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宗道法師:《淨土三經》概說(中)

宗道法師:《淨土三經》概說(中)

(一)

經典簡介

《無量壽經》共有十二種譯本,其中五本現存,七本缺失,稱為“五存七缺”。今所依者,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鎧三藏法師所譯《無量壽經》(《歷代三寶記》)。此經因為在淨土三經中部卷最多,所以簡稱《大經》或《大本》。異譯本有《大阿彌陀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莊嚴經》《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另存梵本及西藏譯本。

我們先講《無量壽經》,先看《淨土宗概論》23頁。《無量壽經》共有十二種譯本,因為佛經都是翻譯過來的。“其中五本現存,七本缺失,稱為五存七缺。今所依者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康僧鎧三藏法師所譯”,曹魏就是曹操那時候,那個年代的法師還沒有姓“釋”,不像現在的法師都姓釋。那時的出家人多半以自己的國家為姓,或者跟著自己的師父姓,直到東晉道安大師才統一出家人全部姓“釋”。

“三藏法師”就是精通中國印度兩國語言,且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不是一般的。

梵本跟西藏譯本,就是佛經在往外傳的過程路線不同。漢傳佛教是北傳的路線;還有個南傳,是從印度到斯里蘭卡,那個多半就是梵本了。還有一個就是經西藏、尼泊爾過來的,那就比較晚了。

(二)

內容簡介

本經主說阿彌陀佛因中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依願修行,成就佛身、淨土及聖眾莊嚴;上卷講述彌陀成佛因果,下卷講述眾生往生因果。

這部經是在講阿彌陀佛到底是怎麼來的。過去有一個大國王,有一天,他聽見世自在王佛講法,非常歡喜,就“尋發無上正真道意”,當下就出家修行,王位也不要了,他的法名叫法藏。

所有的菩薩,修行成佛都要發大願。有通願,有別願。通願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有菩薩都要發的。別願就是個別的,比如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大願,觀世音菩薩有十八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等等。總之,每位佛菩薩的願都有一些偏重。藥師如來在發願的時候就說,如果眾生需要現世的衣服飲食,或是生病,來稱他的名號,藥師如來就能來給他衣服、飲食,這是他的大願。

觀世音菩薩發願側重尋聲救苦,眾生在危難恐怖之中,如果能夠稱“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當下就來救他。就因為這樣,後世觀世音菩薩感應特別多,而且多集中在災難的時候,比如飛機失事,或者是輪船沉水,或者爆炸。總之就是在很危難的時候,那個人可能就是念了一聲“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者身上帶了一本《普門品》,或者有觀世音菩薩像,就大難不死,這就和觀世音菩薩的願有關。

很多人求子也會找觀世音菩薩,因為他曾經發過這個願,想求端正男、端正女,就很靈驗。我以前治過一個不孕的病人,我一邊給她開藥,主要讓她供觀世音菩薩,因為菩薩既然發了這個願,這方面的感應是最強的,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她也很聽話,回家就供了觀世音菩薩,每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她念得很專一,就為這一件事,我也沒講別的,兩三個月,果真懷上了。

法藏比丘當初發願的時候,和別的佛菩薩有什麼獨特之處呢?我們看阿彌陀佛畫像就清楚了,阿彌陀佛永遠是站著的,唯一永遠都站著的一尊佛。因為他發了一個願,眾生臨終的時候,只要稱名號就來接引到極樂世界去。他站著是表達接引的意思,是接引的佛。十方佛裡,只有阿彌陀佛被稱為接引佛。

於是,法藏比丘去找他師父——世自在王佛,說:“我想發大悲心,去救度沉溺在六道輪迴的這些眾生,該怎麼發願呢?”世自在王佛就為他展示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這些剎土的眾生壽命是很長的,不像我們一百年就完了,可能動輒幾百劫,所以,法藏比丘考察了這些國土,回去之後就整天地想、思維,思維他的大願該怎麼發,才能夠把那個罪業最深重的眾生也能不費吹灰之力救上來。就這樣沒日沒夜地想,就用了五大劫的時間。

