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飛舞的花朵——簡評姚伯齊先生潑彩藝術

黃永玉先生曾說: 真摯比技巧重要,所以鳥總比人唱得好。當代飲譽畫壇的藝術大師姚伯齊先生,為人摯誠,畢生事書畫一道,曾由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南京博物院,以及全國多地舉辦個人畫展,作品有長卷鉅製、丈二八尺大作、書法和潑彩精品力作,無不注入姚先生對人生自然和諧與家鄉風物的描繪,深深的感念之情。

飛舞的花朵——簡評姚伯齊先生潑彩藝術

著名書畫家、藝術大師 姚伯齊

姚先生以對三峽的描繪卓然名世。他對三峽情有獨鍾,三峽的神奇山水,注入他不竭的創作源泉,寫山真骨(陳池渝),滿紙波濤起……

張仃先生很讚賞姚伯齊這些畫,說姚伯齊“獨闢新界”,確屬實評!伏力彌滿,傳達著造化創生震天撼地的動力。他的畫紮實、充實,氣象渾厚又不乏。靈趣!

姚先生作品大氣、豐富而觸通,終成就獨到的風骨,風神超邁的墨色氣韻,贏得當代眾多大家傾情禮讚。人民美術出版社和天津美術出版社為其出版兩部“大紅袍”,成就斐然。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雕塑院吳為山院長欣題、口占作詩文併為姚先生賀題“永遠的三峽”!讚歎姚先生七十米鉅製,探討潑彩技藝,言及畫史諸家潑彩,唯姚先生潑彩厚、透、潤、靈,且難被模仿的獨特“姚家圖式”已是令人折服。這是藝術打動人心的真誠祝願與無私讚美!

在我眼中的姚伯齊潑彩藝術,其他作品的處理手法是經年累月得心應手的結晶,反映出藝高膽大而駕輕就熟的自由任情,這是心手雙暢使然。

其風格融墨色一圖,作品非常耐看,吸引人注目揣摩。仔細品位其用色有紋樣、水色漫漬,層層疊疊而毫無筆意自然天成,潑彩的水分掌控和對紙性瞭解,功夫了得!作品無一點做作之意,殊為不易。

畫面所涉山水,農舍、江舟、花草鳥獸,還有日月、亭臺及人物等。以極簡的手法,賦有剛性柔美的線與調和色潑彩出強烈對比且造境美妙的現代畫圖。

飛舞的花朵——簡評姚伯齊先生潑彩藝術

著名書畫家 姚伯齊 藝術作品

飛舞的花朵——簡評姚伯齊先生潑彩藝術

著名書畫家姚伯齊 藝術作品

姚先生藝術啟蒙無師,他的基本功是來自大自然,師造化,中得心源。他自幼酷愛書畫,青少年時期他對生長的土地風物人情有著濃厚的感情,他於三峽兩岸寫生,徜徉在群山之山村和小嶺中,當他歷半生艱辛於生於斯、長於斯的熱土,終成於斯——《三峽魂》、《峽系三峽》等名作橫空出世!

他在稀有的獨特自然界似有神助得民間藝術真諦,天人合人的神奇造化——天道酬勤,所有的藝術大師無不勤勉與專心一道。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對山水的迷戀是難以想象的,作品裡有著四時風光的變化,更有濃郁的東方神韻與中國氣象。這種沉雄博大絢麗錦繡的潑彩藝術為世人所關注和鍾愛!

