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文丨玖肆

浙江衛視《演員的誕生》第二季更名為《我就是演員》,已於上週六播出,豆瓣評分7.3分,相對於上一季的5.4分,在大眾口碑上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收視率為0.693%,在週六晚間播出的綜藝節目當中排名第七,首播收視成績差強人意。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從首期節目來看,《我就是演員》去除了第一季浮躁之氣,並在真人秀內容剪輯上做了弱衝突、強交流的處理,讓節目更具人文關懷以及“學術”氣質,整體的質感和底蘊更濃厚了幾分。關於演員們的表演內容本身,節目中專業大佬們已有多維度地交流、討論,故而筆者本篇暫且不圍繞表演來談論,選擇從節目內容以及行業影響的維度來進行探討。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從綜述VCR到概念VCR,折射節目理念成功落地

往往一檔新綜藝節目播出之時,都會以一段短片引入,當然具體形式不盡相同,有像《我們來了》那樣唯美夢幻展現眾女星之美,也有像《火星情報局》通過短片介紹將節目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所起到的功能不盡相同。

《我就是演員》首期節目是以概念宣傳片作為開篇,疊加剪輯+自我審視的視角相結合的精緻感呈現讓人眼前一亮。雖然這樣的剪輯方式並不具有獨創性,諸如《幻樂之城》裡黃曉明的表演《獨木橋》、段奕宏代言的方太油煙機廣告,其實大都採用的是這樣的形式。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這一段VCR真正引人在意在於其思想內核,借用章子怡塑造的經典角色“宮二”之口,以“習武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為切口,以習武代喻表演,道出其間的真諦。三位導師以審視自我的視角與過往的角色同框,作為旁觀者回溯曾經演繹過的代表角色,訴說他們對錶演的感悟。在他們看來,表演是進入角色,去思考與想象,每一個角色都是一次重生,忘我才能成就角色,沒有與生俱來的氣場,只是在每一個角色盡心沉澱,無懼無畏,不負初心,盡情熱愛,最終才能實現表演不朽。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而回顧《演員的誕生》第一季開篇VCR,以演員是什麼、演員的使命是什麼、演員的誕生遞進式三部分為主,在這三部分內容當中,將其賽制、嘉賓、節目亮點概括其中。節目首播片頭從綜述VCR到概念宣傳片,這一微小的變化,展現出了節目組對於綜藝VCR的視覺觀感有更高的追求,向精緻化方向發展;同時釋放著節目理念已然在觀眾心中落地生根的信號,無須再贅言節目概念,更多的需要來傳達新導師陣容對錶演的個人定義,凸顯這一新陣容的格調。

前文提及了嘉賓,而他們表演的內容是《臥虎藏龍》《軍師聯盟》《一九四二》,節目組保證了劇本內容的純淨性,沒有摻雜任何廣告形式,相較於同類節目,可以稱得上是良心之作。與此同時,單純看其廣告植入卻有些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說是一大敗筆。

除了常規主持人口播,《我就是演員》在每組表演之間插入了單人的廣告植入,對首期節目廣告植入稍作盤點:胡先煦在演員夢想館閒著無聊打開抖音點贊,左小青在見面間推薦貝殼找房APP,點出其找房功能以及VR功能,任素汐在網易考拉搭建的場景下和兩個小朋友如花絮般的互動,在每組結束之後,勝出的人都會用OPPO手機拍攝照片的植入,而拍出的照片卻也是一言難盡,遭到網友吐槽。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相對而言,在網綜廣告創意化的當下,這樣的中插廣告形式實在過於簡單粗暴,在節目整體內容調性上存在斷層,突兀感極其強烈,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也可參考同類節目的植入形式。

比如,臺播方面,唱演秀《幻樂之城》同樣保證了劇情內容本身無汙染,在首期節目中,臺播冠名商是MOMO就有結合節目唱演特性的彩蛋廣告,沈夢辰用唱演的形式呈現;網播方面,喜劇表演類節目《週六夜現場》廣告秀也有值得參考之處,比如樂堡啤酒的彩蛋廣告就是結合節目本身的特性以喜劇表演的形式呈現。簡而言之,將節目調性與產品特性相融合一體化呈現,是當下綜藝節目創意廣告的一大趨勢。

