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給孩子獎勵的時候,家長“悠”著點,謹防教育中的“德西效應”

家長們幾乎都苦惱著這樣一件事情,孩子對許多事物感到新奇和興趣,卻沒有辦法專注到學習上。對於用什麼方法來促進孩子的學習興趣,常常使父母頭疼和不知所措。一般來說,純粹靠打靠罵來迫使孩子學習已經變得非常不受歡迎了,相反地,鼓勵和激勵的方式逐漸流行起來。

比如說孩子面臨考試,對他說:“只要你能努力學習並在這次考試中獲得前十名,媽媽就會給你買這個變形金剛。”,“寶貝,如果你能在放學後回家及時地完成作業,媽媽會讓你在完成作業後玩一會兒手機。 ”等等,孩子對這些往往比較受用。

有許多方法鼓勵孩子,其中大部分是給他們物質上的鼓勵。不過,這些方法在短期內似乎相當有效,但從長遠來看,會浮現一些問題。比如有網友說,她的孩子還處在小學階段,總是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成績更是一塌糊塗,墊底的情況時常發生。這時,她採用了使用獎勵的方法來提高孩子的積極性,與孩子達成一致,如果成績提高,孩子就會得到最喜歡的玩具賽車。

顯然地,一開始孩子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果然在緊接而來的考試中也取得了進步。就這樣,孩子的許多要求都慢慢地得到了滿足。直到最近,孩子的要求越來越超出父母承受範圍,比如要一輛幾千元的汽車模型,並以不好好考試作為要挾,一旦沒有滿足孩子要求,孩子又喪失了積極性,甚至一落千丈。

給孩子獎勵的時候,家長“悠”著點,謹防教育中的“德西效應”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甚至可以說是為人父母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應該為孩子實施獎勵政策嗎?怎樣程度的獎勵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事實上,當我們我們鼓勵孩子通過努力學習來獲得獎勵的時候,孩子們未必是真的喜歡學習,只是為了獲得最終的獎勵而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獎勵是必要的,良好的獎勵本意是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它能有效地促使孩子實現他們的目標。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獎勵不符合孩子的要求,就會產生“德西效應”,值得父母警惕。

給孩子獎勵的時候,家長“悠”著點,謹防教育中的“德西效應”

什麼是德西效應?

這個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從事一項愉快的活動時,如果為他提供額外的物質獎勵,這將降低他對該活動的興趣和吸引力。同時,德西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天天吵吵嚷嚷,吵得不得了。於是,他想出辦法,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並對此表示,這些錢是對孩子們帶來熱鬧而給的獎勵。得到了錢孩子們當然很高興,果不其然第二天接著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還是拿錢獎勵,不過變成了15美分。

而到了第三天,這獎勵就只剩5美分了。孩子們對獲得的獎勵不滿,表示再也不來老人這裡了。由此可見,老人對孩子們吵鬧施行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自主的玩樂行為外化成了“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擁有了操縱了孩子們行為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與此類似的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是顯而易見的。舉個例子,父母經常對他們的孩子說,“如果你在這次考試中得了100分,你將得到100塊錢的獎勵。 ",又或者,“如果你能進入前五名,你將得到一個新玩具”等等。作為父母,往往可能想不到正是這種不恰當的獎勵機制,在逐漸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

給孩子獎勵的時候,家長“悠”著點,謹防教育中的“德西效應”


這時候,需要注意德西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一:降低學習的熱情

大人們為孩子們把目標設置好了,卻沒有想過這些目標對於孩子來說是否合理,長此以往,容易模糊孩子對目標的認識,阻礙孩子對目標進行合理的設置。因此,通過物質獎勵,我們往往容易將引導孩子走向錯誤的目標方向。在此基礎上,孩子傾向於把自己的目標設定為實現某件事,而不是把自己的目標設定為自己的理想。這樣做是不合理的,許多孩子在開始時會努力學習,但是,在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后,以後會學習的熱情仍然會下降。

第二:對學習失去信心

會在很大程度上讓孩子們對學習失去興趣。作為父母的我們,很多時候向孩子保證,他們會在考試後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孩子們通常會為此而非常高興,認為他們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得到他們一直想要得到的禮物。然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實際上不可能在每次考試中都表現得這麼好。所以,如果因為某次發揮失常而得不到他想要的禮物,孩子們容易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形成努力是徒勞的錯誤想法。從長遠來看,孩子們會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

給孩子獎勵的時候,家長“悠”著點,謹防教育中的“德西效應”


為了避免這些負面影響,作為家長,要把握以下原則,做好正確教育。

第一:把握好獎勵的“度”

一般來說,獎勵孩子的標準不僅需要把家庭的經濟能力作為基礎,更要綜合考慮孩子的進步和其他方面等等。在整個過程中,量力而行,切忌不切實際地獎勵孩子。舉個例子,本來家庭條件就不是很好,但為了滿足孩子,激勵孩子,經常給孩子買高價品牌服裝作為獎勵。事實上,這未必能達到獎勵的效果。有時候,它不僅達不到效果,甚至造成溺愛,這與獎勵的初衷背道而馳,是非常不合適的。

第二,獎勵不應該僅僅看成績

獎勵孩子的目的是為了他們更好的發展,而不是讓他們形成錯誤認知,盲目一味追求成績,反而忽視了他們成長和進步的其他方面。因此,除了學業取得進步以外,其他方面也應該給予他們適當的獎勵。否則,孩子們很容易產生重視學業成績、忽視綜合能力的錯誤觀念,阻礙他們的成長和進步。

第三,給予孩子精神獎勵

在實際生活中,為了激勵孩子追求正確的方向和目標,我們應該遵循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原則。比如在學習中,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強孩子的情感和學習興趣,增強孩子學習的動力,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樂趣。父母的獎勵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提供一些可能對學習有所幫助的東西,比如書籍和學習工具等等。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孩子的能力,開闊孩子的視野,增加孩子的知識,培養孩子的情感。

第四,言出必踐行

當對孩子做出獎勵承諾時,如果孩子像說好的那樣取得了預期效果,父母一定要遵守承諾。只有這樣,孩子們往往才能被說服並逐漸調動積極性。如果父母事先承諾了,但是到頭來卻做不到,孩子會覺得受到欺騙,那麼下次的獎勵對孩子來說,也很可能不會奏效。

給孩子獎勵的時候,家長“悠”著點,謹防教育中的“德西效應”

總而言之,當孩子尚未有自發意識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時,獎勵還是必要的。但如果孩子已經對學習活動感到很有興趣,並有優秀的表現,獎勵卻有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錯誤地把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有可能就會轉移學習目標,而把注意力全都轉移到對名次和獎勵的追逐上,忽略自我提升。這是不對的,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避免“德西效應",注意使用而不濫用的合理的獎勵方法。

育兒問題洛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洛媽媽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