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王正秦內弟憶述西關劇場與新民社往事 文

王正秦內弟憶述西關劇場與新民社往事 文/王國傑

這張珍貴的新民社集體照拍攝於1957年。前排左起:鄭小虎、李小琴、李雪蘭、王桂英、燕志英 第二排左起:王正西、王正秦、王景民、卓振義、王復振 第三排左起:周永民、嶽天民、朱引兄、杜彩霞、孫新民。 周永民、李小琴供圖

王正秦內弟憶述西關劇場與新民社往事 文/王國傑

1980年王正秦練功照

解放前後,西安的劇場、劇社不少,它們都承載著厚重的戲曲文化與秦腔歷史,也常勾起廣大戲迷的美好回憶與濃濃思念。 除了大家熟悉的城裡班社及劇場外,那時東關有個建國社,西關有個新民社,西關的新民社和西關劇場的創建人都是秦腔表演藝術家王正秦 。由於筆者是王正秦的內弟,從1951年就開始接觸這個劇社和劇場,並走訪了一些健在的劇社老藝人,因此能比較完整地還原西關劇場和西安新民社的歷史。

西關劇場的三次演出高潮

新民社的前身是1946年北草灘井家堡王家三弟兄創建的“民盛社”,該社在西安周邊堅持常年演出,領班的就是王家老二王正秦和老三王正西、四弟王輔敏、名家張維新、王復振等。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北郊戲迷中就流傳過“老二老三,領戲一班,行當齊全,唱紅草灘”的話。他們還招過一些學生,後來成為名家的宏秀雲、華美麗就在其中。

1948年社會上兵荒馬亂,領班王正秦決定帶領大家往西安城裡發展,不拼就沒有生存之路了。他把劇社帶到北關外扎住腳,著手招兵買馬。這時的王正秦28歲,已跑過秦鍾社、正俗社、正藝社、秦聲社、曙民社、民盛社等6個班社,1930年到1941年他在秦鍾社和正俗社學戲演出11年,後在各地搭班演出5年,見多識廣,結識的戲曲把式不少。他利用個人威望 ,先後找來了著名鬚生王景民、卓振義、喬新賢、段藝兵、王新成,大花臉趙定國,小旦張彩香,生角梁建華、張正中,二花臉趙藝年,丑角徐振中,老旦姚振杰等十多個老藝人,又招收了杜彩霞、孫莉群、孫新民、周永民、馮啟民、嶽天民、李雪蘭、王國英等20多名學生,最後發展到男演員有64名,女演員30名,再加上文武場面上百人了。

1949年4月,一位王姓山西富商(可能叫王煥章)喜歡看王正秦的戲,他出資把王家班子搬到西關,先在西關王家巷一家車馬大店院子裡搭棚唱戲,劇社影響越來越大,觀眾越來越多。王正秦開始謀劃蓋劇場,王姓富商答應出資買西關八家巷口的一塊地皮,社長王正秦及其他六個副社長(三弟王正西、四弟王輔敏、張維新、胡海民、王復振、夏佩功)一人出一擔小麥(當時金圓券已沒人要了,只要銀元和糧食),以股份制形式來蓋西關劇場,等劇社掙錢了再分紅。當時戲迷也湊錢,你一塊、我兩塊,也湊了幾十塊銀元。劇場半年就蓋起來了。那時的劇場比較簡易,主要是舞臺,要結實,能演武戲;舞臺上邊是蓆棚,能掛大布景,臺口能掛大氣燈。觀眾席開始沒有座位,只搭了個蓆棚,能站上百人。後來又湊錢蓋了演員簡易宿舍,幾間辦公小屋。演出半年多後,劇社又添置幾十條長凳子,觀眾可以坐下看戲了。到1949年10月,劇社正式改名西安新民社,報西安文化局備案。這個社名一直用了八年。隨後王正秦又動員幾家大商戶投資購置新劇裝,還添了電光佈景,劇社發展進入了輝煌時期。

劇場為劇社所用,劇場因劇社而得名。據健在的老藝人王國英、周永民等回憶:從1950年起8年裡,新民社在王正秦、王正西、卓振義等帶領下排演了158本(折)戲。8年裡新民社演出有三次高潮:一次是王正秦親弟兄三個演的《三請樊梨花》和《三休樊梨花》,他弟兄三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同臺演出二十本(折)戲,很受歡迎。王正秦、王正西1933年同進正俗社第三期學戲,學文武小生;四弟王輔敏1938年進三意社學武旦、小旦、丑旦,武功很好。王輔敏演樊梨花,王正秦飾薛丁山,王正西演遼將,當時很轟動,王正秦的關公戲也是享譽關中各縣。第二次高潮是享譽西北的麻子紅王景民來新民社後演出的拿手戲《葫蘆峪》《洪羊峪》《轅門斬子》《斬韓信》等,他的唱功一流,鼻音重,韻味足,陝西廣播電臺至今保留著王景民、王正秦(飾司馬懿)的摺子戲《拜臺》,被戲迷稱為絕品。第三次高潮是王家班子培養的著名正旦宏秀雲演出的帶電光佈景的《劈山救母》,一齣戲在西關連演了幾個月,轟動西安,郊區各鄉鎮的戲迷都到西關來看戲。

一場大雪使劇社陷入困境

正當新民社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一場大雪改變了新民社命運。

當時國家百廢待興,政府無力照管私營劇團,新民社能在西關保留下來已經不錯了,這主要在於王正秦的與時俱進,能跟上時代,再加上新民社班子硬,人手多,排的好戲多,來的把式多,學生進步大,因此發展不錯。但是這120多人的班社,演員們上有老下有小,養家餬口,談何容易!