當然,在過往的節目當中,浙江衛視綜藝節目廣告植入也有成功之處,諸如《中國好聲音》和加多寶之間滲透式的合作已然是當年成功的廣告營銷事件。而在《我就是演員》當中,如何將OPPO、貝殼找房、網易考拉等不同領域的產品植入得更為妥帖、融合,還待觀望。

切磋、調教兼重,打破流量綜藝咖為主的市場格局

《我就是演員》首發節目陣容是左小青、任素汐、胡先煦、徐嬌、杜淳、宋洋,這幾位演員是綜藝節目中的鮮少見到的面孔,回顧這六位首發陣容嘉賓的履歷,“星女郎”徐嬌是最小的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獎得主,胡先煦是資深製片人眼中年輕的老戲骨,左小青出道20年,任素汐演了600多場《驢得水》,宋洋是澳門國際影展最佳男主角獲得者,演技派小生杜淳更是趙寶剛等大導演最愛用的男演員之一……

他們都是在演藝圈當中沉澱許久的資深演員,與流量派的演員毫不搭邊,參加綜藝節目的次數都屈指可數,但也稱得上是驚豔亮相。比如,左小青曾在《聲臨其境》中為電影《美人魚》張雨綺配音因神似而引發熱議,任素汐也因前不久在《幻樂之城》中的唱演秀《時光機》而飽受關注,參與過同類節目的經歷,“二次回爐”重造的表現更令人期待,而陳凱歌、張國立等演藝界資深人士親臨現場切磋調教,更是生動地來一堂實體的表演課。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當然,對於知名演員而言,上這一類的節目無非是錦上添花,但對於上升期的演員而言,意義卻大不相同。通過上專業性的表演類節目亦是自我宣傳的一個切口,諸如上一季的週一圍、凌瀟肅、藍盈瑩等,都是通過《演員的誕生》這檔節目被更多的觀眾認識,名聲大漲,逐漸得到了觀眾和市場的認可。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客觀而言,由於綜藝節目製作週期短、話題量高,這一檔節目是挖掘和發現優質演員的平臺,給了沉寂型的演技派“一夜成名”的機會,也能讓演員在輿論聲中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但從表演本身上來講,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從《演員的誕生》到《我就是演員》,所有的表演劇本都源自於已經面世的影視作品的改編,在場景的單一性以及表演時長的侷限性下,劇本在時間載量上存在不足,且珠玉在前,是模仿還是創新都是一大挑戰,故而對演員的表演發揮也有一定限制和禁錮,

第二季能否在劇本內容上有所創新,還待觀望。

戲骨扎堆、理念落地、口碑上揚,《我就是演員》首播敗筆在哪?

從綜藝行業的維度來看,《我就是演員》在行業內是表演類型綜藝的領頭羊。自《演員的誕生》開始,圍繞聲臺行表衍生出了相關節目,且呈爆款之態,從某種程度而言,《我就是演員》引領著公眾撇開流量泡沫,關注演員演技,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大眾對演員的關注度投射向演技,並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表演類綜藝節目的准入門檻,也打破了“上綜藝都是流量型藝人”的傳統格局,或許像Angelababy這樣流量型的藝人因《奔跑吧》而成名的典例將不復存在。

浙江衛視中國藍如今已是第十個年頭,《中國好聲音》完成了綜藝強臺的第一次進階,《演員的誕生》則是其在探索原創綜藝的道路上階段性的拐點,而如今的第二季能否在第一季基礎之上實現升級則是在開播之前就備受關注。重喚演員對錶演的初心,讓市場和觀眾來關注演員的演技,助力影視產業唯流量論的式微,最終有利於整個影視行業的良性發展,這是《我就是演員》社會責任所在,後續將能否逐個擊破、一一履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