果,而不一定就是事情的本質原因。說不定是女生有錯在先,跟其他男生廝混在一起,做了對不起男生的事情等,男生忍受不了,才最終導致我們看到的這個“結果”本身。

而造成這個結果的一系列因素,才是這個現象的本質。

也就是說,想要通過現象看到本質,我們必先要懂得收集與這個現象相關的各種信息,再將信息歸類,然後通過不斷的推理,才最終發現問題的初始因素。

這需要我們在收集到信息之後,正確地解讀信息,梳理和整理不同的資料,將其用一種合乎邏輯的方式串聯在一起,弄清原因後果。

通過資料的相關信息,層層深入分析,這才會讓我們真正看到事情的本質。

那這一系列的思維運作,會有什麼步驟呢?

思考厲害的人,是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享四個有用的技巧

對信息進行解讀

所謂解讀,就是理解信息背後實際傳達的意義。

在對信息解讀解讀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個“初始假設”的步驟。

如當你收集到某某高速現在正在塞車的信息,而明天就是節假日,那麼基於這個信息,你就做出“初始假設”:

如果明天跑高速出外遊玩,肯定會塞車塞得更加嚴重了,說不定會額外多花費兩個小時,只能選擇其他路線。

有了這個“初始假設”,接下來我們才能以此做出判斷,構建基礎的問題解決方案。

然而,在不斷收集資料的過程當中,隨著我們對資料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加深,我們這個“初始假設”或許就要修改了。

在最終觀點確定下來之前,我們就需要不斷否定原來的假設,不斷挑戰我們得出來的觀點,如:其他路線在以往的節假日也會塞車,而且塞車的時間更長,更是走不了。

所以,在我們收集到一定的信息,形成基本的初始假設之後,就要綜合這些信息進行判斷,問自己一些問題:

  • 這些假設是否合理呢?
  • 掌握的信息是否足夠充分?
  • 建基於這些信息的推理有沒有問題?
  • 還沒有其他更好的建議?

解答這些問題,可以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清晰,思考也因此而有了一個更加明晰的方向,而非單憑個人感覺做出判斷。

這是思考現象的第一步。

思考厲害的人,是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享四個有用的技巧

確保自己的解讀是建基於理智

對信息進行解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不能說我想怎樣解讀就要怎樣解讀,這是不負責任的思考方式。

因為我們每個人,在沒有規限的情況下,更願意通過自己的情感意志對外界進行一系列主觀解讀。

我們的大腦,掌握情緒和理智的區域分別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然而,由於傳輸信息的神經迴路,有一條快捷通道接駁杏仁核,所以一旦我們接受到外界刺激的信息,我們的情緒會先於理智做出反應的。

某些時候,這個機制是很好的我們自我保護程序。例如在你走夜路時聽到可疑的聲響,這種外界“刺激”會調動起你恐懼的情緒,讓你“精神一振”,你也因此更好地留意外界的危險,保護自己。

但在另外一些時候,這個機制就會讓我們產生錯誤的判斷。例如你逛街,遇到同事跟他打招呼,沒想到對方冷淡回應就走了,那麼同事這個舉動,就會留給你不爽的感覺,讓你覺得對方沒禮貌,以後工作中碰面也不想跟他接觸。

這就是情緒先於理智,或者情緒掩蓋理智後,所做出來的“不恰當”的解讀。

為什麼我們會犯錯這種錯誤呢?

因為神經語言學表明,客觀世界跟我們自身的經驗有無法縮小的差距。外部世界發生的事情,跟我們自身的觀感並不是完全一致的。

而構成這種“不一致”,正式我們自身的三種“限制”:

1,神經限制(neurological constrains),有些人更害怕老鼠,或者不恐高,會導致他們對外界的感受不一樣。

2,社會限制(social constrains),不同語言區域或社會體制下生活的人,對外界的感知中也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3,個體限制(individual constrains),“何不食肉糜”這種階層的人,跟“粒粒皆辛苦”的人,對外界的看法也會有迥異的差異。

礙於這三種“限制”,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腦海中創立了一個世界的投影。根據神經語言學的說法,這個投影是一個模型或者地圖,以此來幫助我們做出各種行為。

正是這個模型或地圖,決定了我們用什麼方式去獲得外部世界的經驗,覺得我們如何認知世界,以及做出何種選擇。

最終,導致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產生截然不同的解讀。

思考厲害的人,是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享四個有用的技巧

想要讓自己的解讀擁有更好的合理性,你必須要掌握一種正確的思考模式。

而哈佛大學提倡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就是屬於比較理性化的思考模式。這個模式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確認自己對一件事理解程度;

第二步,確認自己對這件事還沒理解或者不明白的部分,通過查找相關數據補充不理解的部分;

第三步,持有自己的意見。

這個“自我意見建立”的要點是,在我們做到步驟1和2之前,千萬不要得出第三步的結果。否則這時就對一件事發表自己的意見,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解讀。

