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五嶽”的來歷

“五嶽”的來歷

五嶽,中國漢文化中五大名山的總稱。分別是東嶽泰山(海拔1545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北嶽恆山(海拔2016.1米,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嶽嵩山(海拔1491.71米,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五嶽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五嶽”的來歷

在遊泰山時,人們往往會注意到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五嶽獨尊”四個大字、意思很明自,在五嶽之中,泰山雖然只是“東嶽”,卻享有最受人崇拜的地位。照理,五嶽的地位應該相同,一定要說哪一嶽地位最高,應該是處於中央地位的“中嶽”篙山,為什麼偏輪到“東嶽”泰山呢?我想,這首先是因為泰山的名氣太大、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留卜了“登泰山而小魯”的名言,而且泰山的海拔雖只有1500多米,卻是在齊魯大地上巍然聳起,氣勢雄偉、加上離中國曆來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距離不遠,交通便利,親身觀賞或攀登過的人數最多,影響自然最大。

“五嶽”的來歷

“五嶽”的來歷

“五嶽”的來歷

不過,其他“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同樣重要,這還得從“五嶽”的來歷說起。

五嶽,本來是古人心目中的名山,他們認為是神居住的地方,所以君臣都前往祭祀、這是古人自然崇拜的一種方式,一般在多山地區都存在,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也有這樣的傳統。

古人認為神仙大多生活在天上,而高峻的山峰上往往雲霧繚繞、神秘莫測,就像在天上一樣,神仙住在那裡就像生活在天上,至少離天最近,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就將不少山峰尊為“神山”,像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就被認為是諸多神佛的住處,明確載入佛經。這此特別受到尊崇的山,往往都是當地最高的,或者是形狀最宏偉奇特的。而這此山上的神,無不被確定為當地或某此特定人群的保護神,這類山也被稱為“鎮山”。

“五嶽”的來歷

在秦朝以前,中原各國、各區域往往都有自己的“鎮山”或“嶽”,國君會前往舉行祭祀大典,稱為“封禪”、處於交通便利、經濟和文化發達地區的“嶽”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具有全國性的影響、

到漢武帝時,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祭祀制度也日趨嚴密,加上武帝熱衷於巡遊封禪,首次在全國範圍內確定由官方進行經常祭祀的“五嶽”、大概是為了證明“五嶽”的悠久傳統和漢武帝封禪活動的合法性,當時的儒生論證,早在堯舜時代就有了“嶽”和“五嶽”,漢武帝只是繼承了傳統而已、但當時對“五嶽”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到漢武帝的曾孫宣帝在位時,才正式確定以今河南嵩山為中嶽,山東泰山為東嶽,安徽天柱山為南嶽,陝西華山為西嶽,河北恆山(曲陽西北)為北嶽、此後考慮到天柱山交通不便,又與地理方位不符,改以今湖南的衡山為南嶽。

“五嶽”的來歷

儘管從理論上說,皇帝都應親自祭祀五嶽,但除了處於太平盛世或者皇帝的積極性特別高又經得起長途巡遊,如唐玄宗、宋真宗等,一般都是派官員致祭。就是親自去,也選擇路程較短、交通便利的泰山、嵩山和華山,衡山和恆山冷落得多、處於分裂時期,北方的君主更到不了南方的嶽,南方的君主自然也只能向北遙祭而已。

漢朝以後,五嶽的名稱和所在的山基本固定了,只有北嶽發生了變化。原來北嶽雖然確定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但從北魏開始都只是在曲陽縣城的北嶽廟內遙祭。可是曲陽縣境內的山峰最高不到900米,實在不夠壯觀。明朝雖然沒有改變北嶽的地位,卻改到山西渾源的恆山,清朝正式將對北嶽的祭祀移至渾源恆山、與曲陽相比,渾源的恆山位置在北,更符合“北嶽”的方位、而且恆山就在渾源縣城旁邊,海拔卻超過2000米。

“五嶽”的來歷

漢朝時,五嶽以外沒有什麼尊稱、唐玄宗覺得光有“嶽”的稱號還不夠,將五嶽封為王、宋真宗大搞封禪,為了表明自己前無古人的虔減,進一步封五嶽為帝、明太祖尊五嶽為神、道教的發祥地在山中,特別崇奉五嶽,認為每嶽都有嶽神,他們各領仙官玉女幾萬人,治理各自的領地。所以,在五嶽都建有規模宏大的岳廟,祭祀某嶽大帝、天王。

“五嶽”的來歷

既然五嶽的主要功能是供皇帝或官方祭祀,就得考慮制度的延續性,因為既然這幾座山被認為是神(某嶽大帝)居住的地方,就沒有理由輕易請神搬家、還得考慮皇帝或官員祭祀時的交通和接待條件、所以除了北嶽搬過家外,其他四嶽就一直安居。五嶽也沒有隨著中國疆域的擴展而擴散,始終集中在中原五省之間。

“五嶽”的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