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用常識理解去槓桿

用常識理解去槓桿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這個神人海大的口氣,說的就是槓桿的牛逼。

在經濟領域,槓桿說的是資本負債經營比率,在財務報表上體現為資產負債率。只要盈利水平高於負債利率,負債經營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敗的。 在1990-2010擴張年代,一般的項目投資只需要30%的資本金,其他的負債解決,槓桿率為2:1,成功者眾;在短缺經濟已經成為歷史,在後工業化時代的今天,過往傳統行業的負債經營方式,失敗者也眾。時代潮流,人力斷難違逆。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包括資本金和盈利);利潤=收入-成本費用。這兩條恆等式比人們的性別更加固定,它可以解析供給側改革、資本側改革、轉型升級、人民幣國際化、定向降準、降稅、開徵房產稅等等現行幾乎所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因為都圍繞著直接間接的去槓桿。

負債形成資產,資產如果保值增值,借雞生蛋便成功,償債能力沒問題,反之負債吞噬資本,資本方和債權人都寢食難安(純粹不動產、動產高杆杆交易都屬於這種情形);負債形成資產後,用於投資、生產、貿易,所得利潤高於負債利息,則良性循環,反支則加速崩潰。因此,賭徒沒有未來,錯了必須去槓桿,而不是與趨勢為敵加槓桿。

過去幾年關停並轉的供給側改革,救了一眾傳統產業,也救了銀行和國家資產負債表,但只是暫時的,因為大建設時代結束了,一戰二戰抗日戰爭都結束了,鐵公基及基於大建設的一切傳統行業,沒有可能回到以前的高增長了,只會是剛需前提下的倖存者遊戲。放下你的槍,回家吧。這唯一的最後撤退時機一旦錯過,後面就是直接繳槍去產能、停貸收貸、清理戰場清盤。這是內部直接去槓桿。

過去幾年並將持續到未來N年的發新股、債轉股等資本側改革,其實就是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注資加大國家、地方政府、企業資產負債表資本金,進而相對降低負債比例。顯然,這意味著150萬億儲蓄存款大搬家,意味著國有資產及新興產業的證券化資本化,也意味著換湯不換藥的國企債轉股,還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財。國家的單子,企業的單子,向來都是草民買的。這就是內部資本側改革的相對去槓桿。當然,他們會打著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大旗。你若不夠格,便是買單人,反之,你的財產性收入真會增加。

我曾經無限擔心資本側改革,150億存款大搬家,是動了民命國本,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否則,元氣便沒有了,需要至少30年的一代來療傷。在此我便不展開經濟理論分析了。

國家現行所有關於新興產業的扶持政策,關於刺激新老大消費的所有政策,都在轉換國家經濟的發展動力,則由傳統投資驅動轉向新興產業投資和消費驅動。這才是供給側改革的未來態,而不是扶持爛煤炭造紙鋼鐵水泥玻璃等過剩產能。我曾經說過形象的比喻:不讓傳統產業突然崩潰,是因為要造新泡,包住老泡,再慢慢刺破老泡,整體大泡泡不破。這就是內部穩定協調有破有立的改革與發展,就是加槓桿與去槓桿同時結構性進行。當然,京津冀環渤海及三個屁屁的城市公用事業環保事業等,也是投資保增長的加槓桿;而定向降準等,也是定向加槓桿。

資本市場國際化及人民幣國際化,其實就是把超發的貨幣洪水引入國際汪洋大海,輸出通貨膨脹,同時引進國際資本,配合後工業化時代及大資本時代天朝的資產證券化,加大天朝的資產負債表資本金。這是外部注資以相對去槓桿。沒有什麼道德問題,這是國際化的時代,老美已經幹了100年,老英已經幹了幾百年。

至於開徵房產稅,那是在土地財政不可為繼的情況下,在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和民粹福利開支增速上升的兩頭擠壓下,無奈的奈何招。本來,劫富濟貧就是稅收的本義,但如果對基本居住型房產徵稅,則政府必須說明你的規模、效率、開支是否合適。否則,你動了百姓的基本生存奶酪,他們一定會像秋菊一樣,一輩子要你給個說法。絕對不會有例外,之前的權利覺醒,不是沒有覺醒,而是未傷其根,尚可忍耐。納稅人意識的覺醒,無論政府和人民,都是基本權利保障的生物層、物質層的基礎。因此預言:開徵房產稅之前、之中、之後,政府大裁員是必須的。

當然,從經濟財政角度,開徵房產稅也是意味著國家物質基礎進入了小康時代,稅收結構的變化、加減槓桿的結構變化,說明了國家經濟的結構變化,乃至希望所在及努力方向。

在信用貨幣時代,經濟要發展,必須要加槓桿,這是鐵律。因此深層演繹的結論來了:

1、去槓桿只是結構性去槓桿,整體必然還是加槓桿。去槓桿,只是醫治工業化及野蠻擴張的後遺症,而且去槓桿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加槓桿。

2、去槓桿與加槓桿同時進行,去槓桿的行業只有倖存者遊戲,加槓桿的行業才是未來希望。

3、一個地方、一個企業、一個人,在加槓桿的領域如果沒有秉賦特長,必將被時代淘汰。換言之,那些靠土地財政活命的地方,要完蛋了。問題只是:新興產業能夠代替房地產產業鏈了嗎?新興產業能夠遍地開花嗎?因此判斷國家、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成功的標誌只有一個:是否擺脫了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其他政府報告所說的一切漂亮話,凡是與此不符,都是假大空。

4、馬太效應和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未來適合工作的地方是:加槓桿的國家級城市群。未來要趕緊逃離的地方是:去槓桿最猛烈的城市和地方。未來最適合人居休閒的地方是:不在乎加減槓桿、一律自然不許強加槓桿的世外小城小鎮。

經濟財富本是俗物,苛求過多了,怎麼可能還有閒情逸致和高尚情懷?一國一地一家一人,無不如是。再由此演進,比富鬥富炫富的人,更是俗物中的俗物。耶穌說過: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天國的門還容易。

阿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