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一、涼州懷古

武威古今

武威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衝,因彰顯漢武帝大漢帝國軍隊的“武功軍威”而得名。武威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佛教文化名城、中國古代北方佛教中心。

武威古稱涼州、雍州、姑臧、雍涼、俠都、涼都等,地處漢、藏、蒙界,東鄰寧夏 ,南望蘭州 、 青海 ,西通 新疆 ,北去內蒙,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漢武帝開疆拓土,曾設“河西四郡( 武威 、 張掖 、 酒泉 、 敦煌 )”, 武威為河西第一郡。 武威古時曾作為東晉前涼、後涼、北涼、南涼、大涼的首都,是“六朝古都”、“涼國故地”、“西夏陪都”、“河西名都”,曾經的中國第三大城 市,華夏兩大中心之一,一度是西北的軍事、政治、文化、佛教、經濟中心。

武威現存許多文物古蹟,彰顯著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站在南城門樓上,放眼望去儘管都是現代化的街道和樓房,但不知何故,總能讓人感悟到這座昔日西北重鎮曾經的繁華和煙雲……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二、走進雷臺

武威是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被譽為“中國旅遊標誌之都” 。作為一名曾經的旅遊從業人員,來到武威 ,理所當然的要到雷臺漢墓,尋覓“飛馬踏燕”的來龍去脈。雷臺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絲綢之路 上的旅遊精品項目。公園由飛馬踏燕廣場、漢文化一條街、漢文化博物館、雷臺觀、雷臺漢墓等組成。從大門開始,處處彌散著的都是漢文化……

交通:從火車站乘1路車,票價一元(武威的公交車票價基本都是一元),在雷臺什字站下車,然後順著北關中路向東約50米,就來到了雷臺公園。

門票:公園不收門票。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馬踏飛燕廣場

“馬踏飛燕” 又稱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在武威雷臺漢墓出土,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 中國 旅遊標誌。

“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馬昂首嘶鳴,軀幹健壯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一足踏燕、三足騰空,矯健俊美,飛馳向前,別具風姿。1986年“馬踏飛燕”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而此前的1973年至1975年,“馬踏飛燕”曾先後到法國、日本、英國、羅馬尼亞、奧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蘭、比利時 、 美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高度讚譽。

由於雷臺是“馬踏飛燕”的出土地,公園的核心自然都是圍繞著這個稀世珍寶而設計。一進大門就是馬踏飛燕廣場,碩大的廣場中心矗立著“馬踏飛燕”標誌,廣場周邊有凝聚漢文化精萃的大型浮雕牆。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銅車馬儀仗俑

走過廣場,走過這頗具漢風的石鼓牌樓。

銅車馬儀仗俑隊,由99件鑄造精湛的銅雕組成。這是迄今發現數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幾十匹銅馬,造型優美,形態多樣,有矯健剛毅的騎馬,也有肥壯彪悍的駕車馬,還有飛奔絕塵的千里馬。有的昂首前進,有的跳躍騰起,有的驅車駕轅,銅車馬儀仗隊栩栩如生地表現了“車轔轔、馬蕭蕭”的壯觀場面。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雷臺漢文化陳列廳

告別銅車馬儀仗俑隊列,到雷臺漢文化陳列廳參觀,這裡17:00點要下班。免費參觀。

當然,整個展覽的重中之重還是被譽為“天馬”、“天下第一馬”的“馬踏飛燕”。展廳裡陳列的,完全是按照出土時的原形象、原比例精心仿製。據悉,真品現陳列在甘肅省博物館……

從展廳獲知,這個國寶級的文物出土時被稱為“銅奔馬”,專家學者考證後叫它“馬超龍雀”,後來著名考古專家郭沫若大師把它命名為“馬踏飛燕”(儘管存在許多爭議),再後來就成為了 中國 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1973年,銅奔馬在 倫敦 展出時,英媒稱:“銅奔馬已成引人注目的明星。” 英國 觀眾說,銅奔馬“簡直是藝術作品中的最高峰”。不僅如此,“馬踏飛燕”還具有極高的科技價值。僅就平衡而言,難度是相當大的。東漢的這位無名藝術匠師,巧妙地利用力學平衡原理,使碩大的奔馬僅靠一蹄就能平穩的立於小小的飛鳥軀體之上,創造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奇蹟。許多中外科學家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雷臺觀

雷臺觀毗鄰漢文化陳列廳。從陳列廳出來,幾步便來到了雷臺觀。雷臺觀不收費。

雷臺觀為武威著名道觀之一,始建於清代,觀內主要建築有風神殿、雷祖殿、三皇殿等。但整座觀宇卻是修建在大名鼎鼎的晉代所築的雷臺之上。從雷臺觀的大門進去,右手是通往漢墓的路,是要收費的,直行便上雷臺……

