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他曾是風靡一時的歌手 如今賣辣醬殺入400億隱祕金礦!

他曾是風靡一時的歌手 如今賣辣醬殺入400億隱秘金礦!

在北京近郊,淡出歌手舞臺多年的林依輪,正在深度介入一場創業實驗。

出席商界酒會與一群大佬們對酒當歌,林依輪在中間並沒有什麼違和感,他“混”出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朋友圈,身家不斷增厚成為隱形富豪的同時,頭上標籤也逐漸豐富起來。

歌手,演員,廚師,主持人,中華環保基金會“綠色使者”,中國“無償獻血愛心使者”,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協理事,中國調味品行業協會擔任常任理事,中國烹飪協會中國火鍋美食文化傳播大使及首席火鍋品鑑官,攜程美食林理事,意大利美食文化推廣大使,朝陽區文聯副主席、崔各莊文聯主席……這些頭銜都印在名片上面的話,恐怕一張A4紙都裝不下。

用其好友毛寧的話來評價:“他從小就聰明,腦子比誰都快,也願意結交生意場上的朋友。”

遊走在創業圈和娛樂圈的林依輪,把辣醬送上許晴、馮紹峰、李湘等人的餐桌,並將這些明星朋友們的影響力轉換成品牌關注度。

從歌手向美食節目主持人轉型之後,林依輪的名字頻繁地與食物關聯在一起。走上創業之路的林依輪,將自己的主攻方向聚焦在“辣醬”這個品類上。

2012年,林依輪去臺灣時見識到了當地辣椒大王培育的90多萬度的辣椒,那時便在內心深處埋下了對辣椒的好奇。“咬下去之後,人家不行了。鼻涕、眼淚、口水全都留下來,嘴和眼都腫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林依輪仍然手舞足蹈。

注意力經濟時代,明星利用自身影響力跨界商業的案例並不少見。僅在醬料領域就包括岳雲鵬和黃磊。前者推出的嗨嗨皮皮辣醬,在包裝上主打小嶽嶽的賤萌表情包,收割了一波關注度;後者旗下的黃小廚,則選擇與餐飲品牌呷浦呷浦聯合推出辣醬。

林依輪是一個特例。大多數明星在跨界時,只授權自身的形象IP,很少參與具體環節,但是林依輪則參與了工廠選址、產品研發、營銷在內的全部產業環節。由此,我們或許可以重新定義林依輪的身份:那個在舞臺上唱著《愛情鳥》的男歌手是他的過去式,而掘金中國人餐桌生意的創業者才是他的現在進行時。

他曾是風靡一時的歌手 如今賣辣醬殺入400億隱秘金礦!

400億!辣醬業的隱秘金礦

林依輪是北方人,大約十七八歲的時候第一次到四川,吃完川菜辣得上竄下跳。如今,再聊起“辣”來,林依輪滔滔不絕,各種史料也是信手拈來:“其實早在明末的雲南和西南地區,就有人開始吃辣了。但是辣真正開始盛行起來還是在清中期,尤其是大家都愛吃的豆豉辣醬。”

林依輪曾認真研究過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變化:過去交通閉塞,人員流通程度低,川菜只能侷限在川蜀地區。隨著貿易流通,交通發展,川菜開始作為主流菜系走進各地。

能最大程度刺激人味蕾的“辣”,正在成為中國人飲食消費的新金礦。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2016年中國調味品和發酵製品實現銷售3063億元,具體到調味醬則有400億元的規模。芝麻醬、豆瓣醬、海鮮醬、甜麵醬、辣椒醬……在品類繁複的調味醬中,辣椒醬是絕對的王者,佔整體規模的80%。

有權威機構預測到2019年,中國辣醬市場規模可以達到387億元,突破400億元只是時間問題。

“無肉不歡是一種生理需求,無辣不歡也是一種生理需求。”林依輪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辣”這個市場背後的消費需求。

他曾是風靡一時的歌手 如今賣辣醬殺入400億隱秘金礦!

“通常我沒法正常下班。”林依輪對此已經習以為常。

與近年來常見的把創業當成副業和新談資的明星不同,林依輪確是實打實地一頭扎進了創業這一門新事業中,過去兩年中他頻繁而持續地出席各種各樣的創業分享會,把自己20歲時在玻利維亞當廚師的故事一遍一遍地分享,並且明白自己的身為娛樂明星的眼球價值,“往臺上一站,我知道觀眾想要什麼樣的效果。”他要通過這種方式在大眾視野中建立與“飯爺”品牌之間更深的聯繫。

在那天上午的聊天中,他保持了旺盛的精力、一貫受人稱讚的得體與令人舒適的熱情,絲毫看不出來這是一個才經歷過超過十小時飛行、正在倒時差的人。

創業的工作強度需要他保有這樣的精力。“我經常笑自己是‘朝九晚不五,賣身又賣藝。”大到“飯爺”幾乎所有的品牌宣傳活動,小到為員工挑選工作餐具——他認為這是一家食品創業公司的重要事項——林依輪都親力親為。甚至在與我們見面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同事們還在為確認接下來的一次演講工作到深夜,這是他作為企業形象代表的職責。

人們容易記得的是光鮮的場景,比如去年五月那場製造了爆款的直播。在這場林依輪手持鍋鏟的直播中,備貨三萬瓶的辣椒醬迅速脫銷,一“瓶”難求,以致被懷疑為一場精心策劃的飢餓營銷。

