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河南觀星臺,領先西方天文學最高峰象徵,日本遊客到了卻會羞愧


中國四大古發明,造紙、印刷、指南針、火藥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從後世的影響力來看,中國的天文學也有著相同的地位和影響力,若是不信這個說法,大可來到河南登封觀星臺,看看數百年前的中國古人是如何仰望星空。測算天文。

中國天文學發展到最高峰是在元朝時期,當時元朝入主中原百廢待興,為了發展農業加強統治,統治者命令重新測算曆法。在這場舉四海測算曆法變革中,二十餘座觀星臺在全國各地落成,數百年過去保存最完善的卻是位於登封的觀星臺。

中國的天文學最早可追溯到3千多年前,到元代時期以郭守敬為主的一批天文學家,在官方的支持下把天文學發展到了一個頂峰。觀星臺就是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建造而成,此後影響了河南農民數百年的耕種歷史。

這一時期的天文學比西方領先了數百多年,取得的輝煌成績有算出一年365.2425天時間,僅僅與現代只差了26秒時間。除此之外24個節氣、精準時間曆法都為後世的農業生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作用性絕不低於四大發明。

更讓現代科學家無比驚豔的是,在不用藉助現代設備的情況下,郭守敬當年是如何把觀星臺建造在了子午線上?僅僅只是巧合嗎?顯然不是,這背後涉及到的是算學以及更深度的星象研究。

到宋代時期,天文學又有一段精彩的成就。然而自明代開始,隨著統治者的不重視,以及學說的偏見和歧視,中國的天文學停滯不前,甚至給悲哀的是星象學說成為了忽悠皇帝的權術。

此後數百年過去,中國天文學再無驚豔的表現,而這一時期西方天文學迅速趕上中國,這數百年的斷承也造成了今天中西天文學的差距。

觀星臺雖是登封最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登封一直力推的文物名勝,但大部分遊客到登封多半是慕名少林寺和嵩山,現場的遊客量其實並不多。但有趣的是,許多外國遊客對這座觀星臺反而十分感興趣,並稱贊中國人的智慧。

現存的觀星臺有大部分是後來修繕而成,1944年日本炮轟觀星臺,牆壁上至今留下被炮彈攻擊的痕跡。後來為了讓後人銘記這段歷史,修復的過程中保留了一些留在牆壁上的彈痕。

現場文字介紹上,除了中文、英文版本之外,還特意用日文介紹,不知日本遊客看過這段歷史時,會不會羞愧地低下了頭?【圖片為歷史學博士Gary Lee Todd,授權去驢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