雷臺原本是一處黃土臺 , 高臺歷史悠久而雷臺之名並不遙遠。因明清時期在此祭祀雷神,才被稱作雷臺。關於雷臺前身,一說是前涼(公元301年-375年,距今1628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臺;因臺下是一座龐大的東漢墓穴,也有說高臺是為保護漢墓而修建。現雷臺保存基本完好,長106米、寬60米、高8.5米。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雷臺漢墓

從雷臺下來,左拐便進入雷臺漢墓區,這是整個雷臺公園的核心區域。參觀這裡是要收費的,門票50元。

雷臺漢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龐大的東漢墓穴就在雷臺下面。漢墓於1969年9月當地農民在挖戰備地道時,在臺下東南角被發現。經考證為東漢晚期(公元186-219)大型磚室墓,被編為一號、二號漢墓。據馬俑胸前銘文記載,一號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墓穴由墓道、墓門、甬道、前、中、後室等組成,通長40米;前室有左右耳室,中室有右耳室。阿爺走在墓道上時,尚能直立。墓道斜坡向下,兩旁的“貓耳洞”掛著雷臺漢墓平面圖及一些關於雷臺漢墓的說明、解說等資料。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這是中室的頂。現在從墓道到甬道及前室、中室、後室等,都被鐵架子支撐保護起來了。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墓葬雖曾經盜掘,但遺存尚多。據說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漆、石、陶等珍貴文物共231件,古錢幣3萬枚,被史學界稱為一座豐富的“地下博物館”。當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就是鑄造精緻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了,而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就是大家已經熟悉的銅奔馬,也就是“飛馬踏燕”了。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雷臺漢墓

三、鳩摩羅什寺

雷臺公園出來乘16路車,約10分鐘就來到了位於涼州區北大街大什字北側的鳩摩羅什寺。

鳩摩羅什寺,始建於東晉南北朝(公元386~403年)後涼建國初年,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初入內地弘法演教之處。鳩摩羅什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 中國 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是 中國 佛教八宗之祖,翻譯學鼻祖。鳩摩羅什寺是研究五涼文化的珍貴遺存,也是 武威 的一大奇觀,明代曾為 武威 涼州大寺院。古人曾經盛讚羅什寺是“由來僧寶搖籃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羅什寺塔

寺內院中雄立著為紀念鳩摩羅什而修建的寶塔,塔內供奉鳩摩羅什的舌舍利,也就是葬舌之處。公元409年,鳩摩羅什圓寂於長安,享年60歲。據說,鳩摩羅什大師圓寂時,以火焚屍,薪滅形碎,唯舌不灰,以證其誓,古今中外,僅此一例。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1927年涼州發生大地震,寺塔被震毀,僅存其半,1934年進行了重修。現存塔八角12層,高32米,全以條磚疊砌。從下起第3、5、8 層均設門,最上層東西有小龕,龕內有佛一尊,據說為真金。頂部是葫蘆形的銅質寶瓶。羅什寺塔是古城武威悠久而文明的歷史象徵,彰顯著武威中國佛教文化名城和 中國 古代北方佛教中心的地位。

宏偉殿堂

自1938年起,羅什寺曾先後被中學、幹校、機關佔用。2001年7月1日正式全面啟動修復鳩摩羅什寺工程。修建後的鳩摩羅什寺已是涼州區佛教界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修復後的建築主要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多功能般若講堂、鳩摩羅什祖師紀念堂、觀音殿、羅漢殿等。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鳩摩羅什公元350年生於新疆庫車,祖先是印度人。他從小精通佛學,曾從多位名師,對佛經造詣很深。後被龜茲王親自從阿克蘇迎往龜茲新寺,奉為國師,使羅什大名傳播西域諸國。公元382年,前秦王苻堅為得到鳩摩羅什而令大將呂光伐龜茲。公元385年呂光破龜茲,得鳩摩羅什。歸途經涼州時,建立了後涼國。此後鳩摩羅什在涼州講經說法、傳播佛教達十七八年之久。公元401年,鳩摩羅什被迎到長安,尊為國師,開始譯經事業。他在中國有弟子3000,是十六國時期三大僧人(佛圖澄、釋道安、鳩摩羅什)之一。

四、文廟朝聖

從鳩摩羅什寺出來,還是乘16路公交,只需四站便來到了 武威 文廟(票價一元)。 武威 文廟也叫聖廟、孔廟。位於 武威 市區東南隅,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古建築群。總面積1500平方米,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文昌宮

武威文廟始建於明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歷經擴建,規模龐大,號稱“隴右學宮之冠”。文廟坐北向南,原由東中西三組建築物構成。東組建築為文昌宮,中組建築是聖廟,西組建築屬涼州府儒學院,現存建築以聖廟和文昌宮保存完好。我們按照遊覽示意圖,由東邊文昌宮的山門進入。

