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中國大學大量進入世界學術500強!中國成為學術大國你信嗎?

中國內地大學能“硬碰硬”地與世界知名學府並駕齊驅,是否說明我們的學術水平提高了呢?我們在進步,但停留在指標上的學術繁榮還不能確保我們堅實的國際地位。

1

中國大學大量進入世界學術500強!中國成為學術大國你信嗎?

《澎湃新聞》2018年8月15日報道了上海軟科(ARWU)201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榜單,51箇中國內地大學進入世界學術500強,數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第三位的是英國,英國大學中有39個進入500強,德國排在第四,36個大學入圍。

根據最新榜單的數據,世界學術20強中美國大學佔16席、英國3席、瑞士1席,其中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排在前5名。

中國內地大學中清華大學(45名)、北京大學(57名)、浙江大學(67名)進入學術百強。

2

中國大學大量進入世界學術500強!中國成為學術大國你信嗎?

軟科學術排名的4個指標參數(教育質量、師資質量、學術產出、研究機構表現)基本上是客觀描述變量,相比其他一些“世界大學排名”而言,主觀評判成分較少。

其中師資質量(獲得諾貝爾獎及研究領域獎項的學術人員、在21個寬泛學術領域中被廣泛提及的研究人員)和學術產出(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進入自然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的論文)佔到了排名比重的80%。

中國內地大學能“硬碰硬”地與世界知名學府並駕齊驅,是否說明我們的學術水平提高了呢?

3

中國大學大量進入世界學術500強!中國成為學術大國你信嗎?

進步是肯定的。舉國體制的“雙一流”建設所積聚的資金投入,讓很多世界名校歎為觀止。

這些錢先是用在校園、科研院所的基礎建設上,緊接著便尋找“內容”出口兒,除了大力培養本國的科研、學術骨幹力量外,還重金誠聘海外科學家(特別是華裔學者)。

雖然中國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獲得者只有一個,但中國高校聘請的專家(楊振寧、姚期智、施一公、丘成桐等)中,諾獎和研究領域獲獎者不在少數,這些人的學術貢獻和影響力會提升大學在國際上的學術排名。

4

中國大學大量進入世界學術500強!中國成為學術大國你信嗎?

不過,中國高校學術水平在數據上的“硬實力”,總是與我們的主觀感受有所出入。中國真的已經成為學術大國了嗎?

“雙一流”建設所營造的約束—激勵機制,一方面確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為了每五年重新評估後繼續保持“雙一流”地位,中國高校越來越重視“世界大學排名”,千方百計“迎合”重點榜單的參數要求。

請諾獎“大腕兒”的同時,中國大學還在不斷督促本國的教授、研究員,在國際核心期刊上大量發表論文,而其中的“質量”問題值得關注。

企鵝號自媒體“裡瑟琦科教觀察”2018年6月26日發佈的文章中特別指出:

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大學等知名學者連續發佈有關全球學術論文圖片造假研究報告,中國是最大的圖片造假重災區。中國的問題圖片文章數佔總的問題圖片文章數的49.52%左右。換句話說,兩篇圖片造假論文中就有一篇來自中國。

中國大學大量進入世界學術500強!中國成為學術大國你信嗎?

​學術造假與快速發展是同步的。與此同時,學術、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成果轉化,我們的現實情況又如何呢?

前幾年,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施一公教授曾尖銳指出:

我們的大學是因為有很多高新技術沒有轉化成生產力呢,還是我們根本就不存在這些高新技術?我認為是後者。我們的大學現在基礎研究能力太差,轉化不出來,不是缺乏轉化,是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

停留在指標上的學術繁榮還不能確保我們堅實的國際地位,中國高校的學術、科研發展與中國經濟一樣,仍處於“質”與“量”的權衡之中。

中國大學大量進入世界學術500強!中國成為學術大國你信嗎?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資深自媒體人,獲評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一點號“2017年度耕耘獎”、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