例如,你看到一則新聞的標題是“一女司機急剎車變道時引發車禍”,基於我們自身的三個“限制”,一些對女司機駕駛有相關經歷的人,或許就會得出“珍惜生命,要遠離女司機”這個結論。

然而,正如前文所說,這個結論是情緒先於理智做出來的判斷,根據“自我意見建立法”,我們還沒有進行第一、二步就得出這個結論,很明顯就不負責任的。

如果我們對事情的理解程度不夠深入,還沒有掌握足夠充分的信息,對其他不瞭解的部分又不主動獲取信息,那麼貿然發表這個意見,就會傷害到當事人。

所以,進行合理的解讀,就需要我們構建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有了這個思考模式,我們才能夠繼續發現事情的本質。

思考厲害的人,是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享四個有用的技巧

如何正確透過現象看本質?

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可以讓我們節省很多不必要的思考,讓我們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正中問題核心,找到解決的方案。

根據《麥肯錫工作管理法》一書提出的建議,想要正確地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需要掌握兩個技巧:

技巧一,掌握本質方法論;

大眾對一個問題有自己的理解,我們需要從相反的角度去理解同一個問題。

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我們先要接觸到現象,然後才能去分析現象背後的本質。

但在現實生活當中,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經驗”,會習慣性地運用這套經驗去解釋所有的事情,從而導致他們在看待問題時,只關注現象,而忽略了本質。

想要改變這個狀況,我們就必須反過來,在看待問題時,先思考本質,再去分析表象。

所謂“本質方法論”,就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通過不斷學習、實踐,總結出一套更接近理性思考的個人哲學體系。

這套哲學體系,在生活中經過反覆驗證,並且不固化,隨著個人閱歷的增加不斷改進,直到這套體系成為一種可以解釋到客觀世界的理論模型。

當然,由於每個人都有自身的“限制”,所以每個人這套哲學體系也不盡相同,但一些基本的法則還是要掌握的。

在透過現象看本質時,我們可以抓住事件背後的“根本性”運作邏輯,理解真正的前因後果,不會被事件的表象和自己的感性偏見、其他五官因素等影響到自己的判斷。

這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

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現象時,可以從N個不通過的角度去分析。通過每個角度切入到事件當中,找到部分真相,然後進行組合,直到了解事實的全部。

所以分析問題時,我們就要把一個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並且從上到下逐級分解。

如前文所說,分解問題,是提出假設的基礎。主要包括以下作用:

1,提出初始假設;

2,蒐集相關資料;

3,證明或推翻假設;

4,完成最終結論;

看透本質本身沒有太大的意義,找出本質,然後以此解決相應的問題,才是我們應該要追求的目標。

掌握看透本質的思考模式,僅僅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的鋪墊。

例如你想做生意,那麼你就要先了解掙錢的基本原理,通過上文提出的分析步驟,然後你才會瞭解到“消費者在消費時會有一種比價心理”這條本質規律。

當你懂得這個本質,接下來你去做生意,就能夠利用好這個本質讓消費者主動掏錢消費了。這才是掌握本質的核心。

思考厲害的人,是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享四個有用的技巧


技巧二,分清問題邊界;

將現象包含的各種要素分拆歸類,剔除無關的因素,剩下的因素就是現象的本質。

探討本質的前提,就是通過提出假設,確立問題。有了這些問題的引導,我們才因此有了入手分析的角度,從中得出具有實用價值的結論。

弄清楚問題是什麼,對我們的思考來說很重要。但找出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一定懂得對問題進行具體的描述。

而一個具體而完成的問題描述,需要具備以下三個特質:

1,具體而不空泛;

2,可以衡量,可以定義的;

3,可實現的,以行動為導向;

例如“我口才不好,想提高這種能力”,這個問題就很空泛了,不容易解決。但如果把問題細化,拆解,就可以得出:

“我口才不好,在於跟別人溝通時,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想要順利進行表達”,那麼這個針對問題的描述,就具體,可以衡量,又能夠有步驟的實現了。

因為“不懂組織語言”跟“口才不好”和“無法順利表達觀點”有直接的邏輯關係,是問題的成因,也是本質。解決這個本質,才能夠解決問題。

所以在分析問題時,我們要將這一問題的各個元素進行歸類,包括有效的邏輯關聯因素、泛邏輯關聯因素、無邏輯關聯因素。

諸如這件事跟那個事,是否存在前後因果的邏輯關聯,還是毫無邏輯關鍵。我們要懂得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因素和無邏輯關聯因素,剩下的跟主題有直接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要探尋的本質。

現象是反映本質最有力的證據。通過現象看本質,需要我們,去蕪存菁,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彼及此。

總而言之,在分析外部信息的時候,我們要通過不斷假設,構建猜想,不斷對此進行修正,從而找到更加好的方案。

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懂得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主動,解決到那些困擾我們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