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國第二大河口三角洲,年造陸地31km²,以390米速度向東推進


黃河三角洲,簡稱黃三角,地理學上的黃河三角洲僅指黃河在今山東濱州市、東營市以下以及向下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我國第二大河口三角洲,僅次於長江三角洲。

黃三角位處黃河入海口處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正是以保護河口溼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溼地類型保護區。

廣義的黃河三角洲,指北至中國天津市、南至廢黃河口、西起河南省鞏義市以東黃河沖積氾濫地區;狹義的指1855年以後,黃河在山東省濱州市以下衝積成的三角洲。

黃河從1855年在蘭考銅瓦廂決口北徒,由原來注入黃海改注入渤海,經過百年來的滄海變化,才塑造出這個近代三角洲。

黃河口位於渤海灣與萊洲灣之間,是一個陸相弱潮強烈堆積性的河口,其特點是水少沙多,泥沙大部分不能外輸。

據水文資料記載,黃河口多年平均徑流量42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12億噸,由於潮流弱,搬運能力差,使約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濱海區“安家落戶”。

五十年代採取工程控制,使三角洲頂點下移至東營市漁窪附近,縮小了三角洲的範圍,加快了河道延伸速度,平均每年造陸31.3平方公里,海岸線每年向海內推進390米。

黃河填海造陸的功績是很大的,不僅每年可以為我們創造四萬多畝土地,而且還改善了河口石油開採條件,變海上開採為陸地開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