1955年農曆十一月,西安下了一場多年未見的大雪,連下了好幾天,雪深齊膝。新民社的演出場地搭的是蓆棚,很簡易,根本經不起厚厚積雪的壓迫,天快亮時蓆棚垮塌了。據老藝人郭繼民回憶:當時住在劇場兩邊的王景民、杜彩霞及其母親(王正秦批准讓杜彩霞的母親在戲園子賣醪糟)的房子也被壓塌了。在後臺住宿的工作人員和學生也沒處住了,近兩個月沒有法子演出。來年正月本來是演出收入最好的時節,卻遭此橫禍。一看劇社陷入困境,幾個頂樑柱演員也走了,王正秦也挽留不住,因為他們幾個講得也有理:家裡靠我們養活,兩三個月沒有收入,讓我們咋活!全社的人都眼巴巴地看著,等待社長帶領大家渡過難關。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1956年3月王正秦帶著我去德福巷幾個有錢的朋友那裡,請求幫助,但他們都有困難,說重蓋劇場投資大,不願意再當股東了。回來的路上我姐夫的情緒很低落,一言不發,快到家時念了一句臺詞: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在最困難的時候,他想起過去正俗社的老師、同學及朋友李正敏、康正俗、張新華(張正麟)、喬新賢等。他的師兄康正俗家在西后地,他出面為王正秦要了一塊地皮,在西后地為新民社臨時搭了個戲臺演出,以維持生計。但是蓋劇場的錢沒有著落。這事情西安文化局知道後,號召名藝人支持新民社,組織義演,幫助重蓋西關劇場,這樣在西后地土臺子上許多秦腔名家來演出了。據健在的新民社老藝人回憶,王正秦的老朋友喬新賢演出了他的拿手戲《烙碗計》(他跟王正秦在武功劇社及新民社共過事);名家蘇育民演出了《激友》和《打柴勸弟》;尚友社張新華是王正秦、王正西1933年在正俗社丙班同學,他跟名家餘巧雲演出《洞房》;康正俗演出拿手戲《醉寫黑蠻》等等。西安豫劇團聽說新民社的困境後,名家曹子道、張銀花等也積極參加義演。那時人的覺悟高,助人為樂的風氣好,讓人感動。西關戲迷也好,一個叫一個地到西后地看名家演出。演出持續一個多月,終於把修補舞臺的資金湊齊了。

舞臺修好後,新民社在西關正街劇場搞了一次助興演出,王正秦特邀請師兄李正敏前來獻藝(1933—1941年王正秦與李正敏共事九年,人稱王正秦是李正敏和靖正恭的愛將)。據健在的新民社老藝人胡秀雲回憶:一般烘臺戲都要硬梆,王正秦也下了功夫,安排的三折戲很硬梆:第一折宏秀雲的《斷橋》,第二折王景民、王正秦的《司馬拜臺》,第三折李正敏先生的《探窯》壓軸。胡秀雲認真地說:“這事我記一輩子,因為這是我唯一一次看李正敏先生的戲,如何忘得!”這次烘臺演出連續三天,甚為轟動。因為此前李正敏先生因身體原因有一段時間沒有登臺演出了。

新民社變遷為長安劇團

但此後新民社仍然沒有擺脫困境,收入不穩定。這時來了個救星長安縣主管文化的副縣長餘海豐,他到西安文化局要求把新民社給他們,因為長安是個戲窩子,可是沒有一個專業劇團。市文化局跟王正秦一交流,王正秦當即答應把劇社遷到長安安營紮寨,給120多個人一個比較安穩的落腳地。王正秦把流浪藝人生活過得害怕了,他已整整在秦腔藝術界跑了26年了 ,受盡了常人無法承受的艱難困苦,這一下總算有個縣政府願意接收他們了,王正秦興奮得幾天睡不著覺,他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期待。有縣政府支撐,他們再不用那麼費力勞神了。

1956年6月王正秦帶著新民社全體演職人員,拉著12馬車佈景、服裝、道具,無償地支援了長安縣,這就是現在長安劇團的前身。長安劇團也是一個實力不容小覷的基層劇團,在上世紀60至90年代唱紅了八百里秦川。 王正秦於2000年去世。

儘管新民社和西關劇場合作僅僅八年,但它給西關廣大戲迷留下的印象是難以磨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