畫是愛的結晶!姚先生的飛舞的彩墨如盛開的花朵,千顏競豔,萬千神彩……

飛舞的花朵——簡評姚伯齊先生潑彩藝術

著名書畫家姚伯齊 藝術作品

飛舞的花朵——簡評姚伯齊先生潑彩藝術

著名書畫家姚伯齊 藝術作品

潑彩藝術確是一個大課題,它考驗多少藝術家的才情與品行,沒有心力與創造力斷不能成就個性風骨。

至今,張大千、劉海粟的潑彩給我們美的享受,凡此描摹沿襲一路畫家數不勝數,終不出其囿而了無生氣。還有些藝術家以速寫式造型淡彩、或是成為近親式的畸形骨相,沒有己意,何來風格?!而姚先生以他的退筆成冢與藝術修養滿腔熱情地投入,數年漸進之功,長期的探求實線鑄成了他那卓然於世獨特風格的潑彩藝術。

我是有幸經常能看到姚先生的作品,他的大型個展是最好的學習和觀摹欣賞機會,我幸運的是事從沒有錯過!能一次次零距離欣賞這些傑出的作品,感到很享受,彷彿置身在花園百卉中,四周蝴蝶翩翩起舞。李西源評說:姚伯齊先生潑彩出神入化,絢爛多姿。誠然,姚先生潑彩不就象羽化成蝶的新生,那色調與色彩如蝶之冀,輕靈美豔,仙氣逸動,一幅幅一朵朵——我愛姚伯齊的潑彩畫,無邊無盡的春意盪漾著愛意滿滿。他推陳出新的潑彩是別人無法做到的,他做到了。

姚伯齊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讓更多的人喜歡,還因為其中滲透了他對藝術的執著與坦誠的人生情懷,這是他的作品中的魅力所在。

飛舞的花朵——簡評姚伯齊先生潑彩藝術

著名書畫家姚伯齊 藝術作品

飛舞的花朵——簡評姚伯齊先生潑彩藝術

著名書畫家姚伯齊 藝術作品

當然,他又是一位非常認真的人,一直在研究中國的民間藝術與西方藝術,像海綿一樣不斷地把各種藝術精華吸收進來,然後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把這些精華很自然地吸收進來然後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把這些精華消化了,然後自如地轉化為自己的繪畫語言,所以在他的藝術創作中,他走過的道路,經過時間的檢驗,在今天如此繁複的圖像語言中,能夠感覺到他的作品很有分量,同時也很個人化,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的品質是非常高的。我想具備了這些方面,一個畫家就為這個時代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姚先生真正做到了生活在這個世界,而又能超越這個時代,還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他的作品是畫家個人人生多桀情感中故事的外露,他的作品是需要慢慢品味的,能夠讓觀眾得到視覺享受。

所以,我非常尊重姚先生這種有境界的創造。

觀摹了姚先生的作品之後,加之可能是和他接觸的太久了,他作品中的“厚”表現在他把作品中所有的“巧”都轉化到“厚”的底蘊當中去了,所以他的作品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自由隨意,好像不做匠心安排,幾乎是隨心所欲的。

作畫有機巧,用守“拙”的方式來表現出來,這也是他對人生的厚度的一種嚮往。姚伯齊“心中有大丘壑”(張士增),他“探索了焦墨這種具有特殊生命力的形式”(劉驍純),“作品的符號特別明確”(陳平),“能運用長短、粗細、枯潤的焦墨線,組成一個個富有韻律、富有生氣的畫面”(聶幹因)……

我想說,姚先生是我所認識的眾多藝術家中最低調的一位,他這種心態表現在作品中,他的心態非常平和,把藝術當作一生做好一件事來對待。我的藝術創作也受姚先生的啟發很大,他對人生的態度都轉化到創作中來了,因此我也受益不小。這是姚先生對後學的厚愛!

如今,已進入文明昌盛的世界。回顧往昔,審視遠古的藝術,在粗獷中蘊含了深沉的內涵。姚先生在藝術道路上,隨他人生坎坷經歷曲折,於天地精神之中,他的藝術自然充滿生機,潑彩一氣呵成,淋漓酣暢,懾人心魄(李人毅)。其作品表現力和藝術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飛舞的花朵——簡評姚伯齊先生潑彩藝術