桂籍殿在中組聖廟建築群的大成殿東側,供奉的是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就是民間俗稱的“文曲星”。

聖廟

大成殿是聖廟的中心,也是整個文廟的主殿。大殿正中設有孔子像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文宣王之神位”。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五、白塔寺

始建於西夏的白塔寺是 武威 著名的景點,這裡歷史上發生的一個重要事件,使西藏從此歸屬祖國版圖。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涼州會談

八點半出發,到客運中心乘9:35到黃鎮的客運巴士,10點40在白塔寺路口下車(5/人),前往白塔寺。一下車,便看到了著名的“涼州會談”的雙方代表-- 西藏 宗教領袖薩班和蒙元代表、西路軍統帥闊端的高大雕塑像。

“涼州會談”,史上又稱“涼州會盟”、“涼州商談”,是 中國 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這次會談決定了 西藏 正式成為 中國 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下的一個行政區域,標誌著 西藏 從此歸屬祖國版圖,在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會談”由 西藏 宗教領袖薩班與蒙元代表、西路軍統帥闊端在這裡舉行。 武威 白塔寺是西藏歸屬中國7百多年的歷史見證。

公元1247年,元太宗窩闊臺為解決西藏問題,派其之子西涼王闊端到涼州,與先期到達涼州的西藏代表、 西藏藏傳佛教薩迦派宗教領袖薩迦 班智達• 貢嘎 堅贊(簡稱薩班)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涼州會談”。“會談”議定西藏各地方勢力歸順蒙古政權的條件,使西藏正式歸屬祖國版圖。白塔寺正是當年會談並達成協議的居所。其後,薩班在涼州講經說法,宣傳佛教。他先後改擴建了涼州四部寺(藏傳佛教寺院),其中白塔寺是他主持擴建的最宏偉的藏傳佛教寺院。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白塔寺在藏語中又稱謝爾智白代,即東部幻化寺,是藏傳佛教涼州四寺(白塔寺、 金塔 寺、蓮花寺、海藏寺)之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門票35元/人。身高1.2米以下兒童,70週歲以上老年人、軍人、殘疾人、教師等憑證免票。身高1.2—1.5米(不含1.5米)兒童,60—70週歲之間老人憑證半價優惠。

據史料記載,白塔寺在涼州城東綠洲拔地而起後,其規模和造型均為涼州諸寺之冠,號稱“涼州佛城”。寺院一度規模宏大,巍峨壯觀,有4座城門,8座烽墩,東西長420米,南北長440米,四周有圍牆,猶如城垣。寺內建築眾多,有山門、鐘樓、鼓樓、金剛殿、三寶殿、大經堂等,殿堂重簷七彩,雕樑畫棟,佛像千姿百態,莊嚴肅穆。白塔寺曾融政治、經濟、宗教、民族、文化於一體,成為藏族、 蒙古 王室及各族官員、群眾和僧侶聽經禮佛的聖地和從事貿易的場所。現在的白塔寺為本世紀重建規模。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薩班大師

走進景區大門,經輪廣場中心聳立著薩班的高大金色雕像……

薩班可以說是印藏地區的傳奇人物。據說9歲時即能給人講經說法,18歲學習《俱舍論》,23歲成為淹貫三藏和五明論的學者,人們尊稱他為大班智達;24歲著《正理藏論》、《三律儀論》,盡破當時“邪惡”之見。薩班的名聲遍及 印度 , 印度 南方的外道學者綽切嘎瓦等6位大師慕名來藏批駁佛教,薩班在13天的論辯中,以銳利的智慧和辯才大獲全勝,綽切嘎瓦等被折服,拜薩班為師,從此薩班的聲名譽滿印藏各地。35歲時被推任為 薩迦 寺座主(大法臺)。薩班的著述和《 薩迦 格言》等,在藏族佛教史和文學史中均佔據重要地位。

薩班不僅是虔誠的佛教弟子,而且是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 和政 治家。他的《 薩迦 格言》,真實反映了他的胸懷大志。正以為如此,也使他當年不顧年事已高(63歲),於公元1244年,從 西藏 出發,跋山涉水,不畏艱險,歷經三載到達涼州,為使 西藏 民眾免遭戰亂,薩班給 西藏 各地方政教首領寫了一封公開信,即著名的《 薩迦 班智達致蕃人書》,陳述利害。最終於1247年同 蒙古 闊端王就 西藏 歸屬中原事宜,在白塔寺達成了著名的“涼州會談”。薩班是 西藏 宗教領袖與 蒙古 王室建立政治聯繫的第一人。

薩班於1251年11月14日圓寂於涼州,享年70歲。 蒙古王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動,同他會談的蒙古汗國皇子闊端按照藏式佛塔形式,為他修建了一座高42.7米的白色高大靈骨塔,其舍利遺骨大部分供藏於大靈塔內,一部分舍利靈骨送往西藏薩迦寺供養。

