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民航40年:從稀缺到通達世界

《瞭望東方週刊》記者賈遠琨 高曉東/北京 上海報道

民航40年:從稀缺到通達世界

飛機在北京首都機場中跑道上等候起飛

16歲入行,飛行41年,執飛過30多種機型……

吉曉春是東航客艙部在飛人員中飛行年限最久,資歷最深的乘務員。1976年,她入伍民航成都管理局飛行七大隊,第二年3月開啟空中生涯,這一飛就是41個年頭。

吉曉春的飛行生涯,也見證了我國民航事業40多年來的發展變遷。就在她剛剛參加工作時,中國民航還隸屬空軍,全國民用機場只有78個。如今,中國民用航空已經從一個軍事化的行業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系統。隨著民航的發展,坐飛機也成為大眾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

飛機上連熱水壺都沒有

經過新兵團3個月的訓練,教員帶飛3班後,吉曉春就“單飛”執行任務了。

“第一次飛航班,機上只有24名乘客和我一個乘務員。”吉曉春說,“那時候最大的飛機也只能坐80多個人,乘務員一般只有兩到三人。”

機型偏小,飛行顛簸得厲害,服務條件十分有限。“飛機上連熱水壺都沒有,每次飛行前,我們都要拿熱水瓶打好熱水拎上飛機,給旅客送水。”吉曉春說,“飛行前,我要騎著三輪車到固定地方取水桶、拖把、座椅套、清潔袋等,到飛機上做清潔工作,機上用過的膠木杯要洗乾淨再用。”

雖然條件艱苦,飛機上還不時出現突發情況,但接受半軍事化管理、訓練有素的她總是能夠沉著應對。

對於乘客來說,改革開放之初乘坐飛機的經歷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20世紀70年代,民航是稀缺服務,旅客坐飛機還要開介紹信。”吉曉春說。

當時,要購買機票,必須到單位開具身份證明、單位任職證明,“為何出差”證明,這些證明需要提前一週準備。不僅如此,乘機人還必須是縣團級及以上幹部。媒體評論說,“乘坐飛機一度是身份的象徵”。

與國家開放同步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民航隸屬空軍,民用機場78個。如今,中國民用航空已經從一個軍事化的行業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系統。

體制變革的起點在1980年。當年5月17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佈《關於民航管理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國發〔1980〕127號),規定自1980年3月15日起,民航局不再由空軍代管,歸屬國務院;民航局是國家民航事業的行政機構,統一管理全國民航的機構、人員和業務,逐步實現企業化管理。

1987年開始,民航總局按照政企分開、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的原則,在原民航成都管理局進行了以管理局、航空公司、機場三者分立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試點。試點成功之後,民航總局先後組建了另外5家國有骨幹航空公司,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平等競爭。在地區管理局、航空公司、機場分設的改革過程中,組建了北京首都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成都雙流機場、西安西關機場(現在已遷到咸陽,改為西安咸陽機場)和瀋陽桃仙機場。

民航改革的過程,正是中國加大開放力度,越來越多中國人走出國門的過程。

1979年9月,東航開通了日本航線,第一次飛出國門;1991年5月,首開美國航線;1992年6月,首開歐洲航線;2011年,加入全球三大航空聯盟之一的天合聯盟。有不少第一次吉曉春都親身經歷過。

“我飛的第一個國際長航線是1991年東航開通洛杉磯航線,第一次飛出國門非常激動,全程都是興奮狀態,但感受更深的是作為中國民航人的自豪!”吉曉春說,“飛出去,我們就代表中國!”

中國民航的航程也越來越遠,航線網絡遍佈全球。上海是中國民航市場孕育和隊伍建設的搖籃。民航上海管理處飛行中隊在上海起步時,開闢航線僅連接了上海、北京、廣州,隨後才不斷將航線布點延伸到全國各地。在滿足國內航空運輸需求的同時,走向國際市場成為中國航空公司的重要使命。

小客艙連通大世界

“現在飛機成為老百姓工作、遊玩再平常不過的出行工具。”吉曉春說。

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境內民用航空頒證機場共229個,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機場228個,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24個,機隊規模達到3261架,定期航班航線里程近700萬公里,民航服務覆蓋了全國88.5%的地級市和76.5%的縣。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飛行拉近了距離,也推動了經貿往來。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航發展步伐逐漸加快,運營的飛機不斷迭代更新。41年中,吉曉春執飛過30多種機型,從只有20多個座位的小型飛機到300多座的波音客機,機上設施越來越先進,客艙服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網絡衝浪、特色餐食、多式聯運……空中出行的新鮮事不斷湧現,這背後的支撐是不斷髮展壯大的中國民航機隊,以及日趨國際化的服務能力。

“小小的客艙連通了大世界,我隨著民航國際化的腳步開闊了眼界。”吉曉春說。

中國航空公司的國際布點日益增多,國際合作也走向深入。各航空公司共有國際航線784條,定期航班通航國家61個(通航國際城市167個)。以東航為例,東航已建立了日本、韓國、歐洲、澳洲、北美5大海外營銷中心及59個海外營業部,與天合聯盟其他成員一起,構建了通達全球177個國家1062個目的地的航線網絡。

2017年,改革之初組建的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9579萬人次,位列世界第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