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

越來越多人開始裝點居室

無論是書畫,器物,珍玩

還是草木,池魚,景觀

有人是一間書房,臥室

有人是一個案頭、茶室

空間內外,有大有小

大的可以是一方庭院

小的可以是一個陽臺

有空間就有物質

那些物質的選擇

便是一個人心性的體現

或是樸雅,淡雅,優雅

或是清麗,豔麗,明麗

所有器物的選擇與搭配

都是一個人心性的呈現

它跟一個人的修養與審美有關

格物悅己,心生歡喜

它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攝影 頑玩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關於格物致知的闡述,在王陽明之後,已經有很多的闡述,不管是以物觀物,以物觀人,還是以物觀天地,在古人修齊治平的人生格言中,格物致知已經是一種普遍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文人常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等抱負,是中華文化得以源遠流長的根本,而對於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來說,先悅己而才能悅人,甚至取悅往聖,取悅我們骨子裡的文化,格物悅己,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讓看似普通的生活,變得明媚如許,因為生活的背後,是格物致知的文化依託,生活有底色,才會有喜悅。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豐子愷先生以“人生三層樓”之喻

表明了對生命境界的理解

他把人生境界比作三層樓:

第一層物質生活;

第二層精神生活;

第三層靈魂生活。

而格物致知

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

也有三層境界:

第一,以物觀物,可以安身,

第二,以物觀人,可以安心,

第三,以物觀天地,可以安神。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生活不是一場流浪,該心有所安。中國人的詩情,大概從《詩經》開始,便已經養成了,那些重章疊句,是最真情的流露,無論是勞作,出征,還是祭祀,祈祝,人們將這些“思無邪”的歌謠,輯錄成章,謂之曰“風雅頌”,浸潤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這是中國最早的浪漫與詩情,詩經中所頌草木,便是先人最純真的選擇。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梅蘭竹菊,松柏長青,那些幾千年前的草木,最開始只是普通的塵芥,因為先人的吟唱,它們變得與眾不同。至今我們在生活中,在庭院,園林,茶室,書房之中,便選擇這些人間草木,裝飾著自己的空間,那是一份寄託,更是對自己的一份關懷。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中國人是有自己的審美情趣的,這些情趣,在文人世界裡,還保留著最初的那份記憶,我們可以從一切未受沾染的古書畫中可以看出。書房中該有書,可以是往聖經典,可以是稗官野史;茶室中該有茶,可以是風爐蒲扇,可以是茶碾道具;案頭上該有物,可以是篆刻閒章,可以是筆墨紙硯。一切的器物,都是以合適自然為主,合適了就對了,對了就可以悅己,而三兩朋友來時,便可於雅室中談笑清言。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這些情趣,在中國曾有三次,形成了至今人還在模仿追隨的高潮。第一次是宋代,以帝王為首的審美情趣,影響了一大幫文人;第二次是晚明,以文人為首的審美情致,成為了當代人的生活指南,第三次是民國,以精英為首的審美情調,延續了前人的精緻風雅。在前人的生活中,茶煙瓶爐,琴棋書畫,珍器雅玩,一樣不能少,有物,方可安心。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莊子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我們生活中不斷地與物發生關係。無論是山泉清溪,有人行旅;無論是草木花卉,有人清供。茶是喝的,書是看的,詩是誦的,畫是遊的,器是造的,物是觀的,所有的這些,構成了中國人的審美和哲學,也正是所有的這些,不斷的豐富著我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今天我們還在吟誦著那些唐詩宋詞,還在欣賞著青綠山水,宋元筆墨,這些藝術中,有不少是先人觀物所得,他們為我們一個廣闊的天地,安放著我們的心神。生活之中有著這些藝術的滋養,心境不復荒蕪,甚至還有一絲身入華夏的竊喜。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局部

格物,是一種生活趣味,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春林初盛,萬物初養,生命中除了安身立命的物質需求,還有安養生息的精神涵養。生命的另一層境界,是如何格物以達真知,讓人生的每一個過程都閃耀著精粹之光,如春水初生般滋養自己。

生活不易,格物悅己,當心生歡喜,便勝春風十里。

格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