一劫是多長呢?劫是個時間單位。一塊四十里長、四十里寬的大石頭,長壽天的天女,一百年來人間一次,用她很薄的天衣輕輕地拂一下石頭,一百年過去再來,直到用蟬翼一般薄的衣服,把石頭磨完——這還只是一小劫而已。

法藏菩薩用五大劫的時間來考慮如何最快救度所有眾生,最後終於考慮成熟了,然後就去找世自在王如來,超發四十八大願。世自在王佛當然也很高興:“趕緊說吧,那麼多的人就等著你,宣佈你的四十八大願;你說了,眾生就有救了。”法藏比丘就跪在世自在王佛前,說了四十八大願。

我們可以讀一遍四十八大願(讀誦略)。

是不是不太好懂?因為我們是處在比量的境界,只能去思維。法藏比丘當初發願的時候,都是現量的境界,裡邊講到的這些詞,不是簡簡單單的詞,而是當下就處在那麼一個境界。所以才會有:

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才會感得大地震動,天上散花,有音樂在空中,說道:“決定必成佛!決定能成佛!”我們就是把嗓子喊啞了,也不行啊。

四十八願的句式都差不多,都是“設我得佛……”,然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意思是“如果不這樣,我就不成佛”。

誓願——“誓”和“願”是有區別的。“願”是“我願望、我希望,我的願望是什麼”;“誓”是賭誓,“如果不怎麼樣,我就不怎麼樣”。

(三)

經典核心

本經核心:說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四十八願好像是零碎的、不相干的,其實是一個整體,展開說是四十八願,合起來就一個願——第十八願。

我們看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善導大師說“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在善導大師看來,四十八願的其他四十七願,也都是在講這句話,這叫“一一願言”。法藏比丘每一願每一願都是在召喚、呼喚眾生,“欲生我國”——快點生到我的國土吧,來生我的國土吧!

生的方法就是“乃至十念”,“念”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哪怕一輩子只念了十聲,甚至一聲,如果這樣不生到我的國土,我就不成佛。

其他四十七願,比如說各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等,其實這都是在吸引十方的眾生:有人想要天眼,好!我這也有;有人想要天耳,我這也有;有人想要很好的辯才,我還有!

為什麼把“國無三惡道願”放在第一願呢?很多人會有憂患、憂慮,“生到那兒之後,是不是還有三惡道啊?還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嗎?”第一願就打消這個疑慮。

往生到那兒的人都是身體金色,形貌很好看,有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這都是吸引人去的。

還有一類的願,是在講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能夠速成佛道。

《贊佛偈》有一句話,“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法藏比丘發完四十八願之後,還不算完,他發了願之後,要實際去滿足。為了讓四十八願成為事實,法藏菩薩又花了兆載永劫的時間去修行,比前面思維的時間更長了,在那麼長的時間裡,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修行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讓他的第十八願能夠成為一個現實,成為一個事實。事實就像秋天的葉子會落,春天花會開,要成為像這麼一個自然現象一樣的——十方所有的眾生平時念佛,或者臨終只是念一聲,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必然現前,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讓這個事成為自然,最後他做到了。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最後總算成佛了。阿彌陀佛把這願變成了事實。那阿彌陀佛成佛多久了呢?《無量壽經》中阿難問:“其佛成道以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以來,凡歷十劫。”《阿彌陀經》裡也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

阿彌陀佛成佛這件事,對於整個法界來說,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是開天闢地的事。法藏比丘成佛了,其實等同於所有眾生也都瞬間成佛了,只是有待於時間因緣。阿彌陀佛的成佛和每個眾生都息息相關,甚至是綁在一起的。

《無量壽經》裡詳細描述了極樂世界的莊嚴景象:

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間入,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

總之就是在講極樂世界的莊嚴,這在三經裡都有,《阿彌陀經》、《觀經》也都講,這些其實是吸引我們去的。就像做旅遊的介紹什麼景點很好,目的是為了吸引遊客,這樣才會有人想去。當然,極樂世界事實上也是很好的。