但實情只是“供應鏈掉鏈子了”,產能跟不上。產品推出前,林依輪和他的團隊從研發、尋找代工廠到品控、供應鏈管理以及整體傳播策略的制定,已經在幕後工作了將近兩年的時間。而像供應鏈這樣初創期企業會遇到的問題,“飯爺”也一個都逃不過。

但林依輪不是隻出現在宣傳片裡、作為企業形象背書的“人形立板”,而是實際的參與人乃至主控。與故宮博物院合作,他拿出自己在美食領域的積累的專業去跟故宮的宮廷養生專家聊,最後出了一套“奉旨解饞”的禮盒,將更多內容和創意元素注入“飯爺”品牌;與網易合作進行嚴選上幾乎難以見到的“雙標”合作(嚴選幾乎要求所有合作廠商都只能使用嚴選品牌),以自有品牌在嚴選上銷售,並且效果不錯。

甚至對於更細節的部分他也如數家珍,“曾經有電商平臺上來就要求我們4折,但我們的毛利率是做不到這樣的。”這些不需要林依輪親自去談的事情的細節,恰恰反映了他對整個項目的參與程度。“如果我只是個花瓶擺在這兒,飯爺沒有今天。”

與其他創業者一樣,所有這些事情幾乎佔據了全部的時間。在“飯爺”產品正式推出、走上正軌之後,林依輪的妻子曾經與他認真地談過一次,希望他抽身出來,回到原來的節奏,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

她的疑問與我們所有人的類似,“明明可以選擇投資等更輕鬆的方式,為什麼一定要自己親自做這件事情?”林依輪當時回應妻子說“創業是條不歸路”,到今天他依舊這麼認為,“一旦你投身進來,那種成就感,是你做其他事情都沒辦法比的。”

他曾是風靡一時的歌手 如今賣辣醬殺入400億隱秘金礦!

繞不過去的巨頭

自從做起辣醬生意,林依輪喜歡往朋友的冰箱裡塞自家的辣醬。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李湘的冰箱被曝光,林依輪的辣醬赫然在列。李湘順勢“安利”起老友家的產品:“林依輪喜歡做辣醬,我們都說他是要挑戰老乾媽的男人——老幹爹。”李湘這句玩笑話透露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在辣醬這個垂直品類領域,老乾媽是一個無法繞過去巨頭。據公開數據,2016年全國辣椒醬產量約550萬噸,其中老乾媽一家獨大,佔據了43%的份額。其它品牌如阿香婆、湘妹子,李錦記,老幹爹、花橋、南國、美樂、吉香居,茂德公等約佔30%。

1970年,林依輪出生於北京,自15歲起,就參加了河北文化藝術團,經常到基層去演出。在團裡,他身兼多職,彈吉他,唱歌,跳霹靂舞,裝臺卸臺。

1988年,成員跟林依輪差不多年齡的小虎隊組合正式出道,是當時最令人矚目的歌壇新人了。第一年就創下20場演唱會爆滿的記錄,僅前兩張專輯銷量就近1500萬張,第三張專輯推出十天已在全亞洲突破200萬張,所有專輯銷量年度第一併遙遙領先。

當時18歲的林依輪已經開始進駐歌廳唱歌,少年心中也藏了一個明星夢。但在歌廳唱了一年多後,林依輪進入了人生低谷期,競爭壓力令不到20歲的他意志消沉、迷茫、不知所措,“太苦了,競爭太大了”。

後來在朋友建議下,林依輪選擇出國,到玻利維亞做了廚師。至今回想這段經歷,林依輪都表示難言美好。一年後,又有親朋好友勸他,廚師可以做一輩子,但歌手是吃青春飯的,應該再拼一拼。

這句話點醒林依輪,難以割捨下唱歌的他決定回國,並暗下決心,再拼5年,唱不出名堂就回去做廚師。

回國後,林依輪又繼續在歌廳唱了兩年,一天最多時唱過七場,一場演出15塊。“那時候不迷茫了,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啊,唱歌都把自己唱麻木了。”

終於在熬到1993年時,林依輪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專輯《愛情鳥》,火遍大江南北。

大抵是冥冥中註定與美食有切不斷的淵源。幾年後,林依輪涉足了主持界。2005年,他開始擔綱《天天飲食》的主持人,從此對食物的認知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他們對食物的態度非常嚴謹,我在那做菜,下邊坐著兩個營養師、兩個廚師,他們不斷指導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最後我急了,我說太學術了吧,我只是想做老百姓愛吃的家常菜!”林依輪向《中國企業家》回憶。

2010年,林依輪成為華娛衛視美食節目《林家食鋪》的主持人,兩年後為了做節目他在臺灣待了3個月,吃遍了島內美食。他印象深刻的是,當地一位菜農的大蔥用乳酸菌培養、山泉水灌溉,自信這是全世界最好的,出產時小心翼翼地挖出,紮成小捆用水衝乾淨,整齊碼在車上,就像侍弄一件藝術品。此前林依輪對食物由職業、喜愛到鑽研,還寫過兩本有關美食的書,他突然意識到原來這也是一種文化。

此後,對美食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

林依輪用“一個二十多年的德藝雙馨老藝術家”形容自己,沒有緋聞,出過100多首歌,有十幾張專輯,上過十幾次春晚。如今的林依輪已經開始潛心經營自己的公司,成功轉型為商界人士,但每當聽到這類話,他還是常常推辭,“沒有沒有,我就是一個賣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