著名書畫家姚伯齊 藝術作品

飛舞的花朵——簡評姚伯齊先生潑彩藝術

著名書畫家姚伯齊 藝術作品

姚先生達到了一種自由境地,把潑彩的感覺發揮的如此豐厚,色彩與筆觸,造型與意味,還有線與面都充滿了濃郁的繪畫性,呈現了關於心性的純真之境,每一幅都很精彩。這關鍵是姚先生對中國文化深入的理解和熟透了,所以他的作品就像秋天的碩果,是屬於大自然的濃墨重彩。姚先生畫畫已經信手拈來,不論是造型,還有色彩,還有筆觸,畫面的構成關係都爐火純青,哪一幅畫都經得起推敲,形式構成很完備。陳方既說:他是在託物言志、借景抒情,雖我寫山川,實借山川寫我。如此,畫面上流蕩的是一顆物我兩忘、自由馳騁的藝術心靈了。

從自由度來講,七十從心所欲,姚先生近十年來越發任性,筆墨隨心,這實在是太可貴了。劉勃舒為其贊題:創新研究!一位藝術大師一生不懈創新探求,無計西東隨情自在,在先生畫中感覺是純萃的自己的一種審美情感表達,人藝俱臻,所以這種境界極高。

我每次看姚先生的畫都很激動,先生畫面造型已經是完全達到了自然的一種狀態,這個自然狀態是從生活中發現和提純的一種能力。成為了還是姚先生的風格,姚先生的造型,姚先生的圖式。他不是直接搬來,而是經過累積和吸收消化了,從自已心地裡生長出來,這就是創造,一個高度,這就是了不起。姚先生造型語言達到出神入化這種境地,他也沒有這種說教,完全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在畫面上可以說一切語言和方法、都有自己訴說的一種狀態在裡頭,而且呈現了一種自然觀。潑彩暈化於紙上,無痕無跡可循,恰似煙雲飄渺,遊走于山嶺間,直是鴻蒙混沌之境界。

中國畫講品,姚先生作品讓人百般回味,就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艾青曾說:“一首詩是一個人格,應該使它完整和崇高;一幅畫是一個人的人品、基本技法和素質修養的綜合體現,更是一個人格,更應該使它完整和崇高。”我覺得這是在姚先生作品中被體驗和感覺都達到了這種境界,姚先生的藝術成就,畫格高,怎麼讀,怎麼好。

我經常在報端、刊物雜誌上看見姚先生的作品,我個人有一個最大的感覺,就是趙之謙說的,世上有兩種人能寫好字,一是三歲稚子,還有一種是哲學大儒。在這兩種情況中,我認為姚先生是兩者兼有,但是可能更傾向於前者的形態。我覺得姚先生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心,其實這就是他的藝術最具活力之處。

姚先生年近八秩,不會越來越有感慨,過去最大的一個感慨就是生命的短迅,包括身邊有的朋友,很有才氣卻英年早逝,這些對我都有觸動。我覺得人類的家園意識特別能讓我有感慨。看了姚先生的這些作品,他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回到了繪畫最樸實、本色,這種樸素一直保留在他的作品中,而且是在消化了自己研究的內容之後形成的自己的面貌。

另外,姚先生是一個很低調的人,在做了這麼多藝術探索之後,最終又回到了藝術最真實的地方,也是回到了繪畫本身最樸素的內容。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見他的繪畫中非常本色之處。在當前的畫壇實在是很少見!

當下,許多藝術家不缺這不缺那,缺德,缺德!德行天下、缺德的藝術家能畫出什麼好畫?

姚先生德藝雙馨,胸中丘壑,筆底波瀾。書畫兼得,恢弘蒼茫。他的畫是心靈的壯麗樂章,非心有感受、筆有功夫,不能為(翟本寬)因而,姚先生獨步當代畫壇的潑彩藝術技法,尤其值得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去借鑑與研究。

姚伯齊先生獨創的潑彩之作由多取近景變作多取遠景,由恢宏變作清麗,由凝重沉實變成了飄忽迷離(郎紹君)。總之,他融傳統與現代、筆墨韻味與形式語言等特點於一體的繪畫觀念,成為當代山水畫變革之路上成功探索的典範。

丁飛 抱病於雲臺山虛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