我們在《三分鐘告訴你真實的阿彌陀佛》動畫裡有描述,用了一個“三無”:無廁所,無醫院,無火葬場。無廁所,就是沒有汙穢、髒的東西,不用上廁所;無醫院,沒有醫院,就證明那裡的人民永遠不會生病;沒有火葬場,就是永遠不老、不病、不死。這不都是所有歷代帝王、天下百姓渴望的嗎?只是在這個無常的世界裡,不可能出現的;只有極樂世界才能實現。

《無量壽經》是根源,是淨土三經的根源,是淨土法門的根源,就像樹的根,樹長得很高很高,都是從根發出的。

(四)

經典概要

釋迦本懷

世尊欲說本經,先顯祥瑞德相,阿難見相啟請,世尊說明其出世本懷在於普救一切苦惱眾生,惠以真實之利。

“世尊欲說此經,先顯祥瑞德相”,這是在講緣起。佛講每一部經都有一個緣起。講這部經的緣起就是,佛有一次坐在他的座上,突然放出很祥瑞的光明。阿難就看見了,就說佛從來沒放出這麼好看的光,這一定有什麼特殊的事。

“阿難見相啟請”——釋迦牟尼佛今天怎麼現出這樣的光明,是不是有什麼大法要和我們講啊?佛就讚歎阿難:“阿難真是厲害了!這都被你看出來了。後世一切得救的眾生,都要感謝你今天一問。”然後就開始說世尊出世本懷,在於普救一切苦惱眾生,惠以真實之利。

四十八願

接下來專門介紹阿彌陀佛因願果德。先明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選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精華,結成四十八大願,誓願以其成佛時之名號,救度一切善惡、智愚眾生往生其國,速疾成佛;如果有一眾生稱名、願生而不能令其往生者,則誓不成佛。

法藏比丘在五劫思惟,那麼長的時間裡,實際上在發願之前,世自在王佛曾經把宇宙間所有的國土都現給他看,包括國土的眾生是怎麼樣,正報怎麼樣,依報的環境怎麼樣。“佛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精華”,“二百一十億”是個概數,等於把所有世界的國土都現給他看。目的是什麼呢?

第一,就是要了解所有佛國淨土美好的地方,他全部要抓來,放到他的極樂世界。就像過去建圓明園的時候,其實參考了全世界各地最好的建築。

另外,實際上是在考察所有世界的眾生的習性、根性,目的是要選擇一個最好的方式,能夠救一切的眾生。

法藏成佛

發四十八願之後,法藏比丘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時間的修行,圓滿大願,於十劫之前,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即是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喚著我們往生其涅槃國土——極樂世界。

每一尊佛成佛之後,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一個世界,我們將來成佛也是一樣的,到時候就有一個號,還有一個國土號。國土就是一個教化眾生的教室。

“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喚著我們往生其涅槃國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呼喚的方式有很多,會化現成一個高僧的樣子,比如唐朝善導大師,這就是一種呼喚。他從極樂世界過來,變成高僧的樣子,寫《觀經四帖疏》,有種種藝術才華,去教化眾生。這就是呼喚啊!包括我們今天去讀經,每一字每一字也都是在呼喚。甚至包括《紅樓夢》《西遊記》裡邊的“阿彌陀佛,善哉善哉”,這都是在呼喚。

只要聽到這句名號,就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呼喚。

唸佛往生

接著說明十方諸佛皆共稱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眾生聞信其名號功德,稱名願生其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三輩專念

接著說明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以“一向專念彌陀佛名”,即得往生。

三輩就是上輩、中輩、下輩,代表這樣的法門,救度的方法,適合所有根機的眾生,在《觀經》裡展開成為九品,三輩和九品是一回事。

佛皆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管是大根機的人,還是根機差的人,還是惡業眾生,都是靠一句名號來得度。一法度群機,同一個法,救度的眾生是各種根機的。

往生勝果

凡往生者,乘佛願力,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究竟一生補處,供養一切諸佛,廣度一切眾生。