薩班靈塔

靈骨白塔是一種藏式喇嘛塔,是紀念和緬懷薩班的象徵。靈骨白塔建成後,由 薩迦 第五代祖師八思巴(後成為元朝國師)親自作了開光安神儀式。此後,東部幻化寺便改稱為白塔寺,八思巴繼承了薩班的衣缽,繼續主持該寺,又建小塔50多座。據明宣德五年(1430)《重修涼州白塔寺》碑記載:帝師薩班居,師後化於本寺,乃建大塔一座,高百餘尺。其後凡由青藏高原和 蒙古 草原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都到塔前頂禮膜拜。

不過,我們看到的大白塔只是薩班靈骨塔的復原仿製塔,也不是在原塔基位置……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白塔寺飽經歷史滄桑,在走過了元代的輝煌期之後,到元末不幸毀於兵禍。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和 清康 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又前後兩次重修,但其規模已大不如前……

1927年,涼州發生大地震,白塔寺又遭到了一次更大程度的破壞。寺院斷瓦殘垣,一片狼藉,絕大部分建築被震毀,留下來的只有倒塌後的8米高的靈骨塔基座和幾塊石碑,一塊是明宣德五年立的《重修涼州白塔志》碑,另一塊是宣德六年立的《建塔記》石碑,還有一塊是 清康 熙二十一年立的《重修白塔碑記》石碑。

百塔之林

大白塔周圍環繞著九十九座小塔,組成 塔林 ,因此白塔寺又叫百塔寺。

據《 武威 縣誌》記載:白塔寺“內有大塔一座,外環小塔九十九”……按歷史原貌修復的一百座藏式佛塔,呈扇形分佈,高低錯落,造型各異……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薩班靈骨大塔

出了塔林向前走,有一個院落,這裡便是真正的薩班靈骨大塔所在地。當然,現在只有殘存的塔基……

薩班在白塔寺圓寂後,闊端在白塔寺內按藏式佛塔修建了一座高16層40多米,周邊60多米的白塔,將薩班靈骨葬於塔內。薩班靈骨大塔毀於1927年的大地震……

殘存的薩班靈骨 塔塔 基高8米、邊長14米……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涼州白塔寺

白塔寺,又稱百塔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東南20公里的涼州區武南鎮白塔村。它是西藏歸屬祖國版圖的歷史見證。河西走廊重要的藏傳佛教寺院遺蹟。由於白塔寺重要的歷史價值,近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對白塔寺的修復和建設給予了很大的關心和支持。2001年5月,白塔寺保護維修及景區開發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一期工程總投資3770萬元。現已形成了規模恢宏而神秘的百座藏式佛塔、歷史見證地薩班靈骨塔塔基遺址、“涼州會談”紀念館、涼州會談石雕像、放生池以及具有西部特色的地主莊園等特色歷史文化旅遊景區。

六、大雲寺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武威大雲寺,原名宏藏寺,宋、西夏時期稱為護國寺。宏藏寺為東晉十六國時的前涼張天錫所建造,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唐載初元年(公元689年),朝廷在全國頒《大雲經》,下詔各州郡修建大雲寺,涼州遂將宏藏寺改名為大雲寺。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明洪武十六年(1383), 日本 僧人沙門志滿遠渡重洋,專程來涼州朝拜大雲寺,並主持募化重修,被傳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話。明、清時期大雲寺香火不斷,遊人眾多,是涼州有名的遊覽勝地。

1927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 武威 發生大地震,涼州的許多名勝古蹟被毀壞殆盡,大雲寺也未能倖免,寺院基本被毀,唯有鐘樓巋然獨存。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乾隆二十五年(1761)重修大雲寺碑記稱此鍾“若銅、若鐵、若石、若金,兼鑄其中,真神物也。如響震之,則遠聞數千裡,發人深省,為郡脈之一大助也”。每逢日出時分,霞光萬道,自西向東仰觀大雲鐘樓,見巨鍾通體被朝霞煨成紅色,四周透出道道瑞光。此刻,登上鐘樓擊鐘,鐘聲轟然,響徹雲霄。“大雲曉鍾” 為涼州八景之一。大雲鍾是涼州人心目中的神鍾,每逢農曆傳統節日如正月十六、五月端五,眾多的遊人登上古鐘樓,敲擊神鍾,祈求幸 福安 康。古鐘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武威景點一覽:看千年變遷,聆梵音繚繞

黃昏時分我們來到武威文化廣場,廣場上也矗立著“馬踏飛燕”雕塑。原來,繼國家旅遊局83年將“馬踏飛燕”定為中國旅遊標誌之後,1985年武威市將“馬踏飛燕”也定為了 武威 市的城市標誌,象徵著武威的騰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