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毛澤東如何做到“眼睛向下”

如何選拔幹部?紅軍家屬誰來照顧?怎樣組織婦女、老人搞生產建設?

1930年6月到1933年11月,毛澤東同志從江西瑞金出發,沿汀江而下,三次來到閩西上杭縣才溪鄉開展農村調查。在工會辦公場所改造而成的列寧堂裡,他召集工人代表、農民代表、婦女代表、耕田隊長召開各種類型的調查會,詳細瞭解根據地政權組織、經濟建設、軍事補給、文化教育等情況,並由此撰寫了調研名篇《才溪鄉調查》,以中央蘇區“第一模範鄉”的生動實踐,進一步闡明瞭“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深刻道理。

毛澤東如何做到“眼睛向下”

今天的列寧堂裡擺設一如當初,這間簡陋的平房見證了毛澤東同志作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重要論斷,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毛主席總是先拉拉家常,氣氛一下就熱烈起來”“他自己邊聽邊記,遇到大家不確定的問題還會馬上叫人去核實”“有時他剛吃完晚飯,筷子還沒放下,便有人來談心了”“人經常越聚越多,點著油燈或松火,一談就是半夜”。直到今天,鄉親們還口口相傳著毛澤東同志在這裡拜群眾為師的故事,正如他在《農村調查》一書的序言所說,“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

毛澤東如何做到“眼睛向下”

眼睛向下,是共產黨人密切聯繫群眾的正確態度和有效方法

如果嘴上口號喊得震天響,滿腦子打的卻都是自己升官發財、出名上位的“小算盤”,那麼就算眼睛向下,也只會“目中無人”。對於共產黨人而言,眼睛向下的本質就是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把群眾的煩心事、頭痛事作為基層工作的重點。只有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經常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把群眾看作自己的家人、親人,才能抓住工作中的要害,才算是真正做到眼睛向下、腳步向下。

眼睛向下,要有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

窩在辦公室裡看材料、坐在會議室裡聽彙報,就算調研也習慣於走安排好的“經典路線”……這樣的形式主義作風無法幫助我們發現真問題。彭真同志曾用“八面樹敵”形容問題意識對於決策的重要性。領導幹部只有多從反面入手發現問題,特別是重視聽取和研究各種不同看法,才能篩選出最真實、最有效的信息;只有養成“多走一步”“多問一句”“多想一層”的習慣,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瞭解他們內心的想法,聽到最真實的訴求。

“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澤東同志的告誡,今天讀來依然發人深省。保持“眼睛向下”的情懷,堅持“眼睛向下”的方法,我們才能時刻擦亮初心,從群眾中汲取無窮的智慧與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