這是在說明往生之後的情況,就是到了極樂世界,如何快速成佛,快速具足各種各樣的本領,救度眾生的神通、功德等。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華嚴經》講菩薩修行,從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好像跨臺階一樣,一步一步上來。極樂世界從菩薩到成佛,超出這樣的“常倫”。不按套路出牌,完全是在不經意間就成佛了。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打了一個比方,有棵樹名字叫“好堅”,不像一般的樹,一般的樹都是一天長一點,但是“好堅”一天長好幾百米,不是正常樹那種長法,幾天就很高很高了。

極樂世界菩薩成佛也是這樣,不是按正常規律來的,成佛是瞬間的事,一彈指間就成佛了。

釋迦勸誡

世尊慈悲曉諭娑婆世界剛強難化的眾生,應當止惡行善,願生安樂,永離三毒五惡痛燒之苦。

這是一種勸,釋迦牟尼佛站在他的立場上勸眾生,要發願去阿彌陀佛那裡。

這塊在文字比例上其實挺高的,說了很多這樣的話,“五惡、五痛、五燒”。“五痛”是因為“五惡”,“五燒”也是因為“五惡”。“燒”就是痛到極點了。

胎化二生

彼國有兩種往生:明信佛智者,自然化生,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疑惑佛智者,胎生蓮花宮內,五百歲不見三寶。

勸當明信佛智,專修唸佛,不要懷疑。

往生到極樂世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胎生,一種是化生。化生就是瞬間成佛,胎生在一段時間內,不得見佛,是因為他懷疑。這個“胎”,就是“疑胎”,疑心生胎。一旦疑心消除,“胎”立馬就沒了。

付囑唸佛

說經將終,佛告彌勒:凡是聞信彼佛名號,歡喜唸佛之人,此人即得真實大利,具足無上功德。

釋迦本懷,於此達成。

特留此經

最後世尊預鑑當來眾生純惡無善,一切自力經法由於眾生不能修持自然滅盡。世尊慈悲,特留此《無量壽經》住世度生。那時眾生唸佛,隨意所願,皆得往生。

這也是很讓人感動的一個地方,釋迦牟尼佛用他的神力,在本來所有的經典都應該滅度的情況下,讓這部經延長了一百年。

佛教有法運這種說法,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五百年,末法是一萬年,佛的法運一共是一萬二千年,到了一萬二千年之後,就沒有佛法了。但是佛以他的神力加持本來應該滅掉的《無量壽經》,再存留一百年。那個時候經典全都沒有了,現在經典都還在,其實有些形式上在,其實本質已經不在了。當經沒人去修持的時候,或者修持得不到效驗的時候,其實等同於不在了。

佛說第一部滅的經是《楞嚴經》,現在就有這個徵兆,像胡適和日本很多學者寫文章,說《楞嚴經》不是佛說的,而且在當時還有壓倒性的氣勢。這種破壞的方式,如果大家都不認為這是佛經,就沒有人信了,也就沒人流通了,甚至慢慢也就從《大藏經》裡剔出去了。這不就滅了嗎?滅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就是燒。

為什麼《楞嚴經》先滅呢?因為《楞嚴經》就像照妖鏡一樣,哪些是魔變化來破壞佛法的,只要有這部經,只要照一照就知道,原來這是魔變的,或者是魔在作祟。那這鏡子沒有了呢?當然魔得其便,方便破壞佛法了。

然後就是《大般若經》,這些經典都比較高深。人的根機是慢慢不行了,能修持的人愈來愈少,也就沒有了。一部一部經就沒有了,到時候《阿彌陀經》也沒有了,《觀經》也沒有了,到最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但六字名號還在。到最後六字名號變成四字名號,四字名號估計就變成“彌陀”兩字了,最後可能那兩字也沒有了,天空出現六個大字,一閃就沒有了,佛法就劃上句號了。

宗道法師講於2017年11月 善導書屋

(未完待續...)

宗道法師:《淨